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赋予习作“真生命”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k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其中不乏“观察与发现”类习作:走进自然,观察身边的风景,然后选择一处景色写下来。根据习作要求,我平时也会随着时节的变化,布置相应的习作。
  南京的三月,乍暖还寒。在这样的早春,梅花山的梅花早早地开放了。梅花开到最盛的时候,李花、樱花等各色开得早的花儿也开始赶趟似的开放了。春花烂漫,正是在这个时候,我布置学生跟父母去赏花并写观赏片段。
  周一,我看到了下面这篇习作片段:
  三月,春风吹来,大地醒了,柳枝绿了,桃花开了。星期六早晨,我和妈妈去公园看桃花。远远看去,大片大片的桃花灿若红霞。走近看,一朵一朵的桃花掩映在绿叶之中,十分可爱。有很多蜜蜂也被这美丽的桃花吸引了,它们围着盛开的桃花跳着美丽的舞蹈。
  第一眼看去,这篇习作写得真好。长短句运用自如,语言优美如诗;观察由远及近,写景自然;恰当的比喻和拟人句,使得这篇习作充满生机。可是,细细推敲,却再无喜悦的心情。
  这篇习作的“错”很隐蔽。南京时值阳历3月上旬,早春的梅花才刚刚开放,时节中桃花正打着小小的花苞等待天气再暖和一些呢。我们常说的“三月桃花开”只是笼统说法,并不是每个地方的桃花都在三月开放,这里的“三月”,是指民间习惯计时的“阴历”,基本上已经是阳历4月份了,那时,春和景明,桃花开始盛开。春天的很多花都是先开花后长叶子,桃花正是其中的一种。大片大片的桃花盛开时,那时叶子绝对没有长到能掩映花的程度。还有蜜蜂,这个时节并不多见。那天我正好去了梅花山,梅花山的梅花開得正盛,悠悠清香十分醉人。游遍整个梅花山,我只在阳光极为充足的地方,驻足细细赏花的时候,才发现几只勤劳的小蜜蜂已经出来飞舞了。气温不高,蜜蜂还没有多到很多,也没有多到围着花儿飞舞。
  我把这名学生喊到面前,问她这篇习作是怎么写的,她笑笑说:“是我想的。”“星期天,你有没有去看花呀?”她说她妈妈忙,自己就在小区里转了转。“转了转”说得极为轻巧,看来真的就是去“转了转”,还没有认真“看了看”。
  我很理解这个学生写的这篇文章。这里面所有堆砌到一起的文字,都是我们平时学过的文字。“远远看去”“走近看”这是《做一片美的叶子》里的观察顺序,“大片大片的桃花灿若红霞”这是《春到梅花山》里相似的句子,“掩映在绿叶之中”这是《西湖》里的句子。而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更是在低年级的看图写话或阅读中常遇到,估计学生早已熟读成诵。
  三年级习作起步,离不开模仿和积累。只是,模仿如果失去了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只停留在将积累到的几个词进行堆砌,也就失去了“话语力”,使表达发生错误。学生当时很好奇,词句这么优美的习作,我怎么一眼就看出来是胡乱写的?她不知道,这正是我的好奇与观察得来的知识。我早就发现春天的很多花是先开花后长叶,为此我特地去查阅了资料,明白春天开花的植物,它的花芽叶芽在头年秋天就已经长成。开花与长叶的顺序根据花叶各自对气温的适应有先后。她不知道我早就对春天哪种花在何时开放做过观察,并且查阅过资料,一一对比。她也不知道布置他们去赏花的时候,我也一起去赏花了。全班交流的时候,我跟学生们一下子说出那么多的小知识,每位学生都听得目瞪口呆,眼睛里有一个大写的“服”字。我想,这个“服”不是服那一刻我的老师身份,而是服我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查阅求证的行动。
  写好作文,不仅要读书,要积累,还要走进生活,运用多种感官,去听、去看、去闻、去触摸,方能由“听见”再到“看见”。“看见”也不仅仅是眼睛看见,心也要能看见。扩大我们的视听,做一个感官敏锐的人。去看花,花的美映在心中;去看海,海的宽阔映在心中;去登山,山的巍峨映在心中;去听各种声音,各种声音就都有了生命。这样,文字才会可观、可感。
其他文献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影响下,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普遍重视。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也从以往的关注教学内容转向了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这对学生的长远学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发展学生思维  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恰当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
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统编本教材在习作方面进行了全新的编排,紧紧抓住“学会读书”“学会习作”两个核心点,践行读写结合的理念,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笔者就统编本六年级上册谈谈教材中习作设计新亮点。  一、编排独立化  阅读六年级上册整本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习作编排上的一
所谓应用文,《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收据等。”教材入选的应用文都尽量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其生活实际,能在生活中有效运用,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但应用文有固定的结构模式和语言特色,和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的文学文体比较而言,缺乏形象性和生动性,课堂教学容易产生程式化的倾向,导致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教学艺术。教学中,可针对应用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统编本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中有单元导语,在单元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再通过课文的学与用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宏观把握,联结语文要素  小学阶段语文要素具有连贯性和螺旋式上升性,只有深度研读教材,才会更好地落实到每一年级、每一单元、每一课以及具体的课堂活动中。就语文要素“观察”而言,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要素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是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和重要目标。统编本教材在对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可谓下足了气力,无论是书后练习还是语文园地,处处可见语用能力实践的元素。作为意蕴丰富的母语,我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句本身的理解和品悟上,还要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发现词句本身独特的味道,从而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积累词语,积淀语感。笔者以教材中一些词语教学和片段的阅读为例,谈谈自己的实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文本细读意识比较淡薄,主要原因在于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难以深入、细致、全面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致教学只是停留在对课文字词、句段的表面分析上,阅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本细读主要包括对重点词句的推敲、对修辞手法的解析、对语言风格的体悟以及对文本写作特色的关注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文本细读作为教学阅读的有效方法。  一、细读文中的“小事”  统编本教材中
词语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词语是阅读的基础。在閱读教学中,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如能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感性地理解词语,则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动口——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  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这句话充分表明了在多读中,人们自然会对所读内容产生深刻理解。同样,在词语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多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
前些日子,听了两位教师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针对课文中描写汤姆钓鲈鱼的三个自然段,两位教师都觉得有“文章”可做,因此,在教学中都自觉地借助教材这个例子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教学片段一】  出示词组: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师:这些词组跟什么有关?  生:它们和汤姆钓鱼有关系。  师:你能用上
一、谈话导入,了解句子基本形式  简单完整的句子,如,我要吃饭,他要喝水,它们的基本形式是:什么(谁)干什么。  渐渐地,你们长大了,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复杂的句子,这些复杂的句子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时我们需要从复杂的句子中提取主干,这就叫缩句。  二、 学习一般类型缩句,小试牛刀  1.学生尝试缩句,交流自己运用的方法。  例1:可爱的小狗津津有味地吃骨头。  2.学习运用“去枝留干”的缩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