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 君:我跟栗子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一直非常关注她的作品,我认为她的作品折射出了中国当代绘画里面其中一些现象。我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绘画里的这种神秘主义和象征主义都有关注,栗子作品中就有这样一个倾向。栗子抛弃掉了当代女性艺术中常见的色彩斑斓、柔美的女性信息,使用一种比较中性的,甚至有一种男性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神秘之物的探究。
甘一飞:我看她早期的作品是表现一种个体生命的关注,然后最近的一批作品我以为她应该是从个体到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文化面临的很多困境,这些困境就像她这些困兽一样,在挣扎,让观者可以展开一些思考。展开什么思考呢?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已经失落的文明,失落的人性精神,还有可能有解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性,我想从这个角度把栗子的艺术放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中,它还是可以成立,而且还有相当的意思,很多意味在里边。
劳拉:她的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透明度这个特质。我记得在威尼斯曾经有一个研讨会讨论艺术作品这种透明跟半透明点,栗子她的作品能够抓住这种特质,就是透明跟不透明这两种元素,这个就是让观者能够进入一种很魔幻的观赏的影像中。然后使用她的作品这种新颖的特质,表达出意味深长的意境,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何桂彦:80年代中期的时候,有一批艺术家去开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那个时候的内心世界的描述,我个人觉得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哲学的一些影响,比如尼采的。当时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做“生命流”绘画,就像王琦辉这代人。包括早期90年代后期的谢兰心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种伤害,而这种伤害跟过去文革时候的那种政治伤害和外部的伤害不一样,这种伤害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伤害。我觉得这是一种思路。
吴鸿:栗子最近的作品画面绘画性明显的加强了,她引入了一些新的符号,一些新的元素。合理不合理,整体看起来她这种作品的变化我还是挺喜欢的。在她这个意义逻辑里面,她所选择的这种符号,或者是选择的这种带有绘画性的风格,还是结合得比较好。
杭春晓:我对她的新作品更感兴趣,在栗子的新作品中,那些线条可能不同于80年代的那种带有明确理性主义象征的线条,这种线处于一个森林中,或者是一个物象的关系,它又是可以脱离这些物象的。对于这些细节,栗子对油彩的物质性运用,白色的油彩在画面突然的出现,厚厚的边缘线流淌过来,这个边缘线仿佛又是这个物象的边缘线,出现了一个表意境,表意方式上的一种叠合性。它既绘画的一个笔触,但是这个绘画的笔触同时也是被表物质的显现,既可以是一个线条的自身存在,可能也会成为一种空间的本身状态。这样就使得绘画作为一种修辞,建立了一个我们观看世界和体验世界时,在一个可见和不可见的中间地带,但是对这种中间地带的揭示我非常感兴趣,而且她可以继续走得更深入一些,包括一些装置元素在里面的进一步使用,可能使得这种状态更深入,它使得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感官化的呈现出来。
崔灿灿:在我看来栗子的作品里面有很强的个人趋势。我一直认为当一个绘画不是一对完全的文字图解的时候,恰恰是绘画本身它的一个特殊性,恰恰是它的未知和不可琢磨,促使我们还愿意去承认这样一件事情,因为对我们来说已知的系统已经很多了,已知的文化,已知的政治,包括已知的绘画系统,包括已知的艺术史,我们可以把它轻易的归纳。
王端延:她的绘画里面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体现,我们中国很多画家喜欢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个人的文化名分,在栗子的作品里面没有建立任何这样一种取向,以至她的人物形象都是没有民族特色的体现。
到了当代艺术,就是国际当代艺术,女性艺术进入到了去性别化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女性艺术家不再把自己的性别当作一个发挥,或者作为表现的重要维度,然后她去跟男性艺术家平等的思考人类所有的社会和精神的问题。尽管我觉得栗子的艺术应该得到我们学术界更多的重视,应该赋予她比现在更高的学术定位,这一点非常明显,我相信栗子的艺术未来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段 君:前面这些专家都对栗子近几年的新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相信对于栗子今后的创作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推动的作用。
