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词汇“神韵”,畅游异国文化长河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ing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而词汇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中学生英语教学忽视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忽视词汇蕴含的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在文化视角下呈现了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缺位现象,并以南京地区普遍采用的译林版牛津英语教材为例,提出将词汇学习与文化因素相结合是促进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走出词汇学习困境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词汇教学;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12-0101-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4.030
  1.引言
  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呢?海姆斯(Hymes)作了以下四方面的概括:(1)具有语法和词汇知识;(2)掌握说话规则;(3)懂得做出各种不同类型的语言行为;(4)能够得体地使用语言(转引自李光立,1998:10)。这四种能力中,除第一种是指语法结构知识外,后三种都与文化的规则密切相关。可见,外语教学必须在语言结构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导入相关的文化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目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课堂注重讲解语法和培养语言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围绕应试而进行,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以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为例,笔者担任南京一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在英语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传统的词汇教学偏重概念或语法意义学习,重知识文化轻交际文化的做法造成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困难以及交流障碍,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与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相背离。
  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困境
  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发展。为此,教师非常注重词汇的记忆和学习,常常结合一些习题来强化词汇的运用,定期布置词汇默写的相关学习任务。但是,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词汇与文化结合的教学缺乏重视,并没有把文化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关注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不少教师长期坚持一成不变的孤立地教授词汇的教学模式:音、形、义,即先教词的发音,然后是构词和语法范畴,再就是列出词义和词汇的用法。相应地,学生对于单词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言结构和规则上,即一个个的单词是如何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句子以及单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义”的教学仅仅关注词汇本身的“字面意义”或语法意义,它忽视了词汇的文化内涵。著名的语言学家吴国华曾指出:“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不论及语言、话语的大概念(文化背景知识),就无法解释语言。”(转引自胡文仲,1994:89)传统的词汇教学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新单词时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学的词汇成为一组僵化的符号,无法在真实的交际中加以运用。单词的记忆成为越来越多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的噩梦,也给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带来了压力。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重拾英语学习的兴趣,克服词汇学习的障碍?德国著名学者恩斯特·卡西勒尔发表过一篇评论:“当领悟了一门外语的‘神韵’时,我们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有着它自己的理智结构的世界,这就像在异国进行一次有重大发现的远航……”(2004:170)如果英语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英美文化的魅力,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还愁教学效率不高?
  3.英语词汇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Wallace指出,词汇教学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认识一个单词,而且要使他们能够把这个词与某个物体或概念相联系,同时可以正确地使用它,读写它,掌握它与其他词的搭配以及使用的场合、隐含义和联想义等(转引自Nation,1982:14—26)。如果词汇教学只限于定义知识,那么学生的词汇知识就会有严重的缺陷,他们就很难在课堂外灵活运用这些词汇,这些词汇就成了“死”的东西。因此,语言学习不仅要掌握其语音、语法和词汇,还要了解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否则,在有些情境中,学生虽能说出(或写出)语音(拼写)、词汇和语法完全正确的语句,但这些语句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不符合“文化语用规范”,再加上“异文化干扰”的结果,在“跨文化交际”中起不了交际的作用,因而或不为人所理解,或因严重违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而引起与交际目的相反的效果。走进中国的英语课堂,学生根据汉语中向老师问好的习惯“老师早上好!”而很有礼貌地问候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这里,学生对“teacher”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是正确的,但英语中的“teacher”这一称呼语只限于幼儿园孩子对老师的称呼(庄恩平,1993:3)。英语国家一般用“Mr.Black”或“Miss/Ms.White”相称,或“Sir”或“Madam”,或直接称呼老师的教名。所以,很多时候学生所学到的只是空洞的语言形式,根本不懂所学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他们用外语的语言形式去承载本国文化之“道”,造出的语句在形式上是正确的外语,可是在文化内涵上却完全是本国式的,因此在语用上也是有毛病的。有些外语学习者可能认识一篇文章中的所有词语,又能分析语法结构,但仍然不解其意。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缺乏对所学语言的文化的了解。如美国杂志Newsweek曾用了这么一个例句:“The UnitedStates is raising a Frankenstein by providinghardware to that country.”。(转引自陆国强,1999:72)“Frankenstein”为英国作家MaryWollstonecraft Shelley于1818年所著小说中的生理学研究者,他创造了一个怪物,结果自己被它毁灭了。唯有明白这个词的文化背景,才理解这个句子隐含的意思是美国现以军事武器扶植某个国家,到头来将会被它毁灭,作法自毙。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要教好一种语言,只局限于教语言本身显然远远不足,还需保证学生学到的是鲜活的词汇意义系统,需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鉴于词汇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必须深入到语言内部,传授相关的词语文化。
