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闪耀五大亮点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aob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物流业按照“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目标,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全面的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投入加快增长,效益明显提高,物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物流费用与GDP比率继续下降。
  
  2006年我国物流业发展成效显著
  
  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十五”期间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2006年,物流运行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据刚发布的统计结果,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24%,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现代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继续增大。2006年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2.8,提高0.2个百分点。即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2.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
  


  2006年,全 国社会物流总额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品物流总额与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快速增长推动。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51.7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10.4万亿元,同比增长25.1%。占社会物流总额的比重为86.7%,增幅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进口物流总额6.3万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加0.9万亿元,同比增长17%。
  
  物流业发展较快,
  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明显
  1.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物流业增加值为1.41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增幅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0.3%的增速快2.2个百分点。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
  2.物流规模扩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2006年我国物流总额增长24%,无论现价还是可比价增长率都明显高出同期GDP增长,是我国2006年GDP较快增长的一个基本保障。尤其是对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快速增长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贸易增长23.8%。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贸易三大需求的快速增长,又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基本满足了物流需求的增长。
  3.现代物流发展,推进我国流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现代物流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流通速度加快、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2006年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率由2005年的5%回落至4.7%,降低0.3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46次,比2005年提高了0.15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6.5个百分点。另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全国50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统计,2006年生产资料流通企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2.84次提高到3.4次,提高了0.56次,流动资产周转速度加快了19.7%;商品库存周转次数由2005年的12.5次提高到13.4次,提高了0.9次,商品库存周转速度加快了7.2%。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继续降低,
  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超过3.8万亿元,同比增加0.4万亿元,增长13.5%,增幅在2005年回落3.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物流规模的上升。
  近年来,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呈下降之势。2004年为18.8%,比2003年下降0.1个百分点;2005年为18.5%,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06年为18.3%,比2005年再下降0.2个百分点。在物流需求规模增长明显快于GDP增长的情况下,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逐渐降低,表明我国物流业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从物流总费用的构成看,2006年运输费用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比2005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4.7%。
  保管费用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增幅比2005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2.1‰比2005年同期这一比重扩大了0.7个百分点。造成保管费用增幅上升、比重扩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随着国内市场生产资料等大宗产品供求形势由紧趋松的转变,库存的上升,保管环节的仓储业务等增幅明显超过运输业务。如2006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15.6%,增幅比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幅高出7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则是保管环节中的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务发展迅速,2006年继续保持30%左右的快速增长,明显快于运输业务的增长,进一步表明我国现代物流方式在快速发展。
  管理费用为5066亿元,同比增长10.4%。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3.2%,这一比重比2005年同期缩小了0.3个百分点。
  
