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相关论文
“亲民”乃《大学》要义之一。宋儒改“亲”为“新”,从之者如云,非之者亦众,至今聚讼未已。“亲”“新”二字虽可通假互训,但分而言......
儒学在中国文化重构中表现出超越时代、开放吸纳、不断走向未来的潜能及斩不断的强大生命力。文化重构实质是人格或人的价值观念重......
清末到“五四”是中国文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不少学者从多种角度描述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和特征,但对推动转型的动因没有给......
赵超构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之一,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5年了。他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他长期主编、用心呵护的......
【正】20世纪初,梁启超的《新民说》发表。该书在晚清思想界影响广泛,较完整地提出了对于近代人的要求,涉及了民族文化心理重建的......
当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地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明确大学人才培养的目的显得格外重要。 我国古代经典《大学》一书......
军队成就了一批作家,周涛、乔良、莫言、阎连科等都是或者曾经是军人。徐岩亦是其中一员,这些年他笔耕不辍,作品影响El益扩大,成为黑龙......
文学研究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拥有崇高的历史地位,研究界对这样一个文学社团似乎总是激不起研究的兴趣.这种历史地位与学术研究的......
近代以来,将提升国民素养作为解决国危时困的基础与前提已经成为共识,梁启超先生的"新民"论则是最具体系性的国民素养提升方案。他认......
《大学》“日新”思想包括“自新”、“新民”和社会“惟新”几个方面。它根植于良知,形成于教化,完善于自求,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用之于......
19世纪中叶开始,国人关于中国问题的文化思考逐渐展开,继而形成一股社会性的文化反思思潮。文化反思在晚清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严......
在《新民说》的前期,粱启超的关注点主要每一个国民,并且主要想在思想层面达到"新民"理想,认为国家革新的根本办法是“新民”。本文即针......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是经典诠释中两种态度不同的诠释方法,"我注六经"采用以文本为主体,力图恢复文本原意的诠释取向;"六经注我......
梁启超新民主体性思想与马克思人的主体性理论,从生成方式和根本特性两个层面来比较,表现出"心力"扩张与历史生成、"良知良能"与实......
本文以清朝末年的“乐歌”为研究对象。其具体研究思路是:从“新民”这一视角出发,梳理“乐歌”中所涵盖的三种教育观念:“教育”、......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主要代表之一。他毕生以炽烈的爱国爱民和热爱世界和平的热忱,从事于平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