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统编历史教材教学三要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er08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与之前的教材相比有较大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其描述为: “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作为高一历史学科的执教者,笔者对此描述深以为然:主题、概念、情境实为统编历史教材教学的三要素。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课的教学思考,就基于“主题·概念·情境”的统编教材教学谈谈笔者的理解与思考。
  一、单元框架下的主题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基本结构,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学习专题的方式依次呈现历史的进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对重要历史问题进行分析。”[2]笔者把上述“学习专题”理解为“主题”,每个单元框架都围绕学习的“主题”,因而,“主题”的解析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主题”解析到位,才能高屋建瓴,统领整个甚至多个单元的教学。
  依据教材目录(中国古代史部分), 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其一,“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史的灵魂,为学习的主题,应该重点把握围绕该主题进行单元甚至多单元教学整体设计的方法;其二,分裂与统一交替,统一多民族国家呈现螺旋式发展,分裂与统一不能完全割裂,须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其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虽是分裂时期,但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其独特作用,应深入思考。据上述分析,对“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主题作出以下解析:
  1.“統一多民族国家”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统一国家形成发展中,由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是复合民族。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合’为中华民族,但各民族‘合’而未‘化’,各民族又都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征。”[3]金炳镐关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解释蕴含了三层意思:其一,动态而非静态,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内容;其二,整体而非割裂,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一个整体,汉族和诸多少数民族合而为一;其三,多样而非单一,汉族和少数民族“合”而为“一”,但“一”不是基于各个民族丧失原有的特征,而是在“共性”的基础上保留了各自的“个性”。
  2.统一与分裂的关系
  统编教材的本单元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三国两晋南北朝总体上看是一个分裂时期,处理“统一”与“分裂”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容易把“统一”的内涵局限于政治、疆域方面,这样就把“分裂”置于“统一”的对立面。事实上,此时期虽然在政治上是分裂的,经济上是分散的,民族文化上也有冲突,但这些并不妨碍统一意识的存在,甚至这种统一意识反映还很强烈。换言之,分裂的三国两晋南北朝蕴涵了重新走向统一的历史文化因素,为隋唐的再统一做了准备。
  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价值
  《课标》要求“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4]。我们今天提倡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强调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若撇开历史这些论点将失去支撑。因而,历史教学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使命,展现历史学科的现实价值。
  二、主题总领下的概念透析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性认识,是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的概括。”[5]《课标》要求“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对学习专题的内容进行梳理,明确专题所涉及的范围及重要史事;在此基础上,概括和确定该专题中的关键问题”[6],即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教学主题,而后在教学主题的总领下明确相关重点概念,并建立其逻辑关联。本课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有“政权的更迭”、“民族交融”、“南方开发”,这些概念与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1. 政权的更迭
  强调此阶段国家政治局面呈现“短暂统一”、“长期分裂”、“南北对峙”的特点。一方面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尖锐,战争频繁,推动政权频繁更迭;另一面,战争推动民族迁徙,出现杂居的局面,有利于民族的交融。
  2. 民族交融
  基于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这一部分内容应该重点关注。首先,厘清民族交融的概念。交融而非融合,强调各民族保留了自己的“个性”;民族之间的影响是双向的,有“汉化”亦有“胡化”,这样才有“共性”,“共性”和“个性”构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其次,建立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3.南方开发
  注意这部分内容与“政权更迭”、“民族交融”的关系,民族战争等历史因素导致民族大迁徙,中原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促进南方开发。在南方开发的同时也促进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三、概念指向下的情境例析