  物流外包增加、专业化度提高,
  第三方物流进一步发展
  据2006年全国物流统计调查,制造业物流外包特别是销售物流外包明显加大,增长速度在5%—10%左右,运输与仓储外包的增长速度在10%—15%左右。其中,2005年企业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的比例为67.1%,比2005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由于专业化分工加快,第三方物流市场逐步细分,专业化程度提高。产业细分,形成专业化物流市场,专门化物流公司。如超市物流、家电物流、服装物流、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烟草物流、医药品物流、粮食物流、冷链物流、图书物流等等。
  据2006年全国企业物流调查,2005年物流业务收入比2004年增长29.2%,其中,仓储型物流企业增长43.4%,运输型物流企业增长28.8%,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增长24.9%。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
  物流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
  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2006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2169亿元,同比增长23.4%,增幅在2005年回落4.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达到9775亿元,同比增长23.3%,增幅在2005年回落0.7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上升0.7个百分点,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0.3%,比2005年下降3.1个百分点。仓储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70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比2005年降低0.5个百分点,占物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3.9%,与2005年持平;贸易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827亿元,同比增长22.9%;配送、流通加工、包装业等固定资产投资额为58亿元,同比增长27%;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0亿元,同比增长5.3%,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   随着投资的快速增长,物流业基础条件继续得到改善。据统计,2006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1605公里,增建铁路复线投产里程705公里,电气化铁路投产里程3960公里;新建公路里程937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325公里;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4.6亿吨。车船运力加快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007年物流运行趋
  势预测及当前物物流
  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物流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四年达到或略高于10%,预计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势头会有所回落,但不会低于8%~10%的增长目标;二是国家明确提出要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的发展;三是世界经济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当然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国际能源价格高位波动,全球经济失衡矛盾突出,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以及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综合判断,物流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2007年仍然将快速发展,但与国民经济一样,也要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转轨,要注重物流业发展的质量。初步预计2007年社会物流需求规模增长15%以上,物流总费用规模预计增长11%以上,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以上。
  2006年,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
  1.物流发展中的体制性约束现象依然突出,物流业网络化程度低。随着“全国现代物流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建立以及国内许多省市区相继建立类似的机构或机制,对于统筹协调全国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财政分灶吃饭,管理条块分割,市场相互封锁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现代物流发展需要的综合协调管理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严重制约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据一些物流企业反映,国家出台的有关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在一些地区得不到很好地执行。物流企业在国内跨行业、跨地区建立一体化业务网络体系的体制性阻力巨大。
  2.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以来,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市场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但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互相分割,各物流有关行业、部门、企业均自成体系,独立运作的思想理念和运作模式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物流效率整体水平。据我们对全国重点企业的物流情况统计调查,2005年制造业重点企业中,内资企业平均使用仓储面积14.1万平方米,平均自有仓储面积8.2万平方米,租用仓储面积5.9万平方米,分别是外资企业的4.9倍、3.4倍和12.3倍。内资企业货运车辆平均拥有量为66辆,装卸设备38台,分别是同期外资企业的3.7倍和1.5倍。明显反映出国内外企业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方面的理念差距和实际运作差距。导致我国除东部沿海外资与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部分产业物流需求释放较好外,大部分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一系列物流活动t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据有关部门调查,在工业企业中,36%和46%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产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用户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为24.1%和59.8%,而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1%;在商业企业中,由企业自理和供货方承担物流活动分别为76.5%和17.6%。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
  3.物流业运作成本高、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目前我国物流业由于增值服务少,服务水平也不高,附加值比较低。而经营成本则不仅居高不下,且呈不断攀升之势,导致经营困难,竞争环境恶化。据我们对物流重点企业2005年经营情况的统计调查,统计到的212家重点物流企业完成的物流运输业务中,平均货运收入为115元/吨,而平均货运成本由于过路费过桥费高,加上油价人幅上涨等原因,高达117元/吨,每完成一吨运输业务要亏损2元。2006年在运价平均下降5%左右、油价上涨30%左右在推动企业物流外包的同时,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物流发展的潜力;
  要加快物流技术在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发展中的应用,特别要加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通过物流信息化来提高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要通过构建有关法律体系,建立企业延伸责任制等措施,逐步形成循环物流体系,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国家仍然要进一步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性支持:
  1.加快形成统一的物流业政策体系。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以来,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物流企业普遍欢迎。贯彻落实九部门文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推动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企业也要积极贯彻落实,并提出落实当中出现的新问题。建议在清理完善现有物流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快形成符合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要和WTO规则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的形成。特别是在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十地管理、的情况下,物流企业特别是运输型物流企业经营更趋困难,一些小型企业尤其是个体经营户因此采取超载或一牌多车等非法经营手段,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治超工作成效,更造成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环境恶化,合法经营困难的现象。
  
