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斋记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enx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a。室十有二楹b,覆之以茆c,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d,岸外而臼中e。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
  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樂生焉。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之木f,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g,槠、栎、草斗之实h,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可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荼亦苦于常荼i。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j,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k。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l,茹啖其草木之荑实m。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n,人莫知其乐也。
  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o,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p,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q;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r。虽欲效野夫贱隶,局跳窜伏s,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故孟子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赵子曰t:‘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刘子闻而嘉之u,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诚意伯文集》卷九)
  注释:
  a 章溢先生:字三益,浙江龙泉人,元末隐居匡山,明初任御史中丞。
  b 楹:本为厅堂中的柱子。此处用作量词,屋一间为一楹。
  c 茆(máo):同“茅”,茅草。
  d 岩崿(è):山崖。
  e 岸外而臼中:匡山外围高而中间低,犹如石臼。
  f 黄蘗、苦楝(liàn)、侧柏:皆为中药材,味苦。
  g 葴(zhēn):酸浆草。
  h 槠(zhū):常绿乔木,种子味苦。
  i 槚(jiǎ)荼:槚树所产之茶,味苦。
  j 瀄滵(jié mì):水流湍急。
  k 窊(wā):低洼之地。
  l 陨箨(tuò):剥落的笋壳。
  m 荑(tí):草之嫩芽。
  n 拊(fǔ):拍打。
  o 荼蓼(liǎo):二者均为苦菜。
  p 艾:停止。
  q 疏粝:即粗粝,粗劣的食物。
  r 蓬藋(diào):蓬草、藋草编织的衣物。此处指很差的衣服。
  s 局(jú)跳:慌张不安的样子。
  t “赵子曰”句:刘向《说苑·正谏》作“孔子曰”。此处说“赵子曰”,恐有误。
  u 刘子:作者自称。  嘉:一作“悟”。
  大意:
  苦斋,是章溢先生隐居的房舍。共有十二间,以茅草覆盖,坐落于匡山顶上。匡山在龙泉县城西南方向二百里,剑溪从这里发源。匡山四面如峭壁般拔地而起,山势险峻,石色青黑,周围高,中间低,形如石臼。匡山之下只见白云,山顶之上多刮北风。
  从北面刮来的风,大多难以甘甜而常携苦味,因此植物受到吹拂,味道都会变苦,物性苦的植物也适宜生长在这里。于是,鲜支、黄蘗、苦楝、侧柏这类树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这类药草,地黄、游冬、葴、芑这类野菜,槠、栎、草斗这类果实,楛竹所生之笋,全都丛丛密布,在这里簇簇生长。野蜂在其间筑巢,采花酿蜜,味道也是苦的,山里土话叫“黄杜”,刚吃时难于下咽,时间越长,越能感受到它的甘甜,能消积热,清除燥热心烦之疾。这里槚树所产之茶也比一般的茶苦。山泉自石缝中流泄而出,自源头翻腾激荡,湍急奔流,弯弯曲曲,倾注于大壑深谷。水中多有花纹小鱼,形状如同吹沙,味道苦而微辣,吃了它可以醒酒。
  匡山离人们聚居之地较远,只有章溢先生喜欢去游玩,随从的人多认为先生早去晚归太辛苦,因此就选择匡山低洼之地修建了房舍。先生带了几个童仆,清理剥落的笋壳,种植粟米豆类,采食植物的嫩芽和果实。有时他脚穿木屐攀登山崖,靠着高高的大树长啸,有时下山,流连于清凉的溪边。樵夫的山歌回响山林,他就拍打着石头唱和。人们不能体会他的快乐。
  章溢先生曾说:“乐与苦,是互相依赖存在的。人们只知乐是乐,却不知苦也是一种乐。人们只知道把自己的乐当作乐,却不知道苦会从乐中产生出来,那么乐与苦的距离能有多远呢?如今那些富贵人家的子弟,安坐于华丽的厅堂之上,口未品尝过苦菜的滋味,身未经历过耕作的辛劳,睡觉一定铺着双层垫褥,用餐一定要吃珍馐美味,进出一定要有仆役服侍,这就是他们所认为的乐。假如有一天好运耗尽、福气消失,意外的灾祸带来困窘颠沛的生活,却不知往日醉饮美酒、饱食肥肉的肚肠,装不下粗劣的饭食;垫惯软褥、盖惯暖被的身躯,穿不得蓬草藋草编织的衣裳。此时,即使想要效仿山野农夫和仆役那样奔逃、隐藏于草莽中苟且求生,也不可能了。这难道不是以往的乐变成了今天的苦吗?因此孟子说:‘上天将要把重大的责任落到一个人身上,一定先让他的心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让他的身体饥饿。’赵子说:‘好的药虽然口感苦涩却利于治疗疾病,忠谏之言虽然刺耳却有利于修养德行。’他们所谓的苦正是我的乐,而他们所谓的乐却是我的苦。我听说,井水由于甘甜而被汲干,李子由于味苦却能保存,吴王夫差因为沉湎于美酒而灭亡,越王勾践因为品尝苦胆而兴起,不也是这个道
  理吗?”
