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回归常态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oa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带了几年高三,在讲授文学类文本散文时,走进了一个怪圈:围绕考纲,一篇优美的散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为了分数也是硬着头皮听,耐着性子记。功利化的教育目的使得语文教育的语言系统缺少了应有的纯粹美,受教育者难以从中获得关于生存的真正智慧与精神的自由飞翔。而语文课首先就是语言课,语文教学必须抓住语言。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均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可以这么说,没有抓住语言进行教学的课就不算语文课,就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所以笔者借《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就应试教育和还原语文课堂之本色进行了设计,以示读者,希望能和教学一线的同行共享。
  【关键词】应试 本色 语言 诵读
  应试设计一
  【导学理论】
  根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由《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设计几个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从而完成对《西地平线上》的教学。
  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文章写了三个地方的落日各有什么特点?带给作者的感受有何不同?
  [设计理念]:考试说明要求学生会分析作品结构。
  [明确](1)高原落日:柔和、美丽、安谧、慈爱;感受:惊呆了(2)荒原落日:庄严、神圣、具有悲剧感;感受:掉泪了(3)草原落日:灿烂、热烈、夸张;感受:卑微、平庸。
  问题二:理解“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的深刻内涵。
  [设计理念]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明确]那些在死前把最辉煌的一面展现给世界的死是悲壮的死亡,人们对他们的逝去充满了敬佩之情。
  问题三:简述第19段的作用?
  [设计理念]分析作品结构及主要的表现手法。
  [明确]内容上:联想到西部的历史上出现过的英雄的个体和群体。结构上:为下文的抒情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和平庸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对西部历史上英雄的崇拜和热爱。
  问题四: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说“世间有大美”,试探究大美的内涵。
  [设计理念]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明确](1)落日及衬托落日的高原、荒原、草原这些自然风光的雄伟美。
  (2)死亡的悲壮美。
  (3)历史的英雄之执着,不屈美。
  这样的设计就成了一堂散文阅读的练习课。语文课堂应该是最富有激情的,最令人想象的,最具有终极关怀的,然而现在的课堂却充斥着像这样的练习、标准答案。学词句的肢解,知识点、考点的落实,哪里还有语文诗意般的美而言?
  本色设计二
  【导学创意】
  《西地平线上》是一篇充满人文精神和历史厚重感的散文,在教学中,精神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语言进行,精神就蕴涵在语言中,而不是脱离语言独立存在。所以把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确立“读—品—读”在教学中的地位,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能够同一频率跳动,感受作品所蕴涵的情思,获得另一种愉悦与享受,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回归常态,即习语言之所得,潜移默化地养成语文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美读品味西部落日之美,初步了解写景散文的写法。
  2.思读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展示课题
  大自然神奇雄伟,今天我们跟着高建群一起走进西部,和大自然进行一次亲密的接触,感受一下那里独特的落日之美。
  (展示地平线上落日的图片,勾起学生对西部落日的兴趣)
  那我们走进课本看看西部的落日到底美在哪里呢?
  (板书课题)
  二、试读文本,走近大美
  1.学生速读,初感大美
  文章写了三个地方的落日,这些落日出现的背景不同因此它们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带给作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阅读全文,用笔划出全文描写落日的句子和段落。分组思考特点和感受各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快速文章)
  生:这些描写分别在2节的“这时,眼界——”、3节、5节、8节、11节、15节、17节、21节。
  2.学生朗读,激发大美
  师:咱们齐读一下这些描写,感受落日的特点。(学生齐读)
  [设计理念]齐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一节课从朗朗的读书声中开始。将文字变成声音,而声音的魅力是绝对不可以小觑的。它可以使朗读者体会到母语的声韵美,可以帮朗读者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师:分组回答三次落日的特点及带给作者的不同感受。
  生:高原落日是柔和、安谧、慈爱的,作者惊呆了;荒原落日是充满庄严、神圣和悲剧感的,作者掉泪了;草原落日是热烈的、灿烂的,作者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
  师:作者对这三次落日的总概括是什么?
  (学生合作交流)
  生:“世间有大美”“雄伟的风景”
  (板书)落日 大美 自然之雄伟
  师:花美,但能不能称得上“大美”?
