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把握目标,提升交际能力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58132258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指向于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阅读和习作这两个领域专家们已有广泛的研究,而在口语交际这个领域,却鲜有涉及。不过,部编教材已经开始改变:口语交际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口语表达教学,更应该是口头语境适应教学。学生在社会性的口语交际时,说的时候要懂得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措辞和语言,并辅以相应的肢体语言;听的时候要懂得用眼神、脸色、手势等及时调整交际过程。
  那么,一线老师如何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教学中避免将口语交际异化成口头作文、看图说话、你问我答呢?笔者以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我们做朋友”为例,来谈谈个人在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做法。
  一、增强层级意识,细化交际目标
  《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口语交际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指出: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听故事、看影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学段目标,但并不是每一次口语交际活动的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内容细化目标,把握交际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是在指导、具体交际练习还是评价上都要紧扣目标,其他非重点的要求可以放松或忽略。
  在“我们做朋友”这个口语交际活动中,教材以小贴士的形式,呈现了交际的目标: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部编教材口语交际的一个革新,即每一个交际话题都伴有一个交际训练目标。
  在笔者看来,这个交际训练目标是比较宽泛的,还须细化,才能真正指向于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此,笔者进一步细化了这个口语交际话题的交际要领。
  像这样,以学段目标为基点,以教材交际训练目标为切入点,再加上交际要领的具体细化和分解,方能实现在把握功能性口语交际任务的同时,持续养成学生的交际行为和交际习惯,让言语和非言语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交际能力,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紧扣交际要领,突破交际重点
  教师在细化了交际要领之后,就应该紧扣要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交际活动,提升交际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明白学情与交际要领之间的差距,才能有效突破交际重点、难点,形成有效的口语交际活动。
  1.以真实话题为主线,唤醒交际需求
  因口语交际注重交际的功能,所以唤醒学生的交际需求尤为重要。 在“我们做朋友”口语交际活动时,学生入学已经两月有余,这时如果站在开学初学生互相认识的零起点,那就很难唤起学生的交际欲望,于是,笔者和学生就以“开学以来的进步”作为话题,开始互动聊天。
  师:同学们,成为小学生快要三个月啦,那么三个月来,你都取得了哪些进步?
  生:我认识拼音了!
  生:我会写一些字了!
  师:这些进步都是大家的收获!我知道,大家还有一个大收获,那就是交到了很多朋友!
  此话一出,小手更多了,大家都想说自己认识了哪些朋友。
  师:那就同桌两人为一组,按照班级里的座位,逐一说出同学的名字。比一比谁说得多。
  很快,孩子们发现班级里有好多同学自己是叫不出名字的。这种情况是孩子自己事先没有意识到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你还叫不出名字的同学吧!
  交際是在真实语境下进行的,来不得一点“假装”,不能明明认识却假装不认识。像这样,舍得花时间,以学生真实的话题为中心,能充分唤醒学生的交际需求,这样在接下来的交际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
  2.以绘本为语料,渗透交际要领
  《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但须要注意,这个“具体的交际情境”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交际活动,因为,如果学生处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时,教师一旁“传授”交际要领,就会打断学生的交际活动,后果可想而知。为此,创设合适的交际情境特别重要。
  在学生进入交际活动之前,笔者以绘本《没有人喜欢我》为载体,提供学生学习交际要领的语料。首先给孩子们讲述了《没有人喜欢我》中巴弟交不到朋友的部分,然后和孩子们一起探讨,巴弟交不到朋友的原因:不敢靠近大家,不敢面对面大声地跟大家介绍自己。
  在明白原因以后,笔者和孩子们进行了“帮助巴弟找朋友大作战”,从老师示范、师生共演到生生合作,给予学生学习交际要领的时间和机会:
  师:小老鼠和巴弟又一次见面了,有了这三个小法宝,小巴弟现在有信心了。老师来当小巴弟,谁想来当小老鼠?
  师生共演。
  一个孩子走上了讲台,与笔者保持着很大的距离,笔者马上走上前去,靠近他,蹲下身子,看着他的眼睛说:你好!我叫巴弟。我刚搬到镇上来,我平时很喜欢跑步,玩游戏,我最喜欢的食物是肉骨头。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
  生:我非常愿意!
  师:哇!你真热情!我终于交到朋友啦!这次,我是怎么做的呢?
  生:你蹲下身子和他说话的。
  生:你说得很大声。
  生:你是微笑着说的。
  ……
  这里教师的演绎非常重要,也是本堂课能否落实交际重点的关键所在,因为老师看似角色扮演,实则让学生明白此次交际活动的要领:靠近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说得让对方听得见。
  师:谁也想当巴弟?
