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理论》:霍金造神运动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lu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理论》是一部“好看”的电影:颜值极佳的男女主角,唯美清新的摄影,如画的英伦风景……导演詹姆斯·马什用过于不紧不慢的节奏和大量细节,裹挟着大光圈柔镜摄影美学,讲述了霍金与第一任妻子Jane之间的爱情和生活,从二人梦幻般地在剑桥相遇相识相爱说起,到霍金被检查出ALS,身体经历一次次手术、学术攀登座座高峰而“成为霍金”;情感,一直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柔和剂,二人从少年时情意相投,到青年中年时生儿育女、艰难相伴,直到爱情在命运的捉弄和生活的碾磨下面前渐渐失去光华,乃至二人都另有所爱,“回不去了”,导演都做了忠实的展现。
  诚然,从结构和叙事上说,《万物理论》的角度和手法都并不新,虽然不乏富于情感的细节,加之两位演员—埃迪·雷德梅恩和菲丽希缇·琼斯的真挚演绎,观影过程中细碎的感动是一直有的,但,这些对于用一部传记电影回答“霍金到底是谁?”“为什么霍金成为了霍金?”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尾声公众演讲时那灵光一现般的霍金臆想中“为女学生捡起掉落的笔”桥段,以及最后一段反思式的倒带,这部电影用“平庸”二字来形容,并不为过。个人认为,《万物理论》给人感觉“平”,原因在太“实”上。从剧本结构到主角内在挖掘,都力求一种“正”。从结构上说,《万物理论》秉持单线叙事结构,严格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展开叙事;而在人物内在挖掘方面,特别是对主角霍金的理解上,我认为深度和角度还有待商榷。观影时,“伟光正”三个字不止一次浮现我在脑海。无法想象,如果不是埃迪·雷德梅恩“眼球转动也是戏”的表演,这个霍金,会是怎样?是的,霍金曾经高大英俊前途无限,面对ALS,他并没有妥协,他取得了他该取得的成就。他自强不息,他意志力惊人……—对,就像很多高中生作文写莫扎特、张海迪一样。
  但,我们想要知道更多!
  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从女主角Jane的角度出发外,导演也并不是没有做过尝试。一个简单的例子:片中霍金尝试自己穿毛衣,不慎碰到烛火,却在燃烧中突然有了黑洞理论的灵感。从角色角度,似乎是“一次对人物内心的直视”。可是不得不说,这大约只能算是导演对“天才灵光乍现”的一种浪漫想象。在我印象深刻的传记电影中,刻画“垮掉一代”代表诗人艾伦·金斯堡的《嚎叫》Howl算是一部。《嚎叫》全片以采访问答形式和动画展现长诗《嚎叫》互为贯穿,开场就让詹姆斯·弗兰科饰演的金斯堡说出“不存在垮掉的一代”近乎颠覆,毒品、性……对于这个人的方方面面都毫无隐瞒地展现,相较之下,《万物理论》似乎有种“我们只让你看到你认为的那个霍金”的感觉。在Jane的回忆录里,霍金是个“主动而且有魅力”人,讲起笑话来,他会“大笑到打嗝不止,乃至于呛到自己”。这与影片开场二人在剑桥一次聚会上相遇时,霍金安静腼腆的形象出入不少,或许,是大众觉得物理学家都应该“安静腼腆”吧;还有一个场景,霍金就性事“答记者问”,称“一切都是本能”,解答了不少观众对于霍金的相关疑问,可在Jane的回忆录中,她称“性和身体病状一样,是霍金的禁忌”;回忆录中提到的霍金近乎偏执的性格,电影中也予以不表。Jane如是写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斯蒂芬拒不接受任何人的帮助”,他甚至不让大儿子Robert参与自己的身体护理。而在影片中,霍金却轻易接受了唱诗班教师Jonathan的帮助、让他住到家中参与护理,甚至对Jonathan和Jane之后的情事采取宽容态度。这些的改编,可以说有些匪夷所思,形同于将人类美好品质叠加在一个人身上,合起来说了句“我活得很好,勿挂”。但是为什么?霍金可以像每个人一样有他的每一面,他是人,观众知道这一点。
  当然了,全片最不得不说的,便是男主角斯蒂芬·霍金扮演者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众所周知,他因这个角色获得了金球奖剧情类影帝。如果说,导演将角色霍金送上了“完人”神坛,那雷德梅恩就是那个将霍金带回人间的普罗米修斯。他的表演细腻地把握住了霍金ALS病症渐进的过程:从初期那些细微的口齿不清、手指蜷曲到最终无法行走、自己穿衣、上厕所无法自理。他背部着地移动下楼,他在家庭聚会中无法自己进食,他听歌剧时肺部疾病复发被担架抬出……他内敛而富于情感的演绎可说完美。随着病情的加重,埃迪·雷德梅恩的表演也愈发困难重重:肺炎手术后被切除声带,一度他只能依靠眼球转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面对与妻子日益破裂的情感,和学术上日渐让人望其项背的高度,情感越来越复杂的同时,给演员的表演空间却越来越小,很多时候埃迪·雷德梅恩的确只能依靠眼神和面部肌肉演戏。本来就和健康时的霍金有所形似的雷德梅恩真正做到了那个老调陈词—形神兼备,反正在电影后段演讲场景前,他被人推着出现在机场时,我有些晃神:这是霍金真人的客串彩蛋吗?—还真不是。
  说了那么多,一个字:《万物定理》是一部奥斯卡评委们会喜欢的电影。
其他文献
