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上公开课等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望上公开课
  刘 祥
  
  也许是年过不惑的缘故,只感觉心中的激情开始一天天远逝。课堂,慢慢地成了一种可以闭了眼睛完成的技术活儿,于是我想,我是不是需要上一些公开课了,因为公开课能使我变得赋有激情。
  从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算起,已无法统计上了多少节公开课。我是一个个性孤傲的人,公开课,并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总喜欢在夜深听课的人越多,课就上得越出彩;听课的级别越高,课也上得越成功。
  其实,生活中,我是那种十分木讷的人,只有在老朋友面前,才能找到言说的话题。但我却唯独不怕公人静的时候,将教科书握在手中,一遍遍地诵读,一点点地找寻心中的触动。很多时候,以为已经设计得很完善了,才放下书,熄了灯休息。但也许是刚躺下,又会有灵感突然从心灵中的某个角落涌出来,一下子便充盈了我的整个大脑。我便又异常兴奋地从床上跃起,拿了笔迅速记录下这灵光一现的东西,记完了,把笔一扔,继续睡觉。
  或许我的骨子里存在着一种“人来疯”的基因。每次公开课,我的神经细胞总能高度兴奋起来,课堂上,能说出日常教学中无法说出的话,能联想出平日里无法想到的事。我从不畏惧听课的人,无论台下有多少人听课,他们又是什么样的身份,这些都只能是激发出我的兴奋点的要素,而不会构成我的怯懦。
  所以,很多同事说我是属于那种表演型的教师。开课,甚至有点公开课的癖好。但凡有此类任务,别人总喜欢推脱,我则心安理得地接受,如果不是因为我有一点中国人的内敛,或许还会主动去争取。
  更换了工作环境后,公开课的机会少了很多,心中的斗志和热情也随之淡化了很多。课堂,早已驾轻就熟,如何才能让教师的生涯重新精彩起来呢?对我而言,也许公开课就是最好的调节武器了。
  不开设公开课的日子,波澜不惊中流淌着经验与因循的杂质。尽管也在摸索也在变革,却似乎总少了些能动,少了些激情。于是,我开始理解那些名师们四下奔走上课的原因了。世人多感觉名师们是在捞钱,我却认为,他们是在这奔走授课中,激发着自己的生命潜能。
  人,总不能也不应该浑浑噩噩地行走在职业的河岸上,与其做个看客,何如自己到风浪中搏击。找寻到让生命始终奋发的灵感,这难道不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方式吗?所以,我渴望公开课。
  
  公开课,我不试讲
  张晓东
  
  2005年9月,我报名参加阿城市北四区乡镇物理公开课比赛。可自报名后就再无任何消息,具体日程安排、比赛要求等等一无所知,忙于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我,逐渐将这件事忘到脑后了。
  10月20日,我刚上完第二节课,校长急匆匆来找我:“你马上到料甸中学去参加公开课。”“公开课?”我猛然想起开学初在教研会上报名参加公开课的事情来。“咱们学校的网络出问题了,所以没接到通知,原定的是你上第三节,肯定是不赶趟儿了。如果你去,我给教研员打电话,给你调到第四节。”校长也挺着急。去不去呢?我拿不定主意。不去吧,失去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去吧,我又没任何准备,真讲砸了,丢人不小。“去吧,我相信你!”校长的话给了我勇气,还算自信的我攥紧了拳头:我行!
  当我赶到料甸中学的时候,第三节课已经上了35分钟,留给我的准备时间只有25分钟,我向相关的人员询问了一下比赛的要求,就开始进行准备了。
  11点零5分,我准时站在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讲台上。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我的开场白: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因为点特殊原因,我迟到了,对不起!(鞠躬),坦诚地讲,这节课我没有任何准备,也正因如此,你们将看到最真实的我,相信不会让你们失望!听课老师和全体同学带着谅解,更多是鼓励和期盼的掌声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全身心投入,尽情享受课堂教学和并不熟悉的学生带给我的内心深处的快乐。激情焕发的我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机智也油然而生:当一名学生很突然地问我:“老师,飞机上升靠的是什么力?”我感到自己一下子拿不准,于是,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有没有哪位同学在课外阅读中看到过这方面的知识,试着说一说。”有三名学生举起了手,我依次听着他们的答案,同时在努力地进行回忆和思考。在对这三名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我准确地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就在那一刻,我真切地看到教研员老师嘴角的微笑。我取得了那次比赛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在掌声响起的时候,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快意。
  经历了这次记忆深处的公开课,我有了自己的公开课法则:公开课,我不试讲。
  