  孩子们抓住刚才总结的交际要领,与同伴合作,一人演巴弟,一人演小动物,开始了交际情境的演绎。
  3.以交际为目的,培养提升能力
  通过在绘本情境中的互动交流,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交际要领。但是,是不是班级里不认识的同学都要去和他成为朋友呢?如果这时,教师让学生去找不认识的同学做朋友,其“交际”的真实性还不够。于是,笔者在学生正式交朋友之前,又安排了“说说我的交友标准”。
  师:在找朋友之前,我们先聊聊,你喜欢和怎样的人做朋友?
  生:我喜欢学习好的同学。
  生:我喜欢爱干净的。
  生:我喜欢说话温柔的。
  ……
  有了这一个环节的交流,学生才真正形成了“我们做朋友”的交际对象的概念,之后再让学生离开座位,去找想要认识的新朋友。
  师:现在大家可以去找你平时没怎么说话的小伙伴做朋友啦!
  音乐响起,交友大会开始。
  师:看着大家的张张笑脸,老师就知道你们一定都交到了朋友。让我们一起把交朋友的三个法宝记在心中。课后,走出班级,去认识其他更多的新朋友吧! 有了好朋友,我们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老师这里还有一本绘本《好朋友》推荐给大家。
  至此,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才算得到落实,拓展了交际场所,打破了教室格局,真正致力于基于成长期待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当然,良好的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两节课能形成的,必须贯穿于整个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习得、巩固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乔能钧.《口语交际》编写的新突破——有感于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设计[J].小学语文,2016(7-8).
  [3] 周天会.快乐的口语交际[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26).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阴影”的存在    看到“受捐助贫困生”这几个字眼儿,大家脑海中可能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境:聪明早慧的孩子因为家里经济困难正面临着失学,有关部门或是有义之士慷慨解囊,铺平了贫困生求学之路。贫困生心存感恩,发奋学习,以求有一天能以过硬的知识和技能回报社会。于是人们很是欣慰,欣慰这爱心的阳光照亮了孩子的求学之路。  然而,这爱心的阳光照亮受捐助的贫困生的心灵了吗?    案例一    这是“六一”节过后
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的单元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柱形铁块的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将其铸成圆锥形零件,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结果有60%左右的学生做错,而且错误的方法惊人的一致:V=■×3.14×32×10。对此教师作了针对性的评讲。无独有偶,在其后不久的期中测试中,又出现了一道与其类似的题目: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10厘米,里面放一些水,将一个圆柱形铁块放入其中(水没有
一、 教育中应该有“人”  教育与人的关系是教育中绕不过去的问题。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重组与改造,主张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和活动为中心。在我国,鲁洁先生认为教育是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并指出,“教育面对的是人,教育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为此,任何教育理论,不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它都必须建立在某种人性假设的基础上”[1],这是目的人定位,教育面对的是人,
“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上册)均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经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的语文教材。两版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但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体现出各自的特色。  一、 教材编写体系的比较  1.教材的框架体例  “人教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这样阐述认知主义教育思想:“任何学科的内核是其结构,而不是具体的技术细节;尽管结构的本质是简单的,但其存在形态却可以是复杂的;任何学科,都是以结构为中心的符号形式系统。”数学课程结构严密,数学课堂结构更具普适性,数学素材呈现的首要任务是立序。数学素材呈现的“序”如何遵循认知主义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促进儿童思维发展呢?  一、 立素材发展之序,帮助儿童思维生长  数学
1996年,美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颁布了《面向21世纪的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Preparing for the 21st Century)。1999年和2006年,由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和各个语种的外语教师协会对其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
摘要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主动建构的。立足“读”指向“写”的小学语文“写一读”实践,应树立三重意识:文体意识、单元意识和对话意识。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写一读”实践 意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
阅读《文化的边缘》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这是一本关于艺术教育前沿理论的书籍,涉及美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诸领域,细数种种文化现象及理论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其间弥漫着一种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和开阔蕴藉的灵动智慧。我喜欢这种富有挑战性的阅读行为,不仅有与知识渊博的长者对话的融融氛围,更有与高手过招的刺激与兴奋。  滕守尧先生将人类智慧分为原始智慧(野性智慧)、现实人文智慧(圣贤智慧)和神性智慧(超然智慧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空心看世界》的优美散文,文中讲述了他自己看到水田边一种美丽明艳的空心花,很是震撼。农夫告诉他,一般人种空心菜,还没有等到开花就摘来吃,只有等到开花时才能看到空心花。可惜,空心菜是菜,总是等不到花开就被摘折,一般人难以欣赏它开花时绽放的美丽。由此联想到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等待”,唯有等待才能欣赏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才能享受教学过程的宁静之美,才能领略课堂艺术的理
推进新课程,呼唤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校本培训具有促进教师个体生命发展的价值。  美国学者费朗斯·富勒提出的“关注”阶段理论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为早期求生阶段,初次实际接触教学工作,所关注的是作为教师自己的生存问题,如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第二是关注教学情境阶段,更重视自己的教学表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第三是关注学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