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期许 笔下风云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1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杖,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我们的头,爸爸拍拍我们的肩,目送我们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我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的第一件礼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对我们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汇错杂的舆论风潮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乌云笼罩着茫茫苍穹,一片阴霾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馈赠的第二份礼物。
  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
  “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漩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拥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自己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辛波斯卡偏爱那“写诗的荒谬”,我亦珍视手中握笔的机会。读者的呼声或许会打断我的思路,行文的艰涩或许会凝滞我的笔尖,但生活的书页唰啦啦翻过,那空白是否让我惶恐?又是否让我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读者”?
  读者的呼声与要求无论承载着压力或是动力,我都应将其化为心中怀着的感激、存着的期许,以期写出自我色彩,展露笔下风云。
  翻山越岭,你们就会听到我的故事。
  点评
  这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出观点:“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这一观点虽长却不显得拖沓,是因为作者在观点提出之前,对现实的生活作了比较客观的描述,同时摆出了人们对生活的两种不同认识,这些构成了作者提出觀点的依据。观点提出后,作者着重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两份礼物,一是爸妈的鼓励祝愿,一是对生活的“评头论足”,从两个层面阐述了我们(作者)与生活(读者)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思维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再进一步,顺着前面的思路去阐述“我”(作者)应该怎么样去对待“生活”和“读者”。整篇文章主题鲜明,条理清晰,思维严密,步步推进,构成了一条严密的逻辑线。
  文章表达上运用散文化的语言,但内容上却有着比较严谨的思辨,论述丰富深刻。结构上以“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串联自己的思路(此句以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在文中出现三次),显得很是严谨。
  本文得分为57分。
其他文献
小时候,见蝙蝠掉在地上,怎么也飞不起来,便想,蝙蝠是十分灵巧的飞行动物,为什么落到地上后就飞不起来呢?  一天,父亲带我到一个山洞。只见洞顶和洞壁倒悬着无数的蝙蝠,可就是没有栖落在地面上的。父亲见我一副不解的样子,说,这是蝙蝠在给自己一片危崖。  蝙蝠为什么要给自己一片危崖,让自己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呢?我问。父亲说,蝙蝠一旦脱离了攀附的洞壁,它就会直往下掉,为了避免坠落而亡,它只有尽全力地扑打着
期刊
客机机长伊里延多是个有着6100小时飞行经验的印度人,副駕驶叫雷米,累计飞行时间2275小时,二人都是经验丰富的航空人。然而,2014年12月,他们驾驶的飞机却失事了,机上16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罹难。  对于飞行员来说,最可怕的莫过于飞机上同一个小问题反复出现,结果麻痹了飞行员的意识。调查人员从维修记录上发现,在这次航班失事之前一年之内,飞机RTLU故障已经出现了23次,但都没有得到重视。因为
期刊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覓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静,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火、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和文明,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人及其产品把我和自然隔离开了,这是一种寂寞。千古如斯的自然把我和历史隔离开了,这是又一种寂寞。前者是生命本身的寂寞,后者是野心的寂寞。那种两相权衡终于承受不了前一种寂寞的人,最后会选择归隐。人是自然之子,唯有置身在大自
期刊
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我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佛陀,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的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
期刊
作家写作之时,当坚定己见,不可为读者之观点所左右。而于人生之创作亦然:快意人生当信马由缰,当不为观者所羁绊。故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者之呼声,并不必然指向作品的升华;而他人之意见,也并不必然导向生活的正途。若战火之中的周树人听凭劝导一生行医,风雨如晦之中由谁来撑起民族的脊梁、血荐轩辕?若屈辱至极的司马迁依世俗之见引刃自决,茫茫尘寰之中又由谁来扛起如椽大筆、立起泰山?创造生活如著
期刊
那是一种能将耳朵洗净的声音。它甚至不会消散于流年里,总在某个寂寂的夜,飞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悄悄潜入梦里的温暖。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流淌着一条河,曾经的人歌人哭散尽,只余那潺潺之音,伴着岁月的芬芳,洗去一路上的风尘。  儿时清澈的欢乐,是每个人念念回首间的家园。总会有一条小小的河流,每天淌过你的眼睛,就像那些沉默的岁月,当河流多年以后淌过心上,所有曾经的沉默都成为水声的背景。是谁在记忆里轻唱,是母亲
期刊
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千万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了一片迷雾,让我能感受到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中的声音太嘈杂,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些声音能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个这样的声音,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被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
期刊
“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和你我少年时一样,这是陈念朴素的愿望。被欺负,被嘲笑,被丢进黑暗中,她仍想保护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我很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觉得陈念非常“有力量”,好像什么都打不倒她,一直很顽强。但是,我和陈念,不太一样。  读书时,我并不想考最好的学校,也考不上。我只想坚持写稿,投稿,最好能当个作家。  嗯,我有种梦想彻底破灭的感觉吧。我想,不只自己,应该有许多人会在某个时
期刊
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即便在校园里散步,也微微低着头,似乎总在想着什么。有人唤他名字,他会如梦方醒般抬起头,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看着你。  但就是这个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小孩,却在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了金奖,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我与孩子的指导老师坐在一起聊天,我问他,这样的孩子是怎样“教”出来的?他摇摇头:“我是没法教出来的。”  我很奇怪。  老师说,我们成人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而这个小孩子却
期刊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毁人的谬论。   让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的第一笔财富的产生:当时,一群原始人,生产力低下,除了勉强维系生命,一无所有。突然,某一个原始人,由于特别聪明能干,或者掌握了将石头打造成简单工具的技能,他捕获的猎物与收集的植物种子,除了用来养活自己,还有盈余,这就是他的储蓄。用这些盈余,他可以交换其他人的产品,也可雇佣另一个人替他服务,不仅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