  获奖也是痛
  刘平友
  
  下午,校长宣布了本次“中青年比教”成绩,我有幸成为了40700获奖者。我获奖了,但我的心情却异常的沉重。
  本次“中青年比教”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写教学设计,第二步是借班上课。前者成绩为40%,后者成绩为60%,最后按成绩总和确定名次。
  在教学设计比赛中,学校的要求是教师不允许带任何参考书籍。我想,这是个不错的建议,能真正检验出教师的实践与理论水平。我响应学校的号召,只带了一支笔。当我到达考场时,发现学校教导处有两位老师在讲台边坐着,我猜他们是监考老师。也是,既然是比赛,就得有人监考,以便让大家感到公平合理。
  比赛开始了,同事们都忙起来,我也在整理着自己的思路。忽然,有位关系不错的同事递给我一本低学段的教案。我看了看,摇摇头。因为,我的考题是写高学段课文教学设计,与她给的教案不符。我在遗憾的同时,又发现有些同事在翻找着教案,既羡慕又妒忌。我能跟监考老师说吗?不可能!任何考试都有人作弊,只是看监考老师的作用了。可惜,监考老师并没有注意考场的情况,只是偶尔地朝考场望一望。我调整了一下情绪,知道只有自己努力了。
  后来,我去校长室办事,校长问我,写教学设计有人抄吗?我迟疑了一下,还是说“没有”。我很清楚,说别人在抄,又怎能证明自己清白呢?我总不能跟校长说,你去现场看看吧?只是委屈了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教师!
  其实,抄在某种程度上肯定有优势,比如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目标的提出,等等。好在我自己准备了一套方案,并把它熟记心中。这样,不管什么课程,我都以不变应万变,以完成教学设计撰写任务。我还在教学过程上花了点工夫,给每一步都写上设计理由,做到规范。我想,这或许能让评委“另眼相看”吧!
  当然,本次最大的亮点还是在教师借班教学上。教学评委实行外校评委与本校学生评委相结合原则。这些学生评委都是从高年级推荐上来的,并经过短期培训后上岗的。能让学生给教师上课打分目前还是我们学校的一项改革措施,也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但是,大概还是学生太小,学校只是使用了折中的方 法,把他们打分当成了一种参考。我忽然明白,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还不能与我们成人划等号。这多少又让我有些失望!孩子喜欢的,并不一定就是我们评委称道的,那么成绩不理想便也成了自然。
  我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要太在乎结果,不要太受外界的影响,但是当结果出来后,我心中还是隐隐生痛。这主要还是我没有取得理想的名次!虽然说比起大部分没有获奖的教师来说,我能接受。但我更多的是在想,这样的教学比教,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不是很多吗?诸如教学设计撰写怎样才能做到更规范、更合理些?监考老师应该怎样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诸如教师借班教学的学生评委,学校应该赋予他们什么样的职责?我始终认为教师要多参加教学比教,在教学比教中成长起来,但这样的教学比教又常常打击了很多教师的积极性,不能不让人心痛!
  