  生:(异口同声)不能
  师:那称得上“大美”的除了视觉上给的的冲击外,还应该给人带来心灵上的震撼。那我们看看荒原落日的描写,还有什么可称得上“大美”?
  3.学生细读,发现大美
  [设计理念]细读:文本的精神、文本的灵魂、文本的种种好处,是要通过细读才能被发现的,越是好的文本就越需要如此。
  细读8、10、11、13
  师:除了自然之雄伟外,还有什么让作者心灵震撼——掉下泪来?
  生:作者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板书)死亡
  师:那落日的死亡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4.学生品读,探究大美
  (1)品读第二次落日 荒原落日(学生品读8、10、11、13)
  生:在变成“灰白色”以后,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突然变成“血红”。
  师:死是悲哀的,但落日的死是怎样的?
  生:是“悲壮”的。   (配乐点名朗读落日“悲壮”的“死亡”)
  (板书)悲壮
  师:有一个作家说:有一种悲壮的死,它会在临死前把最辉煌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除了荒原落日和《泰坦尼克号》里的乘客和船员外,你还知道哪些这些“悲壮的死亡”。(往课外延伸探讨大美内涵之“死亡的悲壮”)
  [设计理念]以课内解读为重点,配以联想课外的“增容”方式,在联想引申中实现对课文的深度理解,表现出课堂教学丰满、厚实的特点。
  (学生讨论)(热烈地)
  生1:世界上有一种马哈鱼,它历尽艰难后回到出生地产卵,之后就死在那里,它的这种为后代的繁殖而牺牲的死是悲壮的。
  生2:蚂蚁在遇到火灾时抱成个大蚁球,外面的会被烧死,但让更多的同伴脱离了危险,这种死也是悲壮的。
  生3:项羽的乌江自刎,虽战败,但精神上仍是个英雄,他的死也是悲壮的。
  生4:“风潇潇兮易水寒”刺秦王的荆轲的死同样也证明了他的英烈。
  生5:汶川地震中的英雄般的老师和母亲。
  师:从古至今,从自然到人类,我们都不缺乏这样的崇高的死,让我们怀着对这些已逝生命的崇敬之情,再把荒原落日朗读一下,以慰问他们的英灵。
  (配乐点名朗读8、9、11、13)教师也可以范读。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
  师:感谢高建群带给我们如此深刻的感受,让我们体会到了那了崇高的人文精神。
  (2)品读第三次落日 高原落日
  师:草原落日除了热烈、灿烂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品读21节)
  (学生自由朗读)
  生:从“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在落日又贪婪地映照了一阵后,——”可以看出它具有执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品读17、18、21感受落日的这种精神!
  (女生读17、18节,男生接读21节)
  师:这样文章也很连贯,19节删去掉如何?(引导探讨历史上的英雄美)
  (学生两两读19节)
  生:这节作者联想到西部的历史上出现的英雄。删去不好。
  师:那他们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生:英雄也有这种执着、不屈的精神。
  师:是的,否则,匈奴民族也不会发展成为当时中原最大的一个游牧民族,成吉思汗也不会建立蒙古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师总结:所以大美还指这些西部历史上出现过的执着顽强的英雄的个体和群体。
  (板书)历史 英雄 执着 顽强
  三、解读文本,涵蕴文情
  (学生默读全文)感悟作者情感
  (展示图片高原落日,荒原落日及草原落日及泰坦尼克号,成吉思汗有关图片)
  总结:作者爱的不仅仅是落日,还有这些衬托落日的巍峨的群山,苍茫的天地,辽阔的草原这些自然景观,还有出现过英雄的个体和群体的西部的历史。
  四、艺术探微
  从本文的写作初步了解写景散文基本的写作思路:仔细观察事物;在描写时要抓住事物特征,如写高原落日形状“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颜色“像写春联时用的红纸,柔和,美丽,安谧”——;再由看到自然的景物后谈自己的心理感受;这了增加文章的内涵,可以加入适当的联想。
  屏幕显示:
  观察→描绘→感受→思考(联想)
  (学生思考并作笔记记录)
  五、课后余韵
  席勒说:“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作者对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你心中有哪些美的自然景观,把它写出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教学感言】
  1.营造课堂氛围的情感浓烈,特别是“读——品——读”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还原了语文课堂的诗意美。
  2.爱因斯坦说过:“衡量一种教育是否成功,主要看受教育者将学校所交给的全部忘记之后还午剩下什么。”本文在抓住文本语言进行教学,从朗读、细读、品读、思读中感受了语言应有的纯粹与优雅,特别是在品读荒原落日“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一部分时,通过自由品读、点名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崇高的人文内涵和精神。
  在近几年应试教育背景下,语文教育几乎全面陷入了语言训练的泥潭,而鲜有对学生的精神问候与关怀。所以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我们要在尊重语言的本性的前提下,突破语言的外壳而走向精神的飞翔。我们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浅陋识见,不可只看到作为现象的语言,更应看到作为本质的精神。让学生在美读中,既学会了把握“功利性的语文知识”,又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体验,感受到了文本蕴涵的人性情感和人文精神。还语文课堂之常态。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沛县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语文的人文性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认为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空白”点,并能够通过营造“空白”点,来加以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主体意识。  【关键词】空白 主体意识 思维  “空白”理论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生
