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来源 :肿瘤防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aodiu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的治疗极具挑战性,仅凭手术切除难以达到满意疗效,近年来LARC诊治倾向于多学科协作(MDT)模式,依托其出现的新辅助治疗策略是LARC诊治的里程碑式进展.目前,LARC首选疗法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本文围绕LARC新辅助治疗主要方案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后线治疗晚期E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56例后线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晚期ESCC患者.阿帕替尼治疗的起始剂量为每天500 mg或250 mg.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不良反应及预后.研究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和接受阿帕替尼治疗的安全性.结果 56例ESCC患者均符合入选标准且均可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阿帕替尼单药后线治疗晚期ESCC患者的ORR为8.9%(95%CI:3.0%~19.6%),DC
肿瘤中的细胞代谢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生物学过程,代谢相关的基因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但对肿瘤进展中的异常代谢及其预后价值仍需要大量研究挖掘.BDH2基因是一种多功能基因,参与多种代谢途径,在铁代谢中起重要的催化合成作用,同时参与酮体代谢并与脂代谢相关.近年来,研究者发现BDH2在不同类型的肿瘤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与BDH2密切相关,本文对BDH2在代谢与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与展望.
目的 评价两种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在中国成年健康受试者中的生物等效性.方法 空腹和餐后各28例健康受试者,采用单中心、单剂量、随机、开放、双周期、双交叉试验设计,受试者口服单剂量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受试制剂(T)和参比制剂(R)5 mg.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孟鲁司特的浓度,采用WinNonlin 7.0程序数据统计软件按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生物等效性评价.结果 空腹单剂量给药孟鲁司特T和R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max分别为(2.69±0.90)、(3.41±1.23)h;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理论依据,结合HPLC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木蝴蝶Oroxylum indicum中潜在的质量标志物并测定其含量.方法 基于文献筛选木蝴蝶活性成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木蝴蝶药材指纹图谱,确认共有峰并进行指认;再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木蝴蝶质量标志物,并测定其含量.结果 文献研究确定黄酮类成分为木蝴蝶质量标志物的主要来源范围;建立10批木蝴蝶药材指纹图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明确了木蝴蝶苷A、木蝴蝶苷B等5种成分为主
近年来,针对PD-1及PD-L1的研究深入,免疫治疗逐渐兴起,但其在实体肿瘤患者中有效率只有20%左右,如何选择受益人群成为研究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最新临床研究表明循环肿瘤细胞(CTC)表面表达的PD-L1能够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对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指导作用.本文将对CTC PD-L1在各种实体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0 引言rn弥漫性恶性腹膜间皮瘤(diffuse m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DMPM)是一种原发于腹膜间皮细胞的罕见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为(1~2)/106,占所有间皮瘤的7%~20%[1-3].其临床表现多样,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和腹胀,其他症状包括体重减轻、腹壁疝、腹部肿块或厌食等,侵袭性较强的间皮瘤亚型亦可表现为快速进展性腹胀和肠梗阻[4].此外,极少数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
目的 考察重楼皂苷Ⅶ对耐药胶质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划痕和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重楼皂苷Ⅶ呈剂量依赖性抑制替莫唑胺耐药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涉及下调迁移相关蛋白N-cadherin,β-catenin,TGF-β受体1和smad2.耐药胶质瘤细胞具有天然G1期阻滞现象,重楼皂苷Ⅶ可上调cyclin D1下调P21和P27影响其周期阻滞.结论 重楼皂苷Ⅶ具有抗替莫唑胺耐药胶质瘤的作用和进一步开发的前景.
目的 通过深度学习方法,研究如何对科学文献中的化学结构进行有效识别以达到药物重新发现的目的.方法 提出一个针对化学结构识别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该模型通过分子指纹预训练学习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信息,并将其融合到下游任务.此外,模型还融合了注意力机制,在提升模型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增强了模型的可解释性.结果 在两个基准测试集上进行测试,本模型相比其他方法取得了具有竞争力的效果,并且提供了有效的可解释结果.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预训练和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模型,显著提高了化学结构识别的准确率,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加速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及其参数和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及癌胚抗原(CEA)在术前肝细胞癌(HCC)及肝内胆管癌(I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274例,据术后病理将其分为HCC组229例和ICC组45例.比较两组PLT及其参数和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进行单独和联合时对HCC和ICC的鉴别诊断效能,并将最佳方案应用于术前明确诊断和非明确诊断患者中进行验证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因缺乏敏感有效的检测标志物,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手段有限,预后极差,因此早期诊断是患者能及时治疗、改善预后的最有效途径.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具有脂质双分子膜结构保证内含的大量生物活性物质稳定存在,可确切反映亲代细胞特征,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可无创、方便、实时提取,具有成为肿瘤早期诊断标志物的潜力.既往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外泌体在各类癌症的早期诊断中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本文就外泌体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