  4.文化视角下促进词汇学习的策略
  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大词语的文化信息量,加强学生对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帮助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社会文化背景及社会成员认识、观察事物的 角度和方法、方式方面的差异;对词语中含有文化背景和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进行重点讲解,以发挥其理解句子乃至通篇材料的杠杆作用;为学生创造和设置交际环境,将词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作为课堂交际训练的重要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去领会和运用词语的文化含义和交际意义等。以译林牛津初中英语为例,在文化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讲解法:这是在英语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英美文化进行讲解阐释,使学生习得文化。就以动物词汇为例,人与动物相依共存,频繁接触,因此人类的语言中必然存在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比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理性思维方面存在一些共性,而在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传统观念、审美情绪等文化个性方面具有一些差异,两种动物词汇作为喻体时会因为文化的不同存在这样几种情况:(1)汉、英动物喻体相同,喻义相似;(2)汉、英动物喻体相异,喻义相似;(3)汉、英动物喻体相同,喻义相异。
  因此,教师在讲授词汇时,要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有目的的讲解,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并恰当使用词汇,从中习得文化。例如,8A Unit 4“Wild Animals”这个单元介绍了一些动物,如“wolf”,教师可以告诉学生:“wolf(狼)性残而又贪婪,专吃弱小动物,且又伤人害畜。因此同在汉文化中一样,在英文化中,它臭名昭著,象征着为人所切齿痛恨的坏东西。”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和汉语的“披着羊皮的狼”均指表面友善、实则凶残的伪君子。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文化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同样的喻义在此文化里是用这种喻体,在彼文化里可能要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喻体(戴卫平,2003:30)。在动物王国里,“百兽之王”的桂冠属谁,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当然会毫不迟疑地想到老虎;但在英国人的心目中,“lion”才是当之无愧的兽中之王。英国历史上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thelion—hearted king(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从“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狮)”等成语中也不难看出狮子在英语文化中享有极高的声誉。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drink like a fish(牛饮)”、“as cross as a bear(脾气极坏)”等。通过对这些动物词汇的学习,学生对西方社会关系中这一文化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如,在讲解本单元“kangaroo”这个单词时,大多教师只泛泛涉及这个动物的简单常识,即它是澳大利亚的一种动物,但对于袋鼠在澳大利亚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袋鼠是澳大利亚的国宝,其形象立于澳大利亚的国徽上等知识,学生并不清楚。因此,学完这个单词后,学生对袋鼠的印象仅限于“kangaroo”这个单词的拼写和字面意义。笔者认为,在教“kangaroo(袋鼠)”这个单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这一动物的鲜活形象,学生的脑海中也会因此映像出澳大利亚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及有关袋鼠的澳大利亚风情,如“kangaroo hop(澳大利亚地形复杂,骑车开动时上下颠簸的形象写照)”、“kangaroo bar(为防止袋鼠与汽车相撞的车头保险杠)”等。这样,通过词汇的文化背景的介绍,教师帮助学生发掘词汇背后隐含的不同文化特点,让学生把握语言的文化底蕴,做到既教语言,又教文化。
  (2)文化表演:文化表演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假设的交际场景,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或大班内汇报演出他们的交际行为。在外语课中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交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文化表演适合在小组(2—4人)中进行预演,然后在全班表演。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化场景,要求学生做即兴的、简单的、临时产生的交际行为。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提示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这个表演主要是让学生操练要掌握的词汇,实地体会了解目的文化。换言之,教师创造学习和使用目的语的模拟环境,学生则根据文化环境的需要进行表演。例如,在教授7B Unit 3“FindingYour Way”这个单元时,教师可以假设一段陌生人问路的交际场景,给出必要的对话模式,让学生先作模仿训练,待熟练以后再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改编,然后在班里进行汇报演出。教师要引导表演学生注意自己的角色,对于语言形式正确而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应该适时指出来,使学生逐步获得“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段对话中涉及“at the crossroads”、“walk along the zebracrossing”、“traffic lights”等新的短语,如果采用常规的边讲解课文边介绍知识点应用的教学方法,学生会觉得课堂很沉闷。而文化表演教学策略则为学生提供积极参与的机会。学生的表演活动是主动参加交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文化表演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情境表演可以强化学生对单词的理解,达到将词汇教学和文化教学融合在一起的良好效果。
