章节体相关论文
<正>历史观念的多元化与通史书写的多样性,是民国时期中国历史书写的突出特点。民国时期编撰出版了众多的中国通史著作,通史书写呈......
中国史学传统源远流长,其标志之一就是司马迁创立的纪传体的史书体裁,自汉代以来,延续了两千余年,成为“正史”的主要形式。但当今......
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始修于抗战后期,呈现出由传统方志向近代方志过渡的修纂特点:体例上模仿章学诚的“三书体”,但又打上了新......
续修县志 ,首先认清续修县志记述的主体是改革开放中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重温和学习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 ,调查掌握 2 0年间农村的......
一:关于教材的整合:rn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种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式体例.这种体例吸取古代纪事本末等史学体裁之长,保留了章节体史......
目前,全国首轮修志(社会主义新方志)基本结束,二轮修志全面展开。二轮修志首先面临的、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是:选择补修、重修,还是......
本轮修志,续修《呼兰县志》(以下简称《呼志》)率先出版,因而感到十分可贵。然而经过初读,又使笔者感到并非仅仅如此。《呼志》尽......
从已经看到的二轮志书篇目,有多种形态出现。从志书的结构体式看,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章节体,二是条目体,三是章节条目结合体。......
经过首轮修志工作的实践,续修《哈尔滨市志》在篇目体式、体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续志篇目体式结合章节体与条目体之长采用节......
史、志体式的发展过程是多种体式的交叉使用、相互渗透,并具兼容性。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存在长短互补关系,适用于志书编纂;但这种......
清末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述,因为编撰性质不同而不应将两者完全等同一致。关注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与中国通史的撰......
新修大型<清史>是一项整理和保存清史资源的国家工程,旨在修成能"存史"、堪传世的有清一代国史.在"史义"上宜运用"一导多元"的史学......
历史教材的体例 历史教材(即教科书)的体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般的有关学术著作,都容易把它简单化,划分为所谓“通史......
盐城市的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起步较早,最早是当时的盐城市郊区(今为盐都区),为1983-1996年合鉴;接着,阜宁、响水两县分别编出......
以近代社会和史学转型为背景,传统历史编纂学经历了一场解体与重构的艰难变革,其过程大致可以1900、1919年为节点划分为突破传统格局......
"新史学派"是20世纪前半期中国三大史学流派之一。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新史学"派史家梁启超、萧一山、张荫麟、吕思勉等......
新编志书主要采用章节体,辞书、年鉴等工具书等则通常采用条目体。但章节体和条目体都只是体例形式,并不天然地只适合于某种文本。......
<正> 夏曾佑(1863-1924)是晚清思想史、史学史乃至文学史、政治启蒙史上的重要人物。梁启超在《亡友夏穗卿先生》一文中推许他"是......
最近,笔者拜读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文件和志书篇目汇编》(以下简称《汇编》),受益良多。根据《......
<正> 章节体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所新起的一种史书编撰体裁。它具有依时间顺序,按章节编排;因事立题,分篇综论;既分门别类,又综......
<正> 近几年来,史学界许多同志对史书编纂中的体裁形式问题,发表了许多有益的意见。总括起来可以归结为二点:一、中国史学传统中史......
<正>《高安市志(1986~2006)》装帧精美,显得庄重典雅、大气厚重,引起了笔者的阅读兴趣。细品之后,更觉其特色显明、亮点纷呈。全志3......
总结首轮志书的编写经验教训,可以说典型记述不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王广才先生归纳首轮志书的主要缺点有14多14少,其中之一就是“......
<正>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竞争最终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
萧一山(1902—1978),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清史专家。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年仅22岁,就著成《清代通史》上卷,约56万字,1923年由中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