甘一飞:我看她早期的作品是表现一种个体生命的关注,然后最近的一批作品我以为她应该是从个体到了社会,对这个社会文化面临的很多困境,这些困境就像她这些困兽一样,在挣扎,让观者可以展开一些思考。展开什么思考呢?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已经失落的文明,失落的人性精神,还有可能有解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性,我想从这个角度把栗子的艺术放到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中,它还是可以成立,而且还有相当的意思,很多意味在里边。
劳拉:她的作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透明度这个特质。我记得在威尼斯曾经有一个研讨会讨论艺术作品这种透明跟半透明点,栗子她的作品能够抓住这种特质,就是透明跟不透明这两种元素,这个就是让观者能够进入一种很魔幻的观赏的影像中。然后使用她的作品这种新颖的特质,表达出意味深长的意境,也是对自我的一种肯定。
何桂彦:80年代中期的时候,有一批艺术家去开始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但那个时候的内心世界的描述,我个人觉得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哲学的一些影响,比如尼采的。当时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做“生命流”绘画,就像王琦辉这代人。包括早期90年代后期的谢兰心他们,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那种伤害,而这种伤害跟过去文革时候的那种政治伤害和外部的伤害不一样,这种伤害可能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伤害。我觉得这是一种思路。
吴鸿:栗子最近的作品画面绘画性明显的加强了,她引入了一些新的符号,一些新的元素。合理不合理,整体看起来她这种作品的变化我还是挺喜欢的。在她这个意义逻辑里面,她所选择的这种符号,或者是选择的这种带有绘画性的风格,还是结合得比较好。
杭春晓:我对她的新作品更感兴趣,在栗子的新作品中,那些线条可能不同于80年代的那种带有明确理性主义象征的线条,这种线处于一个森林中,或者是一个物象的关系,它又是可以脱离这些物象的。对于这些细节,栗子对油彩的物质性运用,白色的油彩在画面突然的出现,厚厚的边缘线流淌过来,这个边缘线仿佛又是这个物象的边缘线,出现了一个表意境,表意方式上的一种叠合性。它既绘画的一个笔触,但是这个绘画的笔触同时也是被表物质的显现,既可以是一个线条的自身存在,可能也会成为一种空间的本身状态。这样就使得绘画作为一种修辞,建立了一个我们观看世界和体验世界时,在一个可见和不可见的中间地带,但是对这种中间地带的揭示我非常感兴趣,而且她可以继续走得更深入一些,包括一些装置元素在里面的进一步使用,可能使得这种状态更深入,它使得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感官化的呈现出来。
崔灿灿:在我看来栗子的作品里面有很强的个人趋势。我一直认为当一个绘画不是一对完全的文字图解的时候,恰恰是绘画本身它的一个特殊性,恰恰是它的未知和不可琢磨,促使我们还愿意去承认这样一件事情,因为对我们来说已知的系统已经很多了,已知的文化,已知的政治,包括已知的绘画系统,包括已知的艺术史,我们可以把它轻易的归纳。
王端延:她的绘画里面很少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体现,我们中国很多画家喜欢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种个人的文化名分,在栗子的作品里面没有建立任何这样一种取向,以至她的人物形象都是没有民族特色的体现。
到了当代艺术,就是国际当代艺术,女性艺术进入到了去性别化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女性艺术家不再把自己的性别当作一个发挥,或者作为表现的重要维度,然后她去跟男性艺术家平等的思考人类所有的社会和精神的问题。尽管我觉得栗子的艺术应该得到我们学术界更多的重视,应该赋予她比现在更高的学术定位,这一点非常明显,我相信栗子的艺术未来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段 君:前面这些专家都对栗子近几年的新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且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我相信对于栗子今后的创作会起到一个良性的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