  (3)文化包: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等直观教具向学生呈现一段文字、一组图片或实物,介绍和解释目的文化与母语文化差异的一个具体侧面。电影也是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电影《卖花女》(Pygmalion)是研究不同社会阶层的语言特点和礼数的一份绝妙教材。卖花女Eliza Doolittle在经过语音学家Higgins教授的一段训练后,被带去参加上层社会的一次社交活动。临行前,教授嘱咐Eliza谈话不要超出询问对方健康和谈论天气这两个题目。在开始应酬时,Eliza讲话还大致得体,但当一谈到她姨妈死于流行性感冒,就转到她所熟悉的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使得在场的绅士、夫人瞠目结舌、不知所措。这一段是对语言与身份、场合之间的密切关系的最好说明。在教授7A Unit3“Let's Celebrate”时,教师可以播放一部名为《黛比的万圣节奇案》的动画片片段,让学生了解万圣节的风俗习惯,然后提出若干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这个单元介绍的是西方的万圣节,文中涉及很多具有特定文化蕴涵的词汇,如“Halloween”、“treat or trick”、“Jack lanterns”等等。这些词汇如果仅用语言讲解,未必能让学生明白;而通过放映这一段影片,学生可以从语境中学到大量的文化词汇。教师要适时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模式来拓宽文化导入的渠道,提高课堂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
  5.结论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中的词汇承载着文化信息,即所谓的“文化内涵”。因此,要想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不能只一味强调记忆或者语法,使英语学习变成了记忆词汇和语法规则的学习,而需通过学习和研究他们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容。现代教育理念告诉人们:外语教学不结合所学语言的文化是一种不完全或残缺的教学。只有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合二为一,用文化来丰富外语教学课堂,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词汇神韵,带领学生畅游异国文化长河,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走出英语词汇学习事倍功半的困境,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效率,为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石。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中的“情境交流”为例,对笔者指导学生参加惠州市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技能竞赛荣获一等奖的实践,从写作策略和口语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总结,以期对今后的教学和技能竞赛的辅导提供有益启迪。  关键词:英语技能竞赛;实践;情境描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083-9 doi: 10.3969/j.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文化强国的策略角度,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中医对外交流中文化输出的翻译策略研究的紧迫性,通过对比研究目前的两套中医译名标准化方案中的文化翻译策略,探讨出一套既能传递中医信息又能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医对外交流中的文化翻译策略,为文化强国做贡献。  关键词:中医;对外交流;文化输出;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7
期刊
摘要:传统的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往往从教师视角出发,忽视学生的主体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学生为研究主体,以江南大学英语专业改革为例,在问卷访谈的基础上,从培养模式、需求分析、学习风格、课堂教学等四方面研究学生视角下的教学现状,并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学生主体;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
期刊
摘 要:鉴于戏剧翻译具有现场性和即时性的特点,要求译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短时间内塑造出典型形象并深刻传达主题。本研究以王实甫《西厢记》、许渊冲和Stephen H.West与Wilt L.Idema合译的两个英译本为语料,自建平行语料库;同时建立《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类比语料库,检验译文的语义韵倾向为提供参照。结果发现,许译本在同现关系的语义韵倾向上更贴近原文;Stephen合译本与原文的差异性
期刊
摘要:本文从教学理论和现实需求的角度,阐述了独立学院大力加强校园英语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并基于近年来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一些校园英语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思考。  关键词:校园英语环境建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631(2011)12-0038-4 doi:10.3969/j.issn.1006-2631.2011.04.011  1.引
期刊
摘要:图式和迁移理论实质上是一个互补性的统一体,可以将图式理论和迁移理论综合为图式一迁移理论(schema-transference theory)。本文试图用图式一迁移理论解释外语学习的心理过程,兼谈如何用这一理论来指导外语教学。在提倡“为迁移而教”的同时,应充分重视产生迁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丰富图式并在具体情景中善于运用相关图式,才能做到顺利迁移,因此可以在“为迁移而教”后补充一句“以图式促进
期刊
摘要:“疯狂英语”作为一种外语教育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着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个模式善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应地在方法论上采取了暗示法和全身反应法,并且在其所秉持的情意观和方法论之间达到了良性循环的平衡状态。这对于发展适合于我国具体情况的外语教育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疯狂英语”;外语教育模式;情意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what”和“that”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在历年高考题中都有出现,学生对何时该用“what”,何时该用“that”却常常混淆不清。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述两个词的用法,本文联系高考真题,对比分析了“what”和“that”引导名词性从句时的不同用法。  关键词:what;that;名词性从句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12-
期刊
摘要:Presentation作为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得到了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对于其在公共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及学生的态度则涉及甚少。本研究以某财经院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的形式,探讨学生对Presentation这种教学方法的态度及实施的效果。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赞同这种教学形式;只要能采取适当的策略,就能避免当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此教学形
期刊
摘要: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新课程需要教师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以一次公开教学为例,介绍了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  关键词:开放式英语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1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