  我听了这番话后表示赞许,于是把章溢先生的房舍取名叫“苦斋”,并写了这篇《苦斋记》。
  【解读】
  人们莫不向往欢乐而欲远离痛苦。但事实是,人生在世,痛苦、欢乐如一对孪生兄弟,相伴相生。苦与乐,都是人生的滋味,写满了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古人一直在思索什么是苦,什么是乐,苦与乐又有怎样的关系。《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庄子·至乐》深入讨论了何谓人生至乐。孟子讲要“苦其心志”。《孔子家语·六本》云“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范仲淹则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苦斋记》所记章溢先生隐居的匡山,周遭草木皆苦,人人避之不及,唯有他乐在其中。满山遍野苦味的草木是治疗疾病的良药;黄杜之蜜入口虽苦而回味甘甜,可以清热去烦,这不正是对“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的最佳诠释吗?欲知食物甘甜,需品草木之苦;欲知生活平和之乐,需品人生颠沛之苦,这不值得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警醒吗?心志、身体经过磨砺之苦,方能承担大任、有所作为,这不足以令有志者奋发向上吗?夫差沉酣美酒亡国,勾践品尝苦胆复兴,这不足以令为政者深思吗?井水由于甜美而被汲干,李子由于味苦却能保存,这不值得我们反复体会吗?“苦斋”一词,包含了作者对人生苦乐的多重思索,不仅发人深省,更蕴含着人生智慧。(翊欣)
其他文献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元朝统治的时间并不长,从1271年忽必烈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至1368年朱元璋将元朝推翻,前后不足百年。但元朝的监察制度却很有特点,而且总的说来是比前代又加强了。  隋唐以来,中央的中枢机构由“三驾马车”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到元朝时发生了变化,三省只保留了中书一省(管政务),同时突出了枢密院(掌兵权)和御史台(管监察)的地位,形成了新“三驾马车”的
期刊
何谓座右铭?所谓“铭”,就是“记”的意思,记下训诫之词于座位右侧,用以自警,称为座右铭。它源于这样一则典故,据《荀子·宥坐篇》记载,一次,孔子去鲁桓公庙堂,见一个倾斜易倒的祭器,便问庙祝这是何物,庙祝说是宴饮时用的酒器。孔子猛然省悟道:“听说此为欹(qī)器,腹中无酒时则倾,注酒一半时平稳,酒满则覆,昔日桓公曾将它置于座右,以戒益满。”后来孔子就以欹器提醒自己要谦逊不骄。  座右铭又是一种文体,或
期刊
好吃不懒做  记得小时候,大人批评孩子不够勤奋,都会用“好吃懒做”这个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机缘巧合地结识了不少美食家。我意外地发现,这些“好吃”之徒,却大都并不“懒做”。相反,不少美食家还是厨艺高手。  例如文物鉴定家王世襄先生,工作之余醉心于美食之道。不光是品菜,王先生的厨艺也非一般人可比。他的独门手艺“烧大葱”,吃过的人无不啧啧称奇。余生也晚,无福享用老先生的手艺。但我身边“吃货”们的手艺,
期刊
中国传统服饰按照类别划分,有“体衣”“头衣”“足衣”等。我们之前讲的“衣”“裳”“裤”“裙”都属于“体衣”的范畴。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头衣”。首先是“冠”。  从“冠”的篆文字形来看,它由“冖”“元”“寸”三部分组成,“冖”表示帽子,“元”表示人的头部,“寸”表示手,三部分合在一起,意思很明确:用手往头上戴帽子。  “冠”表示“戴帽子”的时候,读为guàn。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
期刊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是个苦出身,发达之前曾吃过许多苦,因此,在富贵之后,他十分注重节俭,平时穿着朴素,连齿木屐、普通裙帽;住处用土屏风、布灯笼。他还在宫中悬挂了少年时使用过的农具、补缀多层的破棉袄,为的是展示给子孙,提醒他们不要忘记曾经的苦难,要厉行节俭、艰苦奋斗。  刘裕的第三子刘义隆即位后,有一次回到父亲曾经住过的宫殿,看到了父亲早年用过的那些耕具,他身边的侍臣中有人进言说:
期刊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明史》卷二五一有传。徐光启是明代后期“实学”思潮的倡导者,注重经世致用。作为科学家,徐光启不仅是一位沟通中西科学文化的重要人物,而且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其所著《农政全书》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巨大。作为官员,徐光启一生清廉,且忧国忧民,他主张发展农业、整顿军队,使国家走向富強。只可惜由于环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三十五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旧唐书》卷一六六、《新唐书》卷一一九有传。白居易生活在唐朝逐渐衰落的时代,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八朝。他年少时便显露诗才,步入官场后,想施展才能,有一番作为。为此,他写成《策林》七十五篇,提出广开言路以及“节财用,均贫富,禁兼并,止盗贼,起廉让”等
期刊
古人踏青,又叫探春、寻春。在春暖花开,杨柳吐翠,莺歌燕语的春天里,人们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踢蹴鞠、荡秋千、放风筝。  《诗经·郑风·溱洧》中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春天来了,郑国的男男女女都喜欢扎堆游春色,到城外的水边游玩,热闹极了。“春秋战争之多者,无如郑”,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太多
期刊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話让我想起了年幼时在乡下每逢清明节随同大人“上坟”的情形:将贡品及纸钱敬在坟头,在洒酒摆食、跪拜叩头、点烧纸钱之际,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告亡灵享用、护佑生者万事平安得福的话。在返回家中的崎岖山路上,作为小孩子的我似乎早已忘记那种悲伤的场面,漫不经心地听着大人讲述祖先的事迹,心里却更关注祖先“享用”过后剩下的大部分点心。然而,成年后,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抓住其精气神。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什么?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善规良范和民族精神。智慧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方法、谋略等,善规良范包括美德、良法、气节、公平正义等,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文化精气神与文化现象不同,文化现象指的是文化的具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