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的逊与傲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f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作家往往要听读者的意见,倾听同胞们的心声呼告,才能把握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脉络。而我们的生活也总离不开亲友师长的关切建议,离不开左右前后的善意提醒。并且,每个作家都不是仅为自己写作,每个个体都不是仅为自我营生。为时代写生、为社风擎旗的人总离不开对人群的深刻洞察,而我们每一个夜以继日在自身岗位上挥洒汗水或泪水的人,都背负着梦想与梦魇的重量,这源于家国的责任。倾听,让我们在书写生活篇章时更有底气,一笔一画都充盈了坚定与力量,带着夜莺的谦逊。
  但是,生活是如此珍贵,每个人的生活当然要对自己负责,所以,我们也必须有一点骄傲,夜莺式的骄傲,才能坚守住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清泉,听见从内心传出的寂静而动人的夜莺歌声。曾经,福楼拜呕心沥血的《圣安东尼的诱惑》被建议销毁,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屡遭查封;后来,博尔赫斯深感《圣安东尼的诱惑》之伟大而为之提笔作序,《洛丽塔》成为了纳博科夫以及无数少男少女案头的“一派明媚阳光”。读者的呼声有时喧嚣未必是忠告,而自己的内心隐隐缭绕的夜莺之歌才能化内心的骄傲为现实生活的丰盈之骄傲。这份骄傲,不是孤高,不是狂傲,而是以真心为火把,踏在人类良知与关怀的漫漫荆棘路上的坚决与大勇、骄傲与英豪。敢问卢梭,是什么让你拒绝了路易十五丰厚的年金?敢问卢梭,是什么使你有了背上千夫指的骂名,向收税的政府说“不”的勇气?我听得见,你也听得见,那是对自己良知与关怀的确信与坚守,化作歌唱的夜莺,骄傲高歌,予人以生活的无限勇气。而这不仅丰盈着歌者本身的内心,也哺育了人们与此世间温柔相抚的精神大树。
  生活需要倾听的谦虚,但永远不需要乞讨;生活不需要目中无人的高傲,但永远需要征途上的骄傲。让夜莺高歌吧,在精神茂盛的大树上,既逊且傲,既安且乐,既此时且永远。
  点评
  这是一篇内容和文采俱佳的优秀作文。文章的标题就颇吸引读者,夜莺的“逊”与“傲”与试题的命意有什么关联呢?这是该标题留下的疑问,随着论述的深入,作者逐层向读者揭示。第一段通过引用和作者的阐释明确标题的内涵,并提出观点。第二段从社会人与个体人兩个层面分析学会倾听的意义,在这一段中,作者很好地将文学创作的作家、读者类比为生活的作家与读者,辩证地破解了生活中的“读者”和“生活”的关系,扣题目中的夜莺的“逊”。第三段文字转到夜莺的“傲”(坚持自我)上,运用多个评述性材料,阐述生活中有点傲、坚持自我的意义。最后一段文字用思辨式的两个转折复句,自然承接上文,归纳强化思想,提升思考。这个结尾写得很精彩,思辨中不失文采,理性中不失活泼。整篇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论述有理有据,逻辑严谨周密。文章的思想性对读者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本文得分为60分。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用“生活”写作的作家,虽然完稿部分不长,但已收获不少读者。读者中有关心爱护我之人,亦有批评指摘之士。身为作家,不应独处象牙之塔,而应俯身倾听读者,却仍坚持写“有我”之书。两种方式并不矛盾,均是对读者的尊重。  一定要俯身倾听读者呼声。我不是看透世事的仙人佛陀,不是文学写作规则的制定者,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青年作家。年轻,因而缺少生活的经验。而身边的读者中不乏年长于我之人,正如韩愈所言:“生乎
期刊
作家写作之时,当坚定己见,不可为读者之观点所左右。而于人生之创作亦然:快意人生当信马由缰,当不为观者所羁绊。故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读者之呼声,并不必然指向作品的升华;而他人之意见,也并不必然导向生活的正途。若战火之中的周树人听凭劝导一生行医,风雨如晦之中由谁来撑起民族的脊梁、血荐轩辕?若屈辱至极的司马迁依世俗之见引刃自决,茫茫尘寰之中又由谁来扛起如椽大筆、立起泰山?创造生活如著
期刊
