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er8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能独立地阅读文学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形成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感悟,反映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把握和运用能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那么,在新课标下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品读中生成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训练语感应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可见,诵读对语感生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必须重视诵读,这也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决定的。任何工具的掌握和运用,都必须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得心应手。语言的训练首先是读,这是因为语言首先是诉诸于声音的。对语言的记忆首先是声音的记忆,只有诵读才能生成语感。
  传统私塾教学就特别讲究吟诵。先生在前面读,学生在座位上读,正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描写的那样。鲁迅先生虽然对此持有反对意见,但其深厚的古文功底恐怕正是从那样的品读吟诵中得来的,古语也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不正是强调了诵读的作用吗?诵读的多了,语感也就生成了,组织表达时,就能比较熟练地遣词造句,正像古语所說:“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当然,此处的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诵读,它是一种美读,朗诵,吟咏。这样的读,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人在读与听中,便可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讨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论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老在此所说的“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化为自己的东西”,就是在品读中生成语感。
  那么,又该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呢?我们不妨借鉴魏书生老师的经验,选取文中的重点语段,做各种语气的研读训练。同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后选取关键句和精彩段落来诵读,读时应注意诵读的节奏、音调、和情感。如在学习当代散文作家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时,文中描写作者聆听、感受泉声的重点语段,先指导学生朗读,让他们推敲、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想像体会当时的背景和情景,然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主人公触景生情的感人情境,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悟出语言材料中有血有肉的人、色彩缤纷的景和感人肺腑的情。
  二、情境中增强语感
  语感教学需要大量的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曾经在《美育书简》中指出:“心灵的感受性就程度而论与想像力的活泼相关,就范围而论与想像力的丰富性相关。”汉语言的具象为汉语语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因而,教学中应多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合“还原”成作者建构起来的具象,然后让其置身于情境之中。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描写出春天的色彩美、灵动美、情态美,而这一美感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为引导学生尽快入境,我先运用多媒体展示图景,配以轻音乐,再就朗读的语调和语气加以指导:“盼望着”“嫩嫩”“绿绿”等一系列的叠音词,要处理得语重而调缓,让人身临其境去感受人们盼春的急切心情和优美的画面;“闹”“钻”“酝酿”等读重音,能给人以听觉、视觉、嗅觉上的美感;“朗润”“涨”“红”“应和”“赶趟儿”等读重音,又能使人感受到随春而来的大地苏醒、小鸟欢歌、春早人勤的景象。通过情境创设、诵读指导,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欣赏着眼前的美景,感受着春的勃勃生机、多彩图画。经过这样的一次次训练,学生在吟诵美文中锻炼了想像力,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实践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后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引导。但有的人将此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像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引导理解为讲。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地培养语感。学生可以完全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像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优秀教师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出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学习《变色龙》,文中对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描写很精彩。为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在课堂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扮演的角色中感受体悟。经过课堂实践,学生能更为准确地把握住奥楚蔑洛夫多面性的性格特征。又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我让学生想像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巧遇百万富翁于勒的表现,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因此,只有不断地实践,学生才能由情入理地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力。总之,若缺乏或不注重语感的培养,那意蕴含蓄、旨趣隐含的文字,就难以把握和理解。只有经常诵读、入境、实践,才能在阅读中删繁就简,抓住关键,深思明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其他文献
一、时间rn2016年2月1日-2月3日.rn二、地点rn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办事处北卜村、李马夫村、北刘村.rn三、实践目的rn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
情感既是英语教学的手段,也是英语教学的目的,起着激发、定向、推动、引导和调节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作用,直接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情感及其渗透力量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成败优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从而实现他们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呢?  一、倾注热情,以情育情,以情激情,达成师生间的信任。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的天职,是一种具有伟大意义的情感活动。每一个
有一天,拉图见到一个年轻人坐在树下不停地唉声叹气。于是,拉图便走上前去询问情况。原来,这个年轻人兄弟四人,父亲去世后,就分家了,每个人都分得了一份财产。然而有一只猫无法分,因为那只猫属于他们四个人共同所有。最后,每人分得了猫的一条腿。  倒霉的是,有一天那只猫从屋顶上跳下来,摔伤了一条腿,这条腿恰好属于这个年轻人。他只好拿一块布浸上了药油,包在猫腿上。可是,当猫在炉子旁边睡觉时,布条不小心烤着了。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汉语文教学也在逐渐步入现代化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习惯于“灌输式”教育,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记,缺少对感知能力的培养,从而大大减少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满足于现代汉语文教学的需求,为更好地提升汉语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高中汉语文;教学;语言感知;措施
比较海峡两岸教师教育的改革举措和小学教师培养经验,对海峡两岸的我们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笔者以福建师范大学及国立台中教育太学为例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见习实习、未
目的:分析宫颈癌细胞株增殖和凋亡中使用紫杉醇白蛋白联合顺铂的效果,分析其价值.方法:研究宫颈癌细胞株自实验室获得,进行传代培养,获取其中的对数生长期的细胞300例,作为实
摘 要:随着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与重视,在设计领域中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以青花瓷元素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为研究内容,从其色彩、纹饰和寓意等方面来进行探索,尝试分析其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设计原则,并试图以青花瓷元素为例,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创新应用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青花瓷元素;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优秀传统文化  在1300℃左
苏科版数学教材第20页例题:如图1,△ABC≌△A′B′C′,AD,A′D′分别是对应边上的高.求证:AD=A′D′.  此处不再详细讲解教材上的解法了,值得思考的却是如何将问题向其他角度拓展.  变式1 如图2,△ABC≌△A′B′C′,AE,A′E′分别是对应边上的中线.  求证:AE=A′E′.  【思路简述】利用“SAS”证明△ABE≌△A′B′E′可获证.  变式2 如图2,如果AE,A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互联网+”产品的理念也被广泛运用。文章从小家电产品的形体、色彩、材质上出发,探讨了体脂秤产品的造型设计。  关键词:“互联网+”;体脂秤;产品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科研立项课题“‘互联网+’传统小型家用电器产品设计形式的创新研究”(18SB0003)阶段性成果。  一、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背景  (一)“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互联网+
古人云:“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核心人才作为组织最担心失去也最想得到的人,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核心军事人才的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