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与策略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校本培训具有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
  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关注”阶段理论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早期求生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如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二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更重视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第三是关注学生需求阶段。
  基于对校本培训的价值审视和理论解读,我校组建了青年教师互相学习研讨、共同成长进步的校本培训研修载体——“三格”发展社。发展社采用“三格”学员制,根据青年教师不同的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成“人格”学员、“升格”学员和“风格”学员。其中教龄未满三年的新教师可申报“人格”学员;已担任镇教研组长及以上教学业务骨干,已获得镇教坛新秀、市课改之星及以上教学业务类荣誉的骨干教师可申报“风格”学员;其余青年教师可申报“升格”学员。每学年申报、定格、考核、公布一次。
  下面根据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结合“三格”发展社实践感悟,简述学校对青年教师校本培训应遵循的原则与采用的策略。
  
  一、青年教师思想特点简析
  
  现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是中国青年中一个有知识的群体。他们既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又追求生活的丰满和完美;大多不安于现状,不想“与世无争,悠闲度日”;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追求最大人生价值,是略带传统痕迹的时代潮流追随者。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长大的,他们身上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他们的思想特点与倾向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比较强烈;学习现代知识与信息的要求比较强烈;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比较强烈;向往现代物质生活的心理比较强烈。人的需要重心从传统的讲究精神需要为主向讲实惠的物质需要为主兼顾精神需要的倾向转移;职业稳定性从一辈子忠诚教育事业向多种职业选择倾向转移;个人奋斗目标从追求又红又专向追求业务成就为主、政治成就为辅的倾向转移;行为态度从朴素、踏实、苦干、实干的“老黄牛”精神向豁达、洒脱、勤快、开拓的倾向转移。
  上述思想特点与倾向有积极的一面,他们奋发向上,与时代潮流同步发展,显示了社会的进步。然而,也暴露出某些弊端,个人的需求常常与事业的需要之间发生矛盾。
  
  二、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学员在研修过程中,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这是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首要原则。现代学习理论指出:个体知识的习得靠外力强硬灌输收效甚微,关键要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要使现实与需要产生某种联系或冲突。如:“三格”发展社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尊重每位教师的个人愿望,让教师自愿报名,自选层次,自报学科。在阅读的理论专著上,教师可以自选。在作业的布置上具有选择性和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理论层次教师的学习需要。目的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让学术积累比较薄的教师也能积极参与到“三格”发展社中来。
  
  2 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指在校本培训中,给学员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员处于一种能动的、活跃的状态,从而促进学员各方面得到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维克托·弗罗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都侧重于对个体成就感的研究。成功需要合适的激励机制,一个人在受到激励后,其潜能的发挥是原来的三至四倍。“三格”发展社在学年末分“人格”、“升格”、“风格”三圈进行相对评价、考核。根据学员所得学分情况。结合平时工作态度、月考核情况和所教学生学科质量,评出优秀学员,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考核结果在次学年初公布,成绩优秀者升人上一层次培训。学校对学员的点滴成功予以激励。使学员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学员就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这一条原则始终贯穿于整个校本培训过程。
  
  3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就是指在校本培训中,要关注学员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培训活动,以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同时,每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不相同。学校要充分了解各个学员之间的差异,找到合适的培训方式,来满足各个层次学员的需要,让各位学员能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以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完成自己的培训内容。如“三格”发展社对成员分层要求,提出了“人格”、“升格”、“风格”三个层次,并且在考核时也按这三个层次进行相对评价,体现相对公平,实现共同发展。不同层次的教师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人格”学员要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和理论学习上,课题研究重在参与;“风格”学员必须重视每项任务的数量和质量。
  
  三、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策略
  
  1 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
  教师群体有其职业共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学科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加上学员之间的客观差异,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训,要采取全员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的策略。
  如“三格”发展社下设五个分社:语文、品德与生活分社、数学分社、英语分社、体艺分社(体育、音乐、美术)、综合分社(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小学及完小各设语文(品德)、数学、综合三个学习小组。分社社长和学习小组组长组织日常全员培训,开展相关的活动。在培训过程中,学校两周一次为全体成员聘请专家,进行全员培训,为各分社(小组)长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如各级“领雁工程”培训、外出听课学习等,他们回校后结合实际,引领学员们进行再培训,培训活动坚持分学科培训与学科统整相结合。学员既分学科活动,又进行学科统整,即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学科实施教學,达成不同目标。
  在对全体青年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的同时,要尊重差异,分层培训。
  (1)对新教师进行“入格”培训。学校让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和学科新转行的教师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教师,进行人格培养。一是引导新教师作好角色转换,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二是对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常规指导,对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进行专题辅导。三是实行“师徒结对”活动,每学年量化考核,同时要求“带徒”的教师也写出带徒的体会,促进共同提高。
  (2)对青年教师进行“升格”培训。“升格”培养在教师成长周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创新“师徒结对”的方法,进行个别培训。二是搭 建各种平台,以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三是创设条件,对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训,让他们走出学校,参加各级教学展示、研讨、培训活动。四是让青年教师围绕学校实际和各自在教学中的困惑,开展小课题研究。
  (3)对骨干教师进行“风格”培训。学校首先为初具教学风格的骨干教师聘请名师,让他们与市内的名师、教研员、学校里的优秀教师“结对”。其次是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三是大力推出骨干教师,定期开展组际间赛课、开放课、争鸣课、展示课等活动,让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焕发生机与活力,亮出自己的风格。
  