  酸酸甜甜就是我
  程言峰
  
  我总是一无所有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不甘平庸的我,师范毕业之后,就掉进了“苦海”——被分配到全县最有名的穷乡去任教。
  “就把贫穷当做磨炼自己的一笔财富吧!”我这样傻傻地想。于是总是想着去上公开课——校级的公开课是不用争取的。当时教师的工资经常拖欠不发,大家都认为,只有傻耄才会去想着上公开课。
  于是,带着这股傻劲,我和我的公开课在本乡内整整“转悠”了五年。我纳闷了,为什么县里年年都有课堂教学竞赛,而我们乡却从不参加?
  “傻孩子,人家是富乡,要投影有投影,要录音机有录音机。而咱们呢,找块小黑板都得到别的校去借。还竞赛什么,不比也就败了。”老教师语重心长地说。
  “小程,别做那美梦了。别的乡每逢竞赛,年年花钱请名人名家辅导,县里的一群,市里的一拨。那公开课,一说是经过‘大家’辅导过的,哪个评委不给面子?叫人到咱这里来,你让人空手回去,给人喝西北风吗?”曾经的乡级骨干教师似乎看破了“红尘”。
  我不信这个邪,找到了乡里,说我想参加县里的竞赛——没有人阻拦我!
  我心中一阵阵感激,没有人阻拦,不就是对我莫大的支持吗?穷,有什么可怕的?!我又不是没有双手和头脑的人。
  顺利地报了名,我参加了初赛。出人意料的是,很多乡镇的老选手纷纷落马,最后只有我和富乡的3名选手参加复赛。
  要到那个富乡参加竞赛了,我激动地彻夜未眠。
  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冬天的清晨,我左手提着大大小小的三块小黑板,右手抱着鼓鼓囊囊的自制教具,艰难地步行了四五里的山路去104国道边,等待过路的公共汽车。寒风无情地吹打着我的脸,我冻得直打哆嗦……无人陪伴,但是我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富乡的陪听老师为我鼓掌,班上的同学给我献上了新年的贺卡……自我感觉,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
  “用这些学生,能上成这样的课,你太了不起了!”在富乡任教的我的同学向我祝贺,并向我悄悄透露“你的公开课所用的班级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是各班的后进生组合成的临时班级。”
  我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我备课充分,没出什么漏子!
  自我感觉良好,我回到本乡,焦急地等待着决赛的消息。
  下达决赛通知的日子到了,我到乡里去询问。
  “你知道,和你同台上课的老师是谁吗?”乡里的负责老师问。
  我摇摇头,说实在的,我并不清楚。
  “是县教研室贾主任的侄子……”我听出来了,主任似乎话里有话。
  “可是,在E课现场,评委当着众多听课人点评的时候,说我的课要比他的课好得多,而且评委们还具体谈了几点理由呢。”我疑惑。
  “年轻人哪——”负责人点了一支烟,接着说“我也当过评委。实话跟你说吧,当着众多人说的话,那是证明评委学术专业实力和水平的,是给普通老师听的。至于最后的评选结果,是证明评委处世社交能力的,是给学校领导听的……”
  我哭了,怪不得当初领导们不去阻拦我参赛,是想让事实来证明一切啊!
  我被无条件“PK”了,我发誓:再也不参加任何公开课了!
  
  我有我的滋味
  
  岁月匆匆,一晃10多年过去了。回首往事,那一种不甘心又泛上了心头。
  你超过别人一点点,引起的是别人的嫉妒;你如果超过别人一大截,引起将是别人的羡慕!于是,重整旗鼓,那股傻劲又重新回到了我的身边。
  我阅读大量专著,不放过任何一次公开课的机会。为了想出一个巧妙的环节,我常常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为了查实一段相关的资料,我常常翻箱倒柜,阅遍储存的所有书籍。有时候,冥冥中,总觉得有一种最佳的方案在某处等着我,可却总是百思不得其解,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有时候,那些苦苦寻觅的方案,却在偶然中跃入脑际,算得上“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如今,我的课堂教学已经获得市级一等奖,也发表了二三十篇教育教学论文。我就是这样在奔波中收获着……
  公开课,酸酸甜甜!无论多么辛苦,只要不懈奋斗,你就会发现——我有我的滋味!
  
