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洋品牌”的遮羞布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astud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洋品牌走上了被人顶礼膜拜的神坛。可是,当一些著名的洋品牌陷入了“质量门”事件,神圣的光环黯然失色,露出了并不光明的麒麟皮下的马脚,金刚不败之身的神话随之破灭。人们不禁要问,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诚然,消费者值得深思。中国的监管部门和约束力度难道就不应该向国际社会看齐?
  近来,洋品牌屡陷“质量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章,从上海、浙江到厦门,从阿玛尼到香奈尔,再到航运大牌马士基……从2006年末到2007年初,消费者、厂商和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和“高质高价”形象的大品牌频频较量,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人士的高度关注。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言简意赅、一语破的:对于那些严重坑害消费者利益、质量低劣的洋品牌,应该毫不留情地撕下蒙在其上的“遮羞布”。
  
  两个中国民营企业挑战跨国巨头
  
  2007年“3·15”维权日来临,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市场上存在的进口商品质量问题进行抽查。
  此前一个多月,上海市工商局对知名品牌服装进行抽查。列入这次抽查的有27家企业经销的40种知名品牌服装。一共是59个样品,其中合格的34个,不合格的25个(标注进口的24种),合格率为57.6%。被检出不合格的包括Zara、CHANEL、AMARNI、MaxMara、BURBERRY等知名品牌,销售价格一般在千元以上,最高的销售价达6万元。然而,这些价格如此昂贵的服装,有一部分居然安全性指标不合格,穿着可能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
  


  抽查结果出来后,上海市工商局紧急通知经销企业,必须将这些商品从货架上撤下。
  接到工商部门通知后,部分商场当天上午开始行动,将不合格服装撤下货架。
  让我们的视线随时间稍稍回溯。2006年底,浙江省工商局对该省进口鞋类商品质量进行抽样检测,结果显示:在被抽样的46个批次进口皮鞋、旅游鞋中,仅11批次合格,35批次不合格,批次合格率仅23.91%。这些不合格的皮鞋,包括路易·威登、瓦伦蒂诺、D&G等10多个世界顶级品牌,售价一般均在千元以上。
  2006年12月29日,杭州市郊垃圾处理场的那场大火,至今让许多人感到触目惊心——LV、BOSS等国际知名品牌鞋堆积如山,鞋上用中英文标注的“进口劣质皮鞋”字样特别显眼,愤怒的消费者将汽油泼在这些劣质鞋上,然后点火焚烧。现场的观察人士评论说,浙江省工商部门的这把火,烧得好,烧毁了“洋品牌=高质量保证”的神话。
  就在同一天,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瀛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瀛海”)诉航运大牌马士基(中国)航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士基”)及其厦门分公司的海运纠纷案,在厦门海事法院公开开庭审理。
  2005年10月21日,瀛海起诉航运巨头马士基,要求其停止侵权。孰料,此案的审理几次推迟,最后,长达一年多的这起诉讼案终于推上法庭。
  2006年11月23日,深圳铁力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诉马士基不当得利、要求返还非法收取的“中国大陆地区设备操作管理费”30元一案,已在广州海事法院深圳法庭公开开庭审理。
  两个民营企业挑战跨国巨头,在行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当洋品牌神秘的光环褪去后
  
