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内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FE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内点P(x0,y0)到直线l ∶Ax+By+C=0(A,B不全为0)的距离为d=|Ax0+By0+C|A2+B2,这个公式称为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的公式,应用它可使很多求解面积问题得以简化,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更多地重视它的应用,而对于公式本身的证明却不重视。笔者以为:研究公式的推导比运用这个公式来解决一些问题对思维的发展更具有价值。
  平面内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在旧人教版必修本教材和人教版新教材中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推导方法,这两种方法虽有不同之处,但都采用了间接法,即构造以垂线段为边的直角三角形,通过解三角形来求垂线段两个端点间的距离。教材中也认为这种做法“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因为求出垂足的坐标计算量大,所以教材才避开了这种证法。笔者认为:用这种方法求线段的长,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本质,即用代数的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这种方法,原因在于没有更好的办法求得垂足的坐标。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求得垂足的坐标,我们的本意只是要求出两点的距离,下面给出笔者的一种做法:
  解:过点P(x0,y0)向直线l作垂线,垂足为Q,设点Q的坐标为(x1,y1),
  已知:直线PQ的方程为B(x - x0) - A( y - y0)=0,
  点Q在直线l上,所以有
  Ax1+By1+c - 0,(1)
  即
  A(x1-x0)+B(y1-y0)=-(Ax0+By0+C),(2)
  又因为点Q在直线PQ上,所以
  B(x1-x0)-A(y1-y0)=0,(3)
  (2)(3)两式平方相加可得
  (A2+B2)[(x1-x0)2+(y1-y0)2]=(Ax0+By0+C)2,
  所以,点P到直线l的距离
  d=(x1-x0)2+(y1-y0)2=Ax0+By0+CA2+B2.
  这种方法运用整体思想,并不需要引太多的辅助线,也不需要借助于平面几何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同时也避开了分类讨论,从而大大减少了运算量,体现了解析法解题的巨大优越性,反映了解析几何的本质。笔者认为,大家不妨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用此法得出平面内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然后再给出教材中的方法,并加以对比,这样的处理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公式的推导方法除课本所用方法之外还有很多,下面的证法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平面向量法
  方法一
  证明:设P(x,y)是直线l ∶Ax+By+C=0(A,B不全为0)上的任一点,P0(x0,y0)到直线l ∶Ax+By+C=0的距离d,就是向量PP0→在直线l的法向量方向上的投影的绝对值。设直线l的一个法向量为n→ = (A,B),取n→的单位向量n0→=n→|n→|=(A,B)A2+B2,由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向量PP0→在n→ 方向上的投影的等于PP0→•n0→,因此,d=|PP0→•n0→|=(Ax0+By0+C)A2+B2。
  这种求距离的方法可称之为“射影法”。其推导思路简单明了、运算量也较小。
  方法二
  证明:由直线l的方程:Ax+By+C=0,(A,B不能同时为0),可得与直线l垂直的直线的方向量为n→=(A,B),设过点P(x0,y0)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P′(x′,y′),则向量PP′→=λn→,即(x′-x0,y′-y0)=λ(A,B),所以x′=x0+λA,y′=y0+λB且|PP′→|=(x - x0)2+(y-y0)2=|λ|A2+B2
  又因为点P′(x′,y′)在直线l上,所以就有:
  Ax′+By′+C=0,即A(x0+λA)+B(y0+λB)+C=0,
  ∴ λ(A2+B2)=-(Ax0+By0+C),又因为A,B不同时为0,
  ∴ λ = -(Ax0+By0+C)A2+B2
  ∴ |PP′→|=(x - x0)+(y-y0)2=|λ|A2+B2=|-(Ax0+By0+C)A2+B2|A2+B2
  即:d=|PP′→|=(Ax0+By0+C)A2+B2.
