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君子之道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因素,世界上什么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但是,人是有差别的,不同品质的人干事的结果就不一样。一般而言,好人干好事,坏人干坏事,尤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必须由好人来负责。儒家认为,这样的好人就是圣人和君子。圣人的要求很高,一般人很难做到,儒家理想而现实的人格实际是君子。《中庸》论及天之道、地之道、至诚之道和圣人之道,而谈得最多的却是君子之道。实施中庸之道所依托的主体是君子,治国、平天下所承载的主体也是君子。
  《中庸》最后一章不吝篇幅地赞誉君子;《中庸》一书很少引用《诗经》,而最后一章几乎都在引用《诗经》来夸奖君子,从而描绘了一副完美的君子形象。这就是君子内敛低调,“《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诗经》说,身穿锦绣衣服,外面再穿一件麻布罩衫,这是厌恶锦衣的花纹过于显著。因而“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意指君子之道,表面暗淡而日益彰明;小人之道,外表鲜明而日益消亡。具体是“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君子内省不疚,“《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诗经》说,虽然潜伏在水底,但也被看得清清楚楚。因而“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慎独诚信,“《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是不是能做到无愧于心。因而“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君子庄重肃穆,“《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诗经》说,祭祀时心中默默祈祷,此时肃穆无言没有争执。因而“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君子治平天下,“《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诗经》说,大大弘扬天子的德行,诸侯们都会来效法。因而“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君子温和亲切,“《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诗经》说,我怀念文王的美德,他从不厉声厉色。因而孔子强调“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君子德行臻于化境,润物无声,“《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诗经》说,德行犹如鸿毛。犹如鸿毛,还是有行迹可比。《诗经》又说,上天化生万物,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这才是最高的境界啊!
  在《中庸》看来,君子之道是修身。这是因为君子品格是通过修身塑造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生来就具备君子品格,那就是圣人了。《中庸》反复提及性、道与教的差异,意味着圣人得性得道,是生而知之;一般人是学而知之,教化而成,“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意思是,由真诚而自然明白道理,这叫做天性;由明白道理而后做到真诚,这叫人为的教育。真诚就会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一般人通过修身,也能发挥像圣人一样的作用。“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意思是,一般人致力于某一个善端,也就能做到真诚。做到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中庸》认为,修身要从家庭开始,进而知人、知天,“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所谓知人、知天,“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如何质诸鬼神、以俟圣人呢?“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意思是,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民众那里得到论证,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中庸》指出,修身的本质是道德修养,是践行仁义礼智信,“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修身还要践行忠恕,“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在《中庸》看来,君子之道是坚守中庸,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异所在,“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坚守中庸,无论明理还是践行,都要无过无不及。“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坚守中庸,就要向圣贤学习,学圣是学习虞舜,执两用中,“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是,舜可以说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吧!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从人们浅近平常的话语中分析其含义,不宣扬别人的恶言恶行,只表彰别人的嘉言善行,根据过与不及两端的情况,采纳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成为舜的原因吧。学贤是学习颜回,绝不放弃中庸之道,“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坚守中庸,就要做真正的强者。《中庸》记载,子路问什么是坚强。孔子回答,有南方之强,“宽柔以教,不报无道”,意指用宽厚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我也不报复;有北方之强,“衽金革,死而不厌”,意指枕着兵器铠甲睡觉,即使死也在所不惜。在孔子看来,南方之强似有不及,北方之强似已过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意思是,真正的强者是和顺而不随波逐流;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国家政治黑暗,能坚持操守至死不变。坚守中庸,就是不做怪诞之事,“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不半途而废,“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不为名利所困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意思是,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隐遁在世间,一生不被人知道,也绝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在《中庸》看来,君子之道是安贫乐道,这是孔子赞赏的人格,“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并不反对富贵,只是要求取之有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对于那些用非正当手段取得的财富和尊贵,孔子掷地有声地宣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中庸》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素位而行”的观点,“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羡慕这以外的任何事情。任何人来到世上,都会遇到许多既定的前提和先天的条件,或高贵或贫贱,或生于中原或生于夷狄,或顺境或逆境,这是个人无法改变的存在。君子的选择是先承认现状,适应现状,然后等待机遇去改变现状,主要改变不利和不顺的现状,“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中庸》认为,君子安于现状,要严于律己,不怨天尤人,“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意思是,君子安于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以图获得非分的东西。《中庸》引用孔子的言论强调,君子对于自己的处境尤其是困境,不会从外部寻找原因,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如果没有射中靶子,就要回过头来寻找自身技艺的缺陷问题。
  (选自《国学要义》,中华书局)
其他文献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明史》卷二五一有传。徐光启是明代后期“实学”思潮的倡导者,注重经世致用。作为科学家,徐光启不仅是一位沟通中西科学文化的重要人物,而且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所著《农政全书》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作为官员,徐光启一生清廉,且忧国忧民,他主张发展农业、整顿军队,使国家走向富強。只可惜由于环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三十五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旧唐书》卷一六六、《新唐书》卷一一九有传。白居易生活在唐朝逐渐衰落的时代,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他年少时便显露诗才,步入官场后,想施展才能,有一番作为。为此,他写成《策林》七十五篇,提出广开言路以及“节财用,均贫富,禁兼并,止盗贼,起廉让”等
期刊
古人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在春暖花开,杨柳吐翠,莺歌燕语的春天里,人们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踢蹴鞠、荡秋千、放风筝。  《诗经·郑风·溱洧》中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天来了,郑国的男男女女都喜欢扎堆游春色,到城外的水边游玩,热闹极了。“春秋战争之多者,无如郑”,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太多
期刊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話让我想起了年幼时在乡下每逢清明节随同大人“上坟”的情形:将贡品及纸钱敬在坟头,在洒酒摆食、跪拜叩头、点烧纸钱之际,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告亡灵享用、护佑生者万事平安得福的话。在返回家中的崎岖山路上,作为小孩子的我似乎早已忘记那种悲伤的场面,漫不经心地听着大人讲述祖先的事迹,心里却更关注祖先“享用”过后剩下的大部分点心。然而,成年后,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抓住其精气神。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什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善规良范和民族精神。智慧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谋略等,善规良范包括美德、良法、气节、公平正义等,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化精气神与文化现象不同,文化现象指的是文化的具体
期刊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a。室十有二楹b,覆之以茆c,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d,岸外而臼中e。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f,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g,槠、栎、草斗之实h,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
期刊
中国历史上的吃喝风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有的国破,有的家亡,有的殒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贻害深远。而那些反对奢侈浪费的事例则证明,崇尚节俭、生活恬淡,不仅会赢得人们的尊重,更能促进吏治的清明、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强盛。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  中国历史上有过大吃大喝的情况。成语“酒池肉林”,说的是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其结局如何?了解点历史
期刊
小桃灼灼柳鬖鬖,春色满江南。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 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歌楼酒旆,故故招人,权典青衫。  (《全宋词》)  【品读】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幼年就聪颖过人,二十二岁中进士,四十出头即在皇帝身边当上了不小的官。然而,由于后来的党争,有人弹劾他编写的历史不实,且有讥笑故帝之言,遂先被贬黔州,又徙戎州。后又被诬告“幸灾谤国”,贬往宜州,最后客死于此。黄庭坚后半生的波折,
期刊
宋朝苏轼有诗曰:“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  大诗人写这首诗的起因是:柳闳、柳辟两兄弟很崇拜舅舅苏轼的书法,常向他索求墨宝。于是,苏轼写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主要意思是,用坏的笔即使堆砌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
期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