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只会被人左右的鹰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被誉为神剧的《权力的游戏》终于迎来了大结局。粉丝们为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的画面,甚至不惜请假不去工作、学习,而坐在家中等待这令人激动的一刻。然而,令人唏嘘,这部神剧“烂尾”了。
  我不禁回忆起好久之前看的一部电影,因结尾以“错过”收场而被粉丝们质疑卖情怀。拍摄时就有这样的质疑,可制片人和导演等人顶住了一片骂声,给出了两个字的声明:“不改。”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人们重新审视了这部电影的意义,給予它新的评价。
  作品是作家的心血,环节的设置有它自己的道理,更何况我们自己的人生呢?
  我们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心血,是我们努力的成果和个性的体现。既然它是作品,必然会有读者,这是我们无法避免的,我们可以避免的是做一只麻雀。
  麻雀是飞不高的,因为生活在雀群里,大家每日叽叽喳喳,“我们是麻雀,我们飞不高的”。每日被灌输这样的思想,久而久之,便真飞不高了。鹰不会被人左右,于是飞得高。我们要做鹰,鹰有敏锐的眼睛,洞察一切,分辨得出哪些才是你真正的“读者”。真读者会了解这本书的全部,由封皮至里面的细节再至封底,旁观你的生活,在你为难时提供合理的建议。而这并不是左右。左右是矛盾的,因此令你为难,聪明的读者不会抢夺你做决定的权力,而是给予你作为个体的自由。让你为难,是假读者的事儿。自然,粉丝也有真假之分。
  擅长用你的鹰眼判断,逐渐你便会发现,原来你的读者也是鹰。这也就解释了友善的他们为什么以“中庸”为圭臬,与你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同时还因为,鹰都具有傲气。
  鲁迅傲,他大胆批“吃人”。我们虽都赞他、敬他,却不知当时有多少封建势力咒他、骂他、迫害他。先生在日本学医时的恩师藤野先生,是他生活中真正的读者。他予以劝诫,又予以尊重,于是我们有了鲁迅。让先生真正为难的,还是左右他的“吃人”势力。可是一身傲气,又怎会被左右,哪里有会被人左右的鹰呢?
  我们是鹰,所以我们应尊重建议,不理会谩骂。“左右”实际上限制了我们的发展,阻止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善用鹰眼、鹰的傲气。著名哲学家迪奥·布兰度曾说:“我能走到今天,是因为我由我来做决定。”自己做的决定仍可以化失败为动力,受他人的左右却可能走向歧途。鹰从不低头,要低头也是俯视众生,展翼苍穹。
  没有一只会被人左右的鹰,用你的鹰眼发现你的真读者。
  点评
  这是一篇随感式杂文。文章从一部电影的结尾入笔,引发联想议论。这篇优秀之作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很准确地抓住了一部电影和文章立意的联系点,抓住了老鹰和生活的类比点。论述中用鹰的不会被左右类比人的思想不能被左右,这是极其巧妙的联想感悟,由此可见文章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运用归纳法推理论证,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让读者明白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这一点也很有特色。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没有一只会被人左右的鹰,用你的鹰眼发现你的真读者”是点睛之笔,既是上文论述所自然得出的结论,也是在回扣标题,升华思想。语言很有特色,杂文式的语言,既活泼又深刻,体现了作者对文体特征的准确把握。
  本文得分为60分。
其他文献
作家写作之时,当坚定己见,不可为读者之观点所左右。而于人生之创作亦然:快意人生当信马由缰,当不为观者所羁绊。故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者之呼声,并不必然指向作品的升华;而他人之意见,也并不必然导向生活的正途。若战火之中的周树人听凭劝导一生行医,风雨如晦之中由谁来撑起民族的脊梁、血荐轩辕?若屈辱至极的司马迁依世俗之见引刃自决,茫茫尘寰之中又由谁来扛起如椽大筆、立起泰山?创造生活如著
期刊
那是一种能将耳朵洗净的声音。它甚至不会消散于流年里,总在某个寂寂的夜,飞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悄悄潜入梦里的温暖。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流淌着一条河,曾经的人歌人哭散尽,只余那潺潺之音,伴着岁月的芬芳,洗去一路上的风尘。  儿时清澈的欢乐,是每个人念念回首间的家园。总会有一条小小的河流,每天淌过你的眼睛,就像那些沉默的岁月,当河流多年以后淌过心上,所有曾经的沉默都成为水声的背景。是谁在记忆里轻唱,是母亲
期刊
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千万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了一片迷雾,让我能感受到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中的声音太嘈杂,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些声音能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个这样的声音,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被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
期刊
“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和你我少年时一样,这是陈念朴素的愿望。被欺负,被嘲笑,被丢进黑暗中,她仍想保护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我很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觉得陈念非常“有力量”,好像什么都打不倒她,一直很顽强。但是,我和陈念,不太一样。  读书时,我并不想考最好的学校,也考不上。我只想坚持写稿,投稿,最好能当个作家。  嗯,我有种梦想彻底破灭的感觉吧。我想,不只自己,应该有许多人会在某个时
期刊
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即便在校园里散步,也微微低着头,似乎总在想着什么。有人唤他名字,他会如梦方醒般抬起头,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看着你。  但就是这个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小孩,却在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了金奖,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我与孩子的指导老师坐在一起聊天,我问他,这样的孩子是怎样“教”出来的?他摇摇头:“我是没法教出来的。”  我很奇怪。  老师说,我们成人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而这个小孩子却
期刊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毁人的谬论。   让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的第一笔财富的产生:当时,一群原始人,生产力低下,除了勉强维系生命,一无所有。突然,某一个原始人,由于特别聪明能干,或者掌握了将石头打造成简单工具的技能,他捕获的猎物与收集的植物种子,除了用来养活自己,还有盈余,这就是他的储蓄。用这些盈余,他可以交换其他人的产品,也可雇佣另一个人替他服务,不仅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也
期刊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
期刊
18岁的时候跟喜欢的人告白,在深冬发出那条短信,屏住呼吸等待回复。“叮咚”——答案在屏幕闪现,八个字,简明直接:“对不起,我不喜欢你。”  当时我以为那是我感情生活的谷底,“不会更难受了吧?”我一边哭,一边心想。  唉,才不是。  我后来在感情里经历的更难受的事,不是拒绝,恰恰是没被拒绝——但也没被真正接受。  众所周知,要让一段感情继续,总是需要一些节点的。  比如,总得有人说“那我们在一起”,
期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执有人生价值与道义的灯盏,苏轼以豪迈抛去谣诼的枷锁;“启予者,商也!”迈下老师受弟子尊敬的神坛,孔子以谦逊拾起弟子的卓见。面对纷繁的评议与看法,一双慧眼与一颗赤子之心,便是我们的砥砺之柱。  智者的言论灿烂如灯火,闪烁着人生真谛的华光;明亮如星辰,亘古不变且指引人生的方向。良师益友的劝导亦如此,是逆境深渊中的援助之手,是大海航行中的助力东风。听取之,践行之,可以
期刊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作家往往要听读者的意见,倾听同胞们的心声呼告,才能把握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脉络。而我们的生活也总离不开亲友师长的关切建议,离不开左右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