  2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给青年教师应有的权利,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用任务驱动,激活内需,是引导他们忍耐寂寞、潜心积累的有效策略。
  如“三格”发展社《章程》规定:学员有参加发展社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的权利;有享受免费订阅一份教学杂志的权利;向发展社所聘专家咨询解决困难对策的权利;成绩优异的,在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工作先进个人”、“教坛新秀”的评推与外出听课、培训、学习活动中具有优先权。
  学员有严于律己、严守师德标准、自觉维护教师形象的义务,有遵守发展社章程,承担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的义务:每年关注一个理论主题;每学期编好一个精品教学预案;每学期上好一节公开课;每年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案例;每2年主持或参与一个教学科研课题研究;每年作一次观点报告;每,个月撰写一则教学反思或教学叙事。
  
  3 现实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
  现实培训是指组织者根据当前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及成员们普遍关注或疑惑的问题,加以及时的概括,使之成为有一定深度的值得研究的主题,然后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员就这个主题展开深入的研讨,使学员的教学理论、教学艺术真正提高。但是,现实培训时,学员容易受时空、精力等因素的制约,使活动不能充分展开。为弥补这一不足,适时发挥网络的优势,将现实培训延伸,开展网络培训。在网络培训中,学员更多关注的是现实培训中的后续问题,学员就容易对教学上重大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实现深层次的发展。所以,现实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符合一般认识规律,能发挥青年教师的技能特长——喜欢上网和擅长电脑操作,是一种有效的培训策略。
  如:“三格”发展社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实践,已经形成每周在“夏盖山论坛”上组织热点贴的讨论和评比,每月组织现实交流活动,并在教师QQ群中的学科QQ研修群、教学博客等网络平台组织主题沙龙,每季度实施主题研讨活动的格局。实践证明:在进行现实培训和网络培训时,学员们都乐于参加培训活动,积极性高,收效明显,还能引发学员新一轮培训高潮。
  
  4 研修学分与奖励学分相结合
  考核与评价是一个组织必备的机制,能起到导向、激励的作用。
  如“三格”发展社按“人格”、“升格”、“风格”三个层次进行相对评价,实行学分制,采用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考核评价制度。学分设置分为研修学分和奖励学分两大类,部分研修学分设置上限。
  (1)研修学分。能获得学分的研修项目有:①摘录2000字左右的文摘;②撰写读书笔记;③编写精品教学预案;④撰写教学论文或案例;⑤上公开课并写出反思;⑥立项并主持或参与教学科研课题;⑦作观点报告;⑧每次活动都做到准时参加、积极参与。对前四项设置上限。
  (2)奖励学分。研修项目中,参与评比获奖的,奖励相应学分。如:论文、案例、教学设计、试卷命题获奖奖励学分如下:
  奖级 县市级 地市级 省级及以上
  一等奖 5 6 7
  二等奖 4 5 6
  三等奖 3 4 5
  建设一支知识广博、业务精通、热爱学生、善于创造、适应新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学习型、科研型教师队伍,需要学校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特点,直面个体差异,遵循科学原则,采取有效策略,促进职业适应、发展与成熟,实现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的协调,提高他们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能力,推动学校工作的持续发展,达到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根本目的。
  
  责任编辑:王颖
其他文献
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口算的“表内含义”到笔算的“算式意义”,再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意义”的建构过程,突显了“解决问题”和“运算意义”在“算术”应用过程中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有效迁移。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利用除法意义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不能得到直接迁移,其数学思维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无法实现分数除法的“运算意
“阴影”的存在    看到“受捐助贫困生”这几个字眼儿,大家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境:聪明早慧的孩子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正面临着失学,有关部门或是有义之士慷慨解囊,铺平了贫困生求学之路。贫困生心存感恩,发奋学习,以求有一天能以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于是人们很是欣慰,欣慰这爱心的阳光照亮了孩子的求学之路。  然而,这爱心的阳光照亮受捐助的贫困生的心灵了吗?    案例一    这是“六一”节过后
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柱形铁块的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将其铸成圆锥形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有60%左右的学生做错,而且错误的方法惊人的一致:V=■×3.14×32×10。对此教师作了针对性的评讲。无独有偶,在其后不久的期中测试中,又出现了一道与其类似的题目: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10厘米,里面放一些水,将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其中(水没有
一、 教育中应该有“人”  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中绕不过去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我国,鲁洁先生认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并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须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1],这是目的人定位,教育面对的是人,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均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经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教材。两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 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这样阐述认知主义教育思想:“任何学科的内核是其结构,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尽管结构的本质是简单的,但其存在形态却可以是复杂的;任何学科,都是以结构为中心的符号形式系统。”数学课程结构严密,数学课堂结构更具普适性,数学素材呈现的首要任务是立序。数学素材呈现的“序”如何遵循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呢?  一、 立素材发展之序,帮助儿童思维生长  数学
1996年,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年和2006年,由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和各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协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
摘要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立足“读”指向“写”的小学语文“写一读”实践,应树立三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对话意识。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一读”实践 意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
阅读《文化的边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是一本关于艺术教育前沿理论的书籍,涉及美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诸领域,细数种种文化现象及理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其间弥漫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和开阔蕴藉的灵动智慧。我喜欢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阅读行为,不仅有与知识渊博的长者对话的融融氛围,更有与高手过招的刺激与兴奋。  滕守尧先生将人类智慧分为原始智慧(野性智慧)、现实人文智慧(圣贤智慧)和神性智慧(超然智慧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空心看世界》的优美散文,文中讲述了他自己看到水田边一种美丽明艳的空心花,很是震撼。农夫告诉他,一般人种空心菜,还没有等到开花就摘来吃,只有等到开花时才能看到空心花。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花开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欣赏它开花时绽放的美丽。由此联想到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等待”,唯有等待才能欣赏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才能享受教学过程的宁静之美,才能领略课堂艺术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