那是一种能将耳朵洗净的声音。它甚至不会消散于流年里,总在某个寂寂的夜,飞过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悄悄潜入梦里的温暖。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流淌着一条河,曾经的人歌人哭散尽,只余那潺潺之音,伴着岁月的芬芳,洗去一路上的风尘。  儿时清澈的欢乐,是每个人念念回首间的家园。总会有一条小小的河流,每天淌过你的眼睛,就像那些沉默的岁月,当河流多年以后淌过心上,所有曾经的沉默都成为水声的背景。是谁在记忆里轻唱,是母亲
期刊
萨特说:“我是一个顺从的孩子,但我只顺从于我自己。”我们生活在千千万万个个体聚集的密集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便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了一片迷雾,让我能感受到遥远的阳光,但这丛林中的声音太嘈杂,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些声音能真正地帮助我,我会感激每一个这样的声音,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被彻底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路上拈
期刊
“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和你我少年时一样,这是陈念朴素的愿望。被欺负,被嘲笑,被丢进黑暗中,她仍想保护这个不太美好的世界。”我很喜欢这句话,是因为觉得陈念非常“有力量”,好像什么都打不倒她,一直很顽强。但是,我和陈念,不太一样。  读书时,我并不想考最好的学校,也考不上。我只想坚持写稿,投稿,最好能当个作家。  嗯,我有种梦想彻底破灭的感觉吧。我想,不只自己,应该有许多人会在某个时
期刊
他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即便在校园里散步,也微微低着头,似乎总在想着什么。有人唤他名字,他会如梦方醒般抬起头,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看着你。  但就是这个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小孩,却在全国物理竞赛中拿了金奖,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我与孩子的指导老师坐在一起聊天,我问他,这样的孩子是怎样“教”出来的?他摇摇头:“我是没法教出来的。”  我很奇怪。  老师说,我们成人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而这个小孩子却
期刊
储蓄是穷人思维,消费才是富人思维。这可能是近年来最毁人的谬论。   让我们想象一下人类的第一笔财富的产生:当时,一群原始人,生产力低下,除了勉强维系生命,一无所有。突然,某一个原始人,由于特别聪明能干,或者掌握了将石头打造成简单工具的技能,他捕获的猎物与收集的植物种子,除了用来养活自己,还有盈余,这就是他的储蓄。用这些盈余,他可以交换其他人的产品,也可雇佣另一个人替他服务,不仅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也
期刊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
期刊
18岁的时候跟喜欢的人告白,在深冬发出那条短信,屏住呼吸等待回复。“叮咚”——答案在屏幕闪现,八个字,简明直接:“对不起,我不喜欢你。”  当时我以为那是我感情生活的谷底,“不会更难受了吧?”我一边哭,一边心想。  唉,才不是。  我后来在感情里经历的更难受的事,不是拒绝,恰恰是没被拒绝——但也没被真正接受。  众所周知,要让一段感情继续,总是需要一些节点的。  比如,总得有人说“那我们在一起”,
期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执有人生价值与道义的灯盏,苏轼以豪迈抛去谣诼的枷锁;“启予者,商也!”迈下老师受弟子尊敬的神坛,孔子以谦逊拾起弟子的卓见。面对纷繁的评议与看法,一双慧眼与一颗赤子之心,便是我们的砥砺之柱。  智者的言论灿烂如灯火,闪烁着人生真谛的华光;明亮如星辰,亘古不变且指引人生的方向。良师益友的劝导亦如此,是逆境深渊中的援助之手,是大海航行中的助力东风。听取之,践行之,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