  这样处理,既避开了分类讨论,又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工具性。
  2.柯西不等式法
  证明:设M(x,y)为直线l∶Ax+By+C=0上任意一点,点P(x0,y0)到直线l的距离为d,则:
  |PM|=(x-x0)2+(y-y0)2
  ∴ |PM|2=(Ax-Ax0)2A2+(By-By0)2B2
  故(A2+B2)|PM|2=(A2+B2)[(Ax-Ax0)2A2+(By-By0)2B2]≥(Ax-Ax0+By-By0)2=(-Ax0-By0-C)2
  ∴ d=|PM|min=|Ax0+By0+C|A2+B2。
  3.参数方程法
  方法一:利用直线的参数方程证明。
  证明:设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点P(x0,y0)到直线l的距离为d。
  当A•B=0时易验证公式成立,下证A•B≠0时的情形:
  (1)B>0时,过点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H,则直线PH的标准参数方程为:
  x=x0+t•AA2+B2
  y=y0+t•BA2+B2(t为参数)
  将直线PH的参数方程代入直线l的方程得:
  A•(x0+t•AA2+B2)+B•(y0+t•BA2+B2)+C=0,解之得点H对应的参数t=-Ax0+By0+CA2+B2,∴ d=|PH|=|Ax0+By0+C|A2+B2
  (2)当B<0时,直线PH的标准参数方程为:
  x=x0+t•AA2+B2
  y=y0+t•BA2+B2
  ,(由(1)类似可得)
  ∴ d=|PH|=|Ax0+By0+C|A2+B2
  方法二:利用圆的参数方程证明。
  证明:设以点P(x0,y0)为圆心的圆的半径为r,且圆经过直线l∶Ax+By+C=0上点M(x,y),令x=x0+rcosθ,y=y0+rsinθ(θ为参数),则A(x0+rcosθ)+B(y0+rsinθ)+C=0.
  故|Ax0+By0+C|=r|Acosθ+Bsinθ|≤rA2+B2,
  ∴r≥|Ax0+By0+C|A2+B2.
  故d=rmin=|Ax0+By0+C|A2+B2。
  以上几种推导方法是笔者在二十多年的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心得,仅供各位同行在教学中参考。不对之处,还请各位同行指正。
其他文献
简单介绍了飞机重量与重心监测的重要性,我国飞机重量与重心监测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The importance of aircraft weight and center of gravity monitoring is
体边对应在拓扑能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开边界系统中拓扑非平庸的边界态可以由定义在布洛赫哈密顿量中的拓扑不变量来忠实刻画。例如,整数量子
进入新世纪,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并快速在全国推进。作为发展迅猛的生物科学,更要求并必然推动中学生物课程以具有时代性的崭新形象出现。有人认为,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所以新世纪的一线生物教师应该学会学习,学会适应,承担起划时代的课程改革的重任,跟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本人从所教的初中生物课程内多样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某种启发,加深了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提高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    一、适应基
高通创锐讯近宣布,推出全球第一款HomePlug Green PHY芯片解决方案QCA7000。该CA7000是为家庭和建筑物中的嵌入式智能能源和自动化应用而设计的。
大容量UIM卡的高数据吞吐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为运营商和用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业务应用。本文基于大容量UIM卡的技术实现方案和业务模式分析,给出大容量UIM卡的应用分类、现状和展望,以期为运营商部署大容量UIM卡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水平状况,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下面就结合多年数学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重视学习目的的教育,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每次接一个新班,首先都要对学生进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据LTE协议对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的有关描述,分析了两种通用的上行功率控制策略:第一种策略充分利用用户的功率余量,通过提高发射功率提高用户的信号质量,尽可能选择高阶的MCS,最大化小区吞吐量;第二种策略则尽量将基站接收到用户的功率密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来抑制小区干扰,提高小区信号环境的稳健性和整个网络的性能。基于以上两种策略的特性,本文提出了自适应的功率控制切换技术,即根据用户在小区中的位置来判断使用
人的潜意识中最需要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与肯定。而这正是人与人之间顺利沟通的一个法宝。而记住对方的名字,更是顺利沟通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对老师和学生之间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下面这件关于名字的故事,使我更加确信了这一点。  记得在三年级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孩子们正襟危坐,认真而虔诚,与大多数师生第一次课堂见面的情景一样,孩子们澄澈明净的眸子里,分明闪动着陌生和距离。为了让学生尽快与我熟悉,在课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