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审美中“枯槁”的阐释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of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古人审美特性风格迥异,造成了古人的艺术创作作品形式不同。中国文人艺术家中对大自然有着十分独特的喜爱。也常常借助其艺术形式表现对美的赞誉。文章以枯槁美为核心,通过分析枯槁美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枯槁之美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枯槁;古典审美;艺术作品
  中国古典审美中,枯槁之美由来已久。中国艺术创作者甚喜枯木、怪石和残花等物,其内在中的美远比外在更重要。枯槁之美,外形其貌不扬,有着甚为丑,其造型更无法形容,然而,内在之美常人少有关注,这也是自身的一个特点。中国艺术家在大自然间,创造着枯槁之美。
  一、枯槁美出现的原因
  1.追求枯槁
  世间万物,随时间和空间变幻莫测,回环往复。冬去春来,周而复始,朝阳将要临近,昙花一现,殊不知,时光流变,世美已经悄然若变。唯有,美中之丑,所常人见而不视,万物衰败中的美,生后才更加具有活力。枯槁美,此乃丑中见美,但又不仅仅是从表面所能洞察到的,它通过自身的不朽生命力,在荒诞中去追寻万物自然之道。《韩非子﹒解老》曰“道着,万物之所然也, 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联系,各个物之所以成活,归于道,道乃万物总原物。枯槁美在自然間,不为人做雕琢,回归自然美。《论语﹒公治长》云“朽木不可雕也。”但是我认为,枯槁朽物,不雕琢胜似人为。老庄讲求回归自然,出世避世。让自身融入山川自然之中。这一思想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后世艺术家。他们多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另一方面,看似枯朽之物,其表面及其不成样子,让人偶感不适,但,内在那不屈生命更是难能可贵,这也是较多艺人,所看重之处。中国古人,他们喜欢这种不加以人为的自然之物。但枯朽之物,它们可慢慢“复苏”,内涵生命,外不显露,“藏”也是为了有朝一日更好的展现自己。
  2.枯槁美中拙的智慧
  枯槁之美感为东方独有,中国人对枯藤、老树、昏鸦、残荷败柳和顽石等的欣赏。书法家的大劈、皱法等笔法运用,画家对枯笔焦墨的痴迷等等,都是在追求一种独特的美感。枯槁美,此乃中国古典审美中的一朵奇葩,体现了崇尚大自然和谐的中国美学精神。
  老子曾提及“天工”与“人为”的思想关系。“人为”者乃通过人外部强加之力量,进行不断的修正,打磨,从而使得成为相对“理想”的状态。“人为”不仅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其应有的风貌气息,也更多的加入人的“思想”。这一过程,视为去追“巧”。然而,追“巧”中显示的美,并没有太多的朴华美,而是更多的机心,过分的营造出美,有时会让人产生“腻”的感觉,从而适得其反。枯槁之美并不是一种枯寂和寂寞,反而是生命勃发的开始。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讲到“‘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定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1]枯槁美本身已经不具有形式美的外形,也没有所谓的造型特征,更没有参天枝叶,此成为“外虚”。但它的内部,则是生机的,充实的,有着无限生命追求,此所谓“内实”。“它(枯槁)通过自身的哀朽,隐含着活力,通过自己的枯萎,隐含着一种生机,通过自己的丑陋,隐含着无力的美貌,通过荒诞,隐含着一种亲切。”[2]此美为“大美”,“大美”反而不言。
  3.虚静枯槁美
  虚实相生,有无统一,枯槁之美又有体现。“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3]枯槁之美,是由表及里,由外入内的一种含蓄美。它给人的审美状态,不是第一眼看上去的那种“透美”,不是那种肤浅无味之美,而是那种有内容,有味道,有意义的内在美。从表面看来,无多外形的宣泄,甚至有丑,少有人注意,其内在的无限生机是层出不穷。老子云“虚而不屈,动而愈发。”[4]虚实中充溢着“气”。“气”之流动,方有新鲜。正是有了这种虚实,枯槁才有不竭的生命力。枯槁之物,静态中体现着动。“老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虽涉及人事变化,但,用在物上也并不是不可以。在艺术领域中,通过艺术作品,表现枯槁之美从不缺乏。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枯槁美在艺术中间的存在感。因此,从艺术作品中,更好的体会枯槁之美。
  二、艺术作品中的枯槁美
  1.园林
  枯槁之美是一种触及自然的美,不夺巧而天成。中国园林就是“巧夺”。通过园林中的一亭一榭,一池一湖,单个表现平淡,但,当你置身之中,与园中的整体融为一体,体会到的是那种外部平凡而内在华丽,不由的想多停留,再看看。“在中国园林中,表现绘画的境界则是最高的原则。”中国的园林体现出的水墨丹青,让人回味无穷。我曾经去过苏州狮子林。假山层出不穷。“瘦、漏、皱、透”尽在其中体现,老子讲“气”,从虚中来,从空中去,生命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这也正如,假山中“漏”的总结。“漏”有“气”来,又有去之。大自然也在渐无声息中重塑。枯槁美不正是这样。有人曾说西方园林注重“有序”而中国园林偏爱“无序”,其實,西方的理性化,秩序化相对较强,内心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征服。并试图,通过人为去“打造”自然,打下“自己”的烙印。从法国凡尔赛宫到枫丹白露,处处体现出西方的规则,几何性。而中国园林不然,曲径通幽,回环往复。“无为而无不为”,让欣赏者回味无穷。西方学者曾说,中国园林实则模仿自然。柏拉图对模仿论有着这样的解释“艺术仅仅模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但,模仿更多的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并无味。中国园林更多的是效仿。让自然的节奏与园林容和,不为“匠气”更多的是“艺术”,可不为是“巧夺”也。
  2.绘画
  步入到中国绘画史中,我们会发现,历代诸多画家在枯花朽木汇总发现枯槁之美。并逐渐将之升华,通过艺术表现出来。绘画在其中扮演者重要的作用。艺术家也通过艺术作品,来传递自己对枯槁美的理解,从而达到一种审美意象。
  庄子云“大美不言”。枯槁之美就是“大美”。不随于世故流变,不存有机心,回归到大自然的本体。苏轼作为文人画的代表之一,尤其爱绘画枯木怪石。李泽厚说“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5]苏轼在其代表作品《枯木怪石图》中,描绘了丑石无机,枯木衰亡。但倔强,傲骨。正如苏轼“自述”外枯而中膏。内有无限生命力。“生命是一顿生顿灭的过程,灭即是生,寂即是活。”又如“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渔庄秋霁图》,以平枯有力的焦黑枯笔,不仅刻画了土丘高低错落,更表现出了枯木所赋予天地间一种空旷茕独,内存生机的生命情调。
  三、枯槁之美对中国古典审美的影响
  枯槁之美自身外在表现为衰亡,内在富有活力,虽然自身已经干枯,但其内在又是另一番生机,自己的丑怪,隐含着无尽的动力。古人追求极品之质,在枯槁美中有所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艺术家自身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和精神境界。他们通过艺术体现枯槁美。而枯槁美也指导着创作方向,更指向他们的人格性灵。
  总结:
  总而言之,枯槁之美,在中国古典审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眷恋,对丑怪等自然之物的喜爱,无论是从居住之地道绘画之处,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枯槁之美对当时以及后来的艺术作品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枯槁美成为中国古典审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00.
