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证据法相关论文
1949年,沈从文由文学创作转向文物研究。沈从文在研究中逐步形成实物、图像、文献三重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之王国维的“二重证据......
饶宗颐最初与古史辨派阵营有较多接触,后来他的古史观发生改变,转而反思疑古运动存在的问题。饶宗颐的古史研究,旨趣近于“罗王之学”......
借鉴历史学研究中运用的 “三重证据法”,以安徽博物院策划的“幽香氤氲——香具·香品·香文化”展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
青年楚辞学者吴广平先生所撰的《楚辞全解》新近由岳麓书社作为“古典名著标准读本”丛书之一出版了。这是一部屈原、宋玉全集校注......
本文重点讨论了两种证据观:字本位的证据观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证据观。并进一步认为,中国传统证据观是字本位性的,表现在言、文、......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实际上已意识到服饰史料的三个种类:实物、图像、文献,惜其未能详尽其言。本文从其中分析出最适合服......
杜甫《秦州杂诗》所涉名胜一直是杜诗研究者讨论的话题,话题的焦点在于诗人是否亲身前往以及诗人在秦州的具体行动路线如何,其实就......
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的思想渊源是西方的古典人类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学术的“礼失而求诸野”思想及“金石证史”观念。在国学研......
文学人类学是在20世纪崛起的文化人类学传播中国后的派生物。文章评介苏永前博士论文《20世纪前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实践研究》,聚焦......
本文重视口传史料,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间口碑等三方面综合、系统、全息地思考,互相印证,从而证明白驹施耐庵的历史真实,在破......
孙作云的神话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既有对闻一多的全面继承,又有一定的突破。在研究理论方面,他批判地吸收了疑古辨伪思想、图腾遗痕理......
“三重证据法”在王国维先生“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根据学者们对于其含义的界定,“三重证据法”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系......
作为史学界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杨向奎先生继承和发扬了前辈学者的优良传统,并运用新方法,发掘新史料,开拓新领域,由史学而经学、......
根据符号学理论,证据作为一个符号现象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生产机制而非证据事实本身。符号学证据理论认为,人类文化记忆和证实的最基......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从文学转治文物的沈从文是三重证据法(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出土文物相结合)的最早倡导者与实践者之一。他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文史......
国学大师饶宗颐早年治甲骨学,起源于抗战初期在香港为王云五编纂用四角号码查询甲骨文、金文的字典;其研究甲骨是清朝朴学的路数,......
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之新材料"相结合,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
桂学虽是新近才正式提出的一门学问,但它是有着深厚的根基和渊源的。在20世纪20年代,王国维提出史学研究"二重证据法"后,民俗学、......
任何学术的发展与学科的建设,都需要坚强有力的成果支撑,需要具有创新思维与价值的理论呈现,需要持续不断的夯实学术基础。而要达......
<正>在历史研究中,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成"三重证据法"的出现。不管"二重"还是"三重",历史研究中的证据法,......
自从葛兰言的《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开创了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诗经》研究方法,后继者无数,使得文学人类学方法研究《诗经》......
王国维提出的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嗣后,这一研究方法不仅迅速扩展到人类学、民族学、......
<正> 叶先生大约是在84年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至今已有12个年头,取得了世人嘱目的成就,从叶先生最初著述中,就能感觉到一种迥异于......
<正> 新时期以来的学术视野中,楚辞学的繁荣昌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自80年代以来,这个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并伴随着当代......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发端可以上溯至20世纪初。随着人类学派神话学的输入,一些学者采用古典进化论人类学理论从事......
回首十九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到二十世纪末的全球化思潮,中国几代知识分子夹于中西交撞的境况中,彷徨无地,惨淡经营,以期重建中国学术......
《礼记.月令》是古人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自己礼仪行为及社会生活的历书。其中的“鹰化为鸠”与远古女神信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文章从学术史视角回顾文学人类学的由来:作为现代以来文学研究史所催生的一种交叉学科的新研究范式,如何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民族文......
以双向汇通的理论视野作观照,叶舒宪在与中国传统考据学的结合中提出了中国视角的原型研究。从汉字到图像的转变,体现出叶舒宪研究......
近年来,学界关于中国远古美学问题的探讨有渐趋复苏之势,这使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了重新订正的必要:首先是中国美学的远古......
利用文献、考古、社会性历史信息三重证据,证实《蜀王本纪》中古蜀时间跨度3500年的合理性,其中蚕丛至鱼凫三代约跨越2000年。由此......
<正> 国学传统要更新和发展,面对现代人的知识结构,考据学究竟向何处去的问题始终萦绕在"五四"以来的几代学者心头。尽管从总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