  评价岂能这样荒唐
  刘泳美
  
  记得,那是2001年秋,我们县里举行教学技能大赛,首先各个片区要进行初赛。
  那次初赛公开课的题目是《狼》,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来,我是教初三的,可《狼》是初一的课文,学校本来是安排另外一位同事参赛的。可是,他年纪大、资历深,也许对这种类型的所谓的大赛见得多了,所以百般不情愿。最后,教研组长只好把任务安排到我身上,我只能欣然接受。
  那天一大早,我和我们的办公室主任出发了。按道理,本来应该由教务处主任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陪我去参赛的。由于主办方学校离我们学校路途较远,又只能骑摩托车去,办公室主任又比教务处主任年轻,所以,“活该倒霉”的只有我们两个年轻人。
  说是“活该倒霉”,其实,尽管学校不是非常重视,我对这次比赛还是挺在乎的。为了这次公开课,我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因为,这是我大学毕业4年来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比赛。说实话,我很想借助这次比赛崭露头角。一接到任务,我就认真准备。从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教案说案的书写和定稿,到其它有可能会出现的“突发事件”,我都虚心地与教研组的成员讨论过。为保险起见,我还在本校试讲过,大家都认为上得不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到了主办学校,我和办公室主任还得赶紧了解参赛对手。通过了解,其它三所参赛学校派出的都是“新手”。而我还算是“老手”,心里不禁一阵窃喜。
  比赛中,有两所学校的参赛老师临阵怯场,没有比较明显的教学思路,几乎上得一塌糊涂。这样,第一名其实只能在主办方的参赛老师和我之中产生。而那位老师其实也上得不太好,他的教案里设计了好几个教学步骤,可是他只讲解完了字词,理清了课文故事的情节就下课了。另外,课堂设计也比较呆板,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课堂气氛冷冷清清。
  赛课结束后,按照比赛规程,接下来是评课。评课过程中,各校的教研组长客观地评价了各位参赛老师的授课情况,同时对各位参赛老师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
  由于县里的教研员迟到,他只听了包括我和主办方参赛老师在内的三位老师的课。按照老套路,他也分别指出了我们三位老师授课中的优点和不足。最后他指出,三位老师中,我的课还是比较老到,课堂设计较为合理,教学思路也清晰,虽说借班上课,但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互动做得较好。
  听到这里,我在心里想,这一等奖我是拿定了。
  正在这时,主办方校长来了,他并没有参与听课。坐下之后,他首先说了一些诸如大家辛苦了,我们学校比较偏僻,住宿条件、吃饭条件差,大家委屈了之类的客套话,然后问教研员,他们学校的参赛老师上得怎么样。
  教研员自然是客套地回答:“上得还不错。”
  这位校长呵呵地笑了两声,说:“那这样吧,我们学校的参赛老师第一名,其它学校的都算第二名,你们看怎么样?我想,其它学校的老师应该也上得不错吧?”
  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谁还敢有异议?县教研员的脸也是一阵红一阵白的,最终也还是没有表态。
  听到这话,我简直不敢相信,竟然会有这样荒唐的评课结果。到了这一刻,我才明白,参加这次公开赛课的确是我活该倒霉!
  至今,这件事一晃过去五年了,我的心里总会想起那位校长,和他给我评定结果。我想质问那位校长,如果公开赛课不是为了让真正的优秀者脱颖而出,那又是为了什么?如果为了一点点小小的虚名、私利,而不惜伤害赛课的公平性,长此以往,公开赛课又还有什么意义?再说,校长,你这样做又能得到什么?如果你们本校老师赛课也是你一个人说了算,还不如封建社会的“乱点状元”来得可笑、无聊!
其他文献
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柱形铁块的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将其铸成圆锥形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有60%左右的学生做错,而且错误的方法惊人的一致:V=■×3.14×32×10。对此教师作了针对性的评讲。无独有偶,在其后不久的期中测试中,又出现了一道与其类似的题目: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10厘米,里面放一些水,将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其中(水没有
一、 教育中应该有“人”  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中绕不过去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我国,鲁洁先生认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并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须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1],这是目的人定位,教育面对的是人,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均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经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教材。两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 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这样阐述认知主义教育思想:“任何学科的内核是其结构,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尽管结构的本质是简单的,但其存在形态却可以是复杂的;任何学科,都是以结构为中心的符号形式系统。”数学课程结构严密,数学课堂结构更具普适性,数学素材呈现的首要任务是立序。数学素材呈现的“序”如何遵循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呢?  一、 立素材发展之序,帮助儿童思维生长  数学
1996年,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年和2006年,由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和各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协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
摘要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立足“读”指向“写”的小学语文“写一读”实践,应树立三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对话意识。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一读”实践 意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
阅读《文化的边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是一本关于艺术教育前沿理论的书籍,涉及美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诸领域,细数种种文化现象及理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其间弥漫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和开阔蕴藉的灵动智慧。我喜欢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阅读行为,不仅有与知识渊博的长者对话的融融氛围,更有与高手过招的刺激与兴奋。  滕守尧先生将人类智慧分为原始智慧(野性智慧)、现实人文智慧(圣贤智慧)和神性智慧(超然智慧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空心看世界》的优美散文,文中讲述了他自己看到水田边一种美丽明艳的空心花,很是震撼。农夫告诉他,一般人种空心菜,还没有等到开花就摘来吃,只有等到开花时才能看到空心花。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花开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欣赏它开花时绽放的美丽。由此联想到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等待”,唯有等待才能欣赏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才能享受教学过程的宁静之美,才能领略课堂艺术的理
推进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校本培训具有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  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关注”阶段理论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早期求生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如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二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更重视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第三是关注学生需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向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阅读和习作这两个领域专家们已有广泛的研究,而在口语交际这个领域,却鲜有涉及。不过,部编教材已经开始改变: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口语表达教学,更应该是口头语境适应教学。学生在社会性的口语交际时,说的时候要懂得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措辞和语言,并辅以相应的肢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