  [2][3]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53,29.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4:307.
  [5]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15:166.
其他文献
【摘要】:手工课是幼师美术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制作需要有耐心细致的制作和创造性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手工作品。由于手工制作烦琐的制作工艺和对手工课的重要性了解不足,所以会有部分学生对手工学习没有兴趣。针对这种状况,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手工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本文从正确引导端正学态度、利用多变的教学手段培养兴趣、运用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动手愿望、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使兴趣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
期刊
【摘要】:学校是每个学生获取知识和成长的天地,老师就是学生成长的引路者,老师们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每个学生的德育教育。因为学生的德育教育关系到每一位任课老师,也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老师们需要潜移默化的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个学科之中,进而对学生们进行思想上的教育。  【關键词】:教育工作,德育教育  在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当中已经不能够仅仅的教授知识、技能,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在社会上生存、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逐步得到完善,法制观念逐渐根植人心,民主法制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缺乏法治思维,一些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因此本文就法治思维的内涵和意义,以及在新形势下使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具备和运用好法治思维,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法治思维;领导干部;依法治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第一期《求是》杂志上
期刊
【摘要】:本文从王一生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入手,着重对王一生的吃、棋、道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通过王一生与第一视角“我”在吃上的观点矛盾、王一生与“脚卵”倪斌在棋上的观点矛盾以及王一生与周围人在处世之法上的观点矛盾来具体展开论述,探析王一生的精神世界,而后升华为对王一生这个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之总结。  【关键词】:王一生;《棋王》;寻根文学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亦是成名之作。从“吃”到“棋
期刊
【摘要】:清代官员服饰上前胸后背的补服图案是用来表明其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清代补服制度基本承袭明代。与明代一样,最高等级的一品文官之补服图案也是以仙鹤为主体。清代补服传世实物较多,且从各种民间容像上也能获得很多官员补服图案的资料,笔者通过收集补服图案资料并研究观察后发现,随着时代发展,清代一品文官补服图案的装饰表现具有逐步图形抽象化、装饰繁复化、工艺多样化等特点。  【关键词】:清代;一品文官;补
期刊
【摘要】:当今时代主题依旧是“和平”与“发展”,但局部形势仍变化莫测。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再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习总书记在相关系列讲话中均突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其内涵深刻、意义重大。本文将着重对习总书记的外交战略思想特征做以浅谈,力求在理解和把握主旨的基础上,更为深刻的体会新形势下的外交政策。  【关键词】: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特征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将
期刊
【摘要】:神话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它体现了远古人类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西域神话与西域民族的生活方式存在紧密联系,各民族游牧、定居的分离深深影响西域神话的发展。西域神话在发展历程中被划分为两类,即游牧者神话和定居者神话,同时还有其他外力神话涌入,继而共同组成了西域神话,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西域神话的发展。  【关键词】:游牧;定居;分离;西域神话  前言  公元一千年
期刊
【摘要】: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一百年前,布尔什维克能够审时度势,完成了夺取政权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与列宁高超的政治才能密不可分。但是,列宁并不是以个人力量完成了这一局势扭转,而是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察觉到群众的现实需求与巨大力量,最终领导布尔什维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  【关键词】:列宁;“少数”;“多数”;中央委员会  “少数服从多数”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一项重要组织原则,最早可追
期刊
【摘要】:《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主思想,虽然自其发表以来已经经历了160多余年,但是其中蕴含的民主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研究的价值,它为我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指导,我们要继续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其民主思想。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主在不同的社会阶段都有所体现,时代不同,阶级地位不同,对民主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
期刊
【摘要】:舞蹈作为人体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不仅需要舞者具备常人的身体运动能力,还应具备舞蹈表演所要求的特殊能力和素质。力量、柔韧、速度、灵敏和耐久能力等舞蹈身体素质,是进行舞蹈表演活动的基础,是学习与掌握舞蹈动作以及提高舞蹈技术水平的前提,在舞蹈基训教学中,要以解剖学、生理学等科学理论为依据,探索符合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合理开发学生的身体,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训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