  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这些世界级的大牌企业刚进入中国,派头十足。一些中国本土企业纷纷以与跨国公司合作为荣,对于普通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对于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也都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于是乎,洋品牌集千般宠爱于一身。虽然,大多数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而且也带来了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等先进理念,但也有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置社会责任于不顾,甚至做出违背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理念和道德准则的事情——少数跨国公司人员在华行贿,一些跨国公司在华非法避税,少数跨国公司在华涉嫌垄断,一些外资企业劳工标准偏低,一些外企产品安全不达标。
  2005年2月16日,权威的研究机构——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发布《2006跨国公司中国报告》称,2004一年中国出现了哈根达斯“脏厨房”事件、卡夫饼干含转基因成分风波等12起跨国公司弱化公司责任的事件。权威的科研报告称,在中国市场,跨国公司面临挑战,中国人终于找到了洋品牌的质量“把柄”。
  中国的权威部门在直面洋品牌质量事件真相,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李建平指出,除此,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事件过程中,中国多种媒体广泛和深入地进行了客观、公允的报道,媒体的努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警世作用,也就是说国内的媒体非但没有迷信洋品牌,并且在客观上起到了揭露洋品牌质量、加速洋品牌曝光的效果。
  10年的时间,已经磨去了跨国企业身上的神秘光环。新鲜感逐渐消失以后,挑剔和质疑就开始出现。翻开2006年各大小报纸、杂志,跨国公司知名品牌的负面报道频频出现。
  在平静生活的背后,其实我们不能忽视中国政府为进一步迈向世界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履行自己承诺的坚定决心。
  上海瀛泰律师事务所罗本建对记者说,政府制定、修改相关法律20多件,调整地方法规和规章制度约20万件。从1999年底到2006年10月,全国人大制定、修改与贸易有关的法律21件;国务院制定、修改、停止执行的有关行政法规约100件;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修改、废止的部门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有1000多件。
  
  洋品牌为什么能随意拿中国消费者“开涮”
  