今年二月,秉承收入诚可贵、自由价更高的原则,我终于离开一份旁人看来安稳体面的工作,加入了浩浩荡荡的自由职业者大军之中。  初初那几周,极不适应,一下子失去了朝九晚五的节奏,不好好规划时间的话,接送孩子、吃三餐饭、刷刷手机……一天居然就这么过去了。更糟糕的是,当固定工资变成不定期收入,化缘即视感扑面而来,与荷包鼓瘪程度成正比的好像还有心情,有活干的那几日,就似打了鸡血,正能量满满;闲着的时候,则闷得
《1905帝国巡游》作者:(美)詹姆斯·布拉德利译者:刘建波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6年2月定价:36元  有病态的人群,就有病态的领袖。作为畅销书作家,罗斯福没有错过机会,他深知,欲凝聚众意,必先假设一个敌人,再大肆渲染其威胁,然后再将自己打扮成坚决的抵抗者。  1905年7月,“满洲号”邮轮驶出旧金山港,船上载着美国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支政府代表团,以及“爱丽丝公主”——西奥多·罗
我们中国文化讲人情,讲关系。在酒桌上谈生意已成了一种习俗。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商代,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商代商业发达,姜太公吕尚辅佐周文公讨伐纣王之前是开餐馆的。《史记·殷本纪》有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现在出土的殷商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说这种习俗盛行于那个年代有一定的可信度。  酒桌上谈生意的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比起在办公室或茶馆或星巴克或光吃不喝谈有
雅高酒店集团“只为寻找光明”慈善骑行活动近日圆满举行。为期三天半的骑行活动共筹得60万元人民币,所有款项将用于资助奥比斯和雅高合作的“光明童行”防盲救盲项目,项目将建立更为健全的眼科保健网络,为受视觉障碍困扰的孩子们提供可负担的优质眼科治疗。
近代上海著名的陈曲江医生就曾发生过半夜拒绝出诊,最终导致病人死亡的事情。后被《申报》痛斥为贪利之辈、蛇蝎之心。医生们也倍感委屈,苍天啊,大地啊,不治是我的错,治死了更是我的错。这上哪说理去?  “医闹”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事件。有人认为,背后的原因是医院与医生过分注重经济利益,丧失了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崇高信念。也有人认为,看病贵、就医难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这些说法似乎都有道
在国内文艺电影里面,有几个地标性的城市—贾樟柯故乡系列里的汾阳,几乎成了小镇青年的圣地;出过大牛纪录片《铁西区》的沈阳、拍过《钢的琴》的鞍山;在我们河南,则是拍过《孔雀》《安阳婴儿》的安阳,拍过《鸡犬不宁》的开封。  在文艺青年心目中,汾阳的地位十分显赫,但山西话硬邦邦一股醋味,不太好玩,朋友们在饭桌上神侃,还是河南话转引率最高。当高朋满座,在座的有河南人我,旁边就开始拽《孔雀》台词:“孔雀孔雀开
自从Google开始研究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以来,一直在尝试教它图像分类和识别的技能。比如说,给它一个特定主题如“叉子”,让它匹配出叉子的图像;又或是给它一张叉子的图片,让它识别并且归类。  这对人类来说是小儿科,但对人工智能系统来说,则意味着要看成千上万张类似的图片,才能掌握一个主题的共同点,提高识别精确度。  大概是想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分担这项费
占地有数百公顷的绑匪角农场,徒步和看塘鹅是随时可以进行的项目。  在开发户外活动这件事情上,位于郊野或乡村的酒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选择远离城市,投身这样区域的客人,也几乎都是冲着前者而来的。英语直译为“绑匪角农场”的The Farm at Cape Kidnappers 便是这样的一家酒店。哦,不对,只说它是“酒店”显然不全面,从名字看,贴切的直译是“农场”,可客房、SPA外加一个锦标赛级的1
说起猴戏,在人们的理解中,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指用驯化过的猴子表演的娱乐节目,属于马戏里的一支。这类猴戏,历史非常久远,据说在汉代的“百戏”中已有了猴戏,南北朝时猴戏更盛,当时有文人作《猿猴赋》:“戏猴而纵猿,何瑰畋之惊人,戴以赤帻,袜以朱巾……”  明清时期,猴戏是江湖艺人卖艺的常见节目。《燕京岁时记》载:“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
清晨六点,是个阴天,花园里有淡淡的雾气 。清晨的鲜花饱含水分,是一天之中最美味的时候。花园的主人尼尔爱种花,也爱吃花。他吃花有套仪式,清晨摘花,把花瓣们整齐地排列在白瓷盘里,逐一品尝后,再判断它们当天适合怎么吃。  西方人从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以花入菜,而中国、中东和印度的食花史也很长。菊花、忘忧草、海棠、蒲公英……这些常见的花朵其实都能吃。苹果花、香蕉花和柑橘类的花朵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各种香草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