  《课标》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历史情境、以问题为引领和基于史料研习展开教学活动”[7],诚然,情境是历史教学重要的载体,情境化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概念,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推动学生认知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落实核心素养。
  1. 情境一:析“政权更迭”(下图)
  任务一:根据教材,把上述图表填写完整。
  任务二: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短暂统一、长期分裂、南北对峙)
  从东汉开始,西北边缘的少数民族或因被中原王朝所征服,或因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纷纷向中原迁徙……内徙各族相互争斗,使十六国和北魏初年成为我国最混乱、最动荡的时期……各族人民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也打乱了昔日相对稳定的民族居住区,实现了各族人民的交错杂居。
  ——赵剑峰等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
其他文献
3月31日,北京市援鄂医疗队凯旋,王雅贤随队回到北京,在经过三道水门的最高级别礼遇后,王雅贤才如释重负,站在138名勇士身边,她感到光荣,眼角禁不住湿润了。  13名北京市援鄂医疗队随队记者中,有4名是“90后”,1992年出生的山东姑娘王雅贤还不是年龄最小的,作为北京日报社视频直播编辑部记者,王雅贤在武汉报道阻击疫情65天。  她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应该冲锋在前,她很幸运能够参与此次报道,这是她
历史概念是历史教学中无法绕开的话题,但以往的研究多囿于如何利用历史概念进行教学,而缺乏对历史概念本身的研究,更无以逻辑学为支撑的专文论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情境是高考考查的载体,历史科情境的设置离不开数量众多的概念,没有对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就不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历史科关键能力。形式逻辑是一门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其在概念的内容、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概念的推理方面,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思维美学,挖掘
近年随着广州、清远两地开展“教研同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教研帮扶对接活动以来,“广州名师走进清远课堂”,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教师们课堂视觉受到冲击,学识内涵得到增厚。在此基础上又开展了“聚焦课堂、科学诊断、精准指导”的活动,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落地”的主题教研活动。这里以向金容老师的《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的两次授课的变化为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智能学习环境的发展,为充实课堂教学提供极大推力。[1]我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智慧教育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之与智慧教育密切相关的智慧课堂也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智慧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状况下的教育的新形势,适当并且有效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相关的学科学习材料为主要载体
2016年9月部编版历史教材正式使用。初中历史新教材采用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结构。与旧教材相比,知识点大量减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跳跃较大,历史的连续性减弱。[1] 如何处理好教材各个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给初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在教授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课时,产生了困惑。课标要求:“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2] 本课三
所谓“笼统时间”,即以模糊的方式所表达的时间概念。比如上午、前几天、上个月,再如历史描述时的前中后期、初年末年等。“笼统时间”是一个与精准时间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反映了历史记载中的不明确性。“笼统时间”的含糊不确定,导致历史事件之间关联性遭到淡化甚至忽视,进一步造成对历史理解的偏差甚至历史解释的错误。所以,我们需要在历史教学中关注对“笼统时间”下的历史事件解释。  《中外歷史纲要
通过1863年的几次大战役,南方联盟军兵力消耗很大,南方在物力、财力方面捉襟见肘,补充不易;而北方的兵力、物资、武器充足,尤其是黑人的参战为北方军队争取了雄厚的兵源。这为联邦军1864年的全面进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64年初,联邦军改组了军事领导。过去几年,北方政府忽视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在兵力部署上实行各战区独立管辖的政策。1864年初,林肯政府统一了陆军指挥权。3月9日,林肯正式任命尤利
对于一些人来说,消费的欲望一旦被调动起来,就很难按捺得住。他们人前光鲜艳丽,实际上却可能背负着借贷平台的账单踽踽独行。  有的人不知不觉掉进消费主义陷阱,却不停地在内心深化一个逻辑:懂得如何花,才能更好地挣。也有人醒悟了,打算抽身离去时,如同温水里的青蛙,意欲逃离,已力不从心。精致生活  从上大学起,姜天宇就是轻奢一族。毕业后自己挣了工资,消费等级便水涨船高,从几百元的名牌男士香水,到数千元的鳄鱼
在明人颜俊彦著作《盟水斋存牍》中,载有一则不太为学者留意的有关袁崇焕史料[1],此前也没有人对它进行过完整的释读。史料具有极高研究价值,通过研读,将有助于了解明廷迫害袁崇焕族人的经过,甚至还可能颠覆若干前人对袁崇焕研究的结论。  一、史料的概况  这则史料,载颜俊彦《盟水斋存牍》二刻《勘合》第17条《详袁崇焕家产并流徙地方(署府)》。今将全文抄录如下:  详袁崇焕家产并流徙地方(署府)  查看得袁
针对新媒介背景下媒体信息传播良莠不分的情况,媒介素养领域曾提到了信息鉴别应关切五个问题,即“信息发布者是谁? 利用什么平台吸引我们的注意?为什么这个信息被推送?在这个信息上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被表达或略去?不同的人对这个信息理解有怎样的差别?”[1]等,这五个设问角度对甄别新媒介传播史料(简称新媒介史料,下同)具有极强的启发借鉴意义。由此借用媒介素养来丰富史料实证素养,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拓展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