  2006年,跨国公司频频陷入“质量门”以及洋品牌对待质量问题的固执,让中国消费者对其多年来塑造的牢不可破的“高质高价”形象产生了怀疑。
  社会有识人士认为,任何一家国际性大企业,当自身产品或企业发生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危机时,都必须勇敢地为自身的产品负责、为消费者负责、为所在的国家负责,否则很容易让公众对其诚信度产生怀疑。因此,跨国公司若要在2007年远离质量问题的困扰,就要放下架子,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了解中国消费者,做好产品,把好质量关,即便发生质量事故,绝不能逃避责任,而是必须面对问题、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这是跨国大企业应有的一种风范。
  但是,记者注意到,每当消费者与跨国企业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产生矛盾时,跨国企业往往竭力掩盖事实真相,“百般抵赖”。百安居面对媒体批评,如低价价不低、压榨供应商、利用作坊工厂贴牌生产等,是如何表态的?且听:“由于我们的产品种类是各种各样的,供应商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在同所有供应商进行合作,包括进行有关产品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有时候出现了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N个定语的冗长表白,表达了一个含糊道歉。消费者能满意吗?难怪《北京商报》发表述评:让百安居“认错”真难!
  2003年,上海市炒货业协会与跨国零售巨头家乐福之间的“进场费”风波,人们至今不忘。这起事件,缘起家乐福对众多供应商收取不菲的进场费,将不少中小企业逼到入不敷出的境地。跨国公司利用其超级谈判能力,令上下游苦不堪言的例子还有很多,许多跨国巨头压榨供应商的故事还在继续。
  一些洋品牌为什么一到中国就放松了质量,随意拿中国消费者开涮?这个问题值得深思。为何跨国公司能够对本土供应商一压再压?即使发生了质量问题,依然不轻易认错?这个问题更值得深思。时至今日,为什么有瀛海和铁力这样的公司能大胆地对跨国公司说一声“NO”?这个问题尤其值得深思。
  有专家直言,由于我们国家对于产品质量的标准相对较低,跨国公司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受到的处罚力度也不大,所以我们没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欧美市场同步,在产品质量上保持一致。此说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又难道不值得深思?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一系列查处事件,是我们强化工商监管职能的一种探索。”看来,通过监管手段提醒中国消费者认识洋品牌,认识WTO过渡期结束后的竞争背景,应该说并非是一件小题大做的事情。
  中国的监管和约束力度应该向国际社会看齐,前提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产品质量标准必须建立、健全。在WTO规则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个问题值得有关部门认真研究。
其他文献
浦东12家企业被确认为第一批进口免办CCC认证诚信企业  上海联想电子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被确认为上海检验检疫局第一批进口免办CCC认证诚信企业,将享有更为快捷的审批、通关程序。  本次确定的12家首批免办CCC认证诚信企业,是上海检验检疫局贯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支持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国质检通[2006]311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
期刊
曾律师:  我是香港一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股东,姓华,国籍为美国,长期居住在香港。2000年经公司几位股东协商,决定与上海一家国有企业进行合资。同年,依法成立中港合资上海某某汽车修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由于经营上的问题,以及市场变化,公司一时间资金周转发生困难,想向当地银行借款,但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为此,经我介绍,A公司向我好友张先生(上海居民)暂借款200万元人民币。双方约定,利率为年7
期刊
自从1607年欧洲殖民者建立了詹姆士小镇,弗吉尼亚就成为了投资者最佳的投资地。从土地面积来说,弗吉尼亚排名全美第12位。弗吉尼亚位于美国东部海岸线中心位置。  2007年5月中旬,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将率领一个庞大的商务代表团访问北美,弗吉尼亚将成为代表团此行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弗吉尼亚州商务部长Patrick Gottschalk专程赶往北京,与中国有关部门安排代表团行程,同时也为美国联合航空公司
期刊
一份“中国富豪榜”,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中国富豪榜”背后的故事吗——  初春的一天下午,我去上海图书馆听英国人胡润有关中国富豪榜的讲座。  胡润在图书馆底层乘电梯上四楼,电梯里除了胡润和我,还有两个少女。这两个少女眼睛直愣愣地盯着胡润看个不停,嘴巴惊讶地张着:“啊呀,胡润这么帅啊,离我这么近啊,我幸福得快要死了!”  听了少女的话,我忍不住打量起胡润来。  胡润,金发卷曲,碧眼深凹,鼻
期刊
为规范商业特许经营活动,促进商业特许经营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国务院制定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于2007年2月6日正式颁布,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 什么是商业特许经营?  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
期刊
又见央行加息。这是继2004年10月以来的第五次央行加息。仔细分析加息因素:CPI指数走高、对外贸易顺差进一步加大等一系列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是直接的导火索。同时,关注国际证券市场的人也都不会忘记,近期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波引发美股大跌,从而在全球资本市场上产生蝴蝶效应。  近阶段几次重大金融政策的出台,都与房地产市场有着千丝万缕联系。此次加息对房地产市场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房地產市场又将怎
期刊
菲律宾:2007年玉米缺口180万吨  据菲律宾饲料工业协会估计,2007年菲律宾玉米缺口180万吨。一些饲料公司说,最近批准进口40万吨玉米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菲律宾饲料工业协会执行副总裁匹克说,该项估计基于今年家畜和家禽业对玉米需求增长3.2%,这还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菲律宾黄玉米总产今年计划达到388万吨,扣除15%的收获损失,仅剩330万吨,而饲料工业需要约511万吨,缺口180万吨。   
期刊
一、宁镇扬地区发展物流业的条件分析  近日,江苏省提出了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已经纳入了江苏省经济发展的战略中。这是江苏首次将宁镇扬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整体板块提出,也是江苏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布局。“宁镇扬经济板块”是指南京、镇江、扬州构成的三角地带。“宁镇扬经济板块”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重要背景:  1. 三地之间的交通条件的改善 过去因长江的阻隔而形不成板块概念,如今,由于四座长江大
期刊
2007年1季度,上海市外资、外贸、外经工作运行情况良好,主要表现在:    吸收外资结构不断优化,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7年1—3月,上海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09个,吸收合同外资31.74亿美元;实到外资超过20亿美元,同比增长2%。截止3月底,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5456家,吸收合同外资1177.08亿美元。  主要特点:一是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跨国公司核心功能进一步向上海集中。2007
期刊
我国的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贸易经济的另一极,却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若干“纠纷”和“争端”,且呈日益扩大化趋势。当下,许多外贸企业将寻求解决“纠纷”的目光转向仲裁裁决,体现了一种仲裁的“意识觉醒”;当觉醒的“仲裁意识”为大多数企业接受之时,我国的仲裁机构任重而道远,做大做强品牌尤成当务之急。    主持人:这些年来,我国外贸如江河奔腾,发展很快,一个显著的标志是,外贸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