  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物流要从我国各物流相关行业和企业发展的现状和实际情况出发,在现阶段重点要以采购环节为龙头,着力推动一体化物流管理方式的应用与发展,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可以逐渐探索和实践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切忌贪快求洋;
  要根据不同行业对物流的不同要求,实现物流发展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要充分发挥工业企业和贸易流通物流资源的优势,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落在实处。
  2.加快实施统一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和部门都在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在国家层面,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管道多种运输方式的规划与管理分属不同部门,各自都在搞线路和节点建设规划,缺乏有机联系。各省市根据自身需要做出的物流规划,缺乏有效衔接。所以全国现代物流业“十一五”专项规划应尽快出台,以引导地区、部门和行业规划的合理布局。
  3.促进物流社会化、专业化。通过政策实施,引导工商企业剥离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活动社会化、专业化水平。鼓励工商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整合各种物流资源,成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物流公司,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4.建立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法律体系的建设,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公正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建立诚信社会,降低交易风险,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鼓励行业协会规范物流业市场行为,制定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
  5.鼓励重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期已经到来,鼓励物流企业走整合、兼并的道路,特别是A级物流企业要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业结构升级。对国外物流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要从重数量到重质量,加快中外产业链的融合,改善服务链的品质。
其他文献
一、宁镇扬地区发展物流业的条件分析  近日,江苏省提出了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已经纳入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中。这是江苏首次将宁镇扬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整体板块提出,也是江苏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布局。“宁镇扬经济板块”是指南京、镇江、扬州构成的三角地带。“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重要背景:  1. 三地之间的交通条件的改善 过去因长江的阻隔而形不成板块概念,如今,由于四座长江大
期刊
2007年1季度,上海市外资、外贸、外经工作运行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    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7年1—3月,上海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09个,吸收合同外资31.74亿美元;实到外资超过20亿美元,同比增长2%。截止3月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5456家,吸收合同外资1177.08亿美元。  主要特点:一是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跨国公司核心功能进一步向上海集中。2007
期刊
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贸易经济的另一极,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若干“纠纷”和“争端”,且呈日益扩大化趋势。当下,许多外贸企业将寻求解决“纠纷”的目光转向仲裁裁决,体现了一种仲裁的“意识觉醒”;当觉醒的“仲裁意识”为大多数企业接受之时,我国的仲裁机构任重而道远,做大做强品牌尤成当务之急。    主持人:这些年来,我国外贸如江河奔腾,发展很快,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外贸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
期刊
曾几何时,洋品牌走上了被人顶礼膜拜的神坛。可是,当一些著名的洋品牌陷入了“质量门”事件,神圣的光环黯然失色,露出了并不光明的麒麟皮下的马脚,金刚不败之身的神话随之破灭。人们不禁要问,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诚然,消费者值得深思。中国的监管部门和约束力度难道就不应该向国际社会看齐?  近来,洋品牌屡陷“质量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章,从上海、浙江到厦门,从阿玛尼到香奈尔,再到航运大牌马士基……从2006年末
期刊
据上海易居研究院研究结果:2007年上海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预测8588元/平方米,同比增幅6.1%,上涨幅度高于2006年。该研究认为,2007年上海五个环线中,除中外环和郊环外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跌,其他三个环线的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将会上涨:内环内为17929元/平方米,同比增0.6%;内中环为11879元/平方米,同比增2.5%;中外环为7916元/平方米,同比降1.8%;外郊环为6538元/
期刊
法国马恩河谷省隶属巴黎大区,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124万,为法国第八大省。马恩河谷省素有巴黎门户之称,拥有便利的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依靠奥利机场(法国第二大国际机场)和多条高速公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发达的交通系统,生机勃勃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法国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    该省主要优势产业包括食品加工、生物医疗、电子信息、环保科技、能源冶金等领域。2005年,法国政府批准在该省设立3个国家级创
期刊
悠悠岁月,我们似乎被人引领着,循着长满青苔的小路,一路走去,“吱呀”一声,推开了一扇古老的石库门……  上海是一座老牌商业城市,一砖一瓦刻印着对外贸易的痕迹。当内地的居民还不太清楚洋人的模样时,上海却已开始和外国人做起了买卖。  解放后,上海依然是国家重要的进出口城市。在这座城市,在钢筋水泥的掩蔽下,我们依然能找到一些岁月留下的痕迹。  3月的一天,我们来到上海市食品进出口公司采访老业务员汪广华。
期刊
中国从上世纪末以来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工厂”,在世界产业链中,表明了中国的OEM/ODM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代工王国。但为了中国供应商长远的生存以及经营价值的创造,以便摆脱低毛利的代工生产宿命,必然要往“微笑曲线”(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形成了一个“U”字型曲线)的两端移动。往左移动,强化研究发展,开发知识产权;往右移动,则走向品牌营销
期刊
2007年是充满机遇的一年,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历史的转轨中,上海的经济运行将会有哪些重大变化?作为我国的一座特大型城市,上海肩负着建设“一个龙头,四个中心”的历史重任。上海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需要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我们又该如何解读上海的未来发展?带着对于上海未来经济走向和发展路径的求知,记者走进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这是一间宽敞的会客室,靠墙立着一排高大的橱柜,上
期刊
在政策频出,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的2006年,无论是开发商、购房者,以及房产专业人士,都以理性的心态坦然接受这些变化。不过,综合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政策对市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2006年房地产调控基本到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2006年上海GDP增长12.1%,连续1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首次突破1万亿元。在中国的直辖市中,上海的GDP第一个超万亿。其中的原因包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