【摘 要】我们学习古文除了感受文字之美、陶怡性情,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每一篇古文,探求精神之源,寻找文化因子,当成为教学重心,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文化因子是我们阅读古文时的一个最终的价值期待:前人通过古文想向后人传递什么?今人通过读古文能得到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值得借鉴?对于今人的现实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本文试图从文字、文章、文化三个方面论述文言文教学的三重境界。 
【摘要】语文教材中留有不少“无言之美”,分析这些“无言之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能领悟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鉴赏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无言之美;艺术魅力;美学效果;审美创造    南宋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以禅喻诗”,用“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和“诗中妙境,每字能召唤弦上之音,空处余波,袅袅不绝
【摘 要】《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对悲剧的发生负有责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调解不当,激化矛盾;以拖待变,一厢情愿;临变失策,悲剧铸成;悲剧性格,发人深思。总之,性格的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加速到来。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性格 赏析  《孔雀东南飞》叙述了一个悲剧故事,个中原因发人深省。人们一般把原因归结为刘兄的势利,焦母的专横。这种说法固然有道理,但人们往往忽略了悲剧主人公自身的因素。兰芝的
【摘 要】变“求疑”为“求异”,由重目的变为重过程,更符合新课程理念,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和学习中情感的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心的能力,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求异 学生 主体 教师    疑问是创新的先导。进入新课,教师往往是以设置悬念的开头、启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老师精心的设疑,能
【摘 要】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学得很吃力,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减弱,个别同学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畏惧感,动摇了学习的信心,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如果忽视学生的这种心理落差和学习困境,势必对学生的成长不利。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我觉得语文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应着力抓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而这衔接的关键点之一,便
【摘 要】对于庄子的《逍遥游》中的“大鹏”形象,文学史界一直有不同的意义阐释。高中语文教材中文本节选及教参采纳了“大鹏”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这一解释。本文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对其形象内涵作出了不同的理解。  【关键词】庄子 《逍遥游》 文本解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课文《逍遥游(节选)》后面安排了这样一道探讨题:“鲲、鹏是否达到了作者所推崇的‘逍遥游’的境界?”(配套教参的答案是
【摘 要】长亭送别,从“晓来谁染霜林醉”,到“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张生在不舍中留下了一个离别的背影。而痛在身心的,是主人公莺莺小姐。本文赏析剧中这一经典人物形象,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致分析。  【关键词】《西厢记》 人物分析 忧虑  莺莺是《西厢记》的主人公,是这个戏曲中最光辉的人物形象,她至真至纯,做事完全取决于少女的天然的本性,对春的感伤有“花落水流红,闲情万种”这样的哀怨。正是如此春景
美国一流大学校长访谈录: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调研系列  编者按: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在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方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分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高等学校,建立完善的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在推进高等教育
【摘?摇要】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着很强的继承关系,在学习古汉语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现代汉语知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古汉语知识。本文从词义、语法等角度论述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联,并以此来促进古汉语的教学。  【关键词】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 词义 语法 数学方法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而两者虽有不同,但又必然互相联系,在许多基本方面(如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语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