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看雨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fy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雨淋湿了昨夜
  老宅檐头
  一只鸟儿的翅膀
  如浸润了墨色的笔头
  把故里渲染成山水册页
  庭前的栀子花
  随细雨飘香了旧街
  远处小桥上
  不见隔壁牧归的老爹
  一袭蓑衣挂在檐下歪斜
  一池荷塘秀色
  叶掌上滚动的灵动和热切
  向往着风雨里的自由奔放
  而后滴落成千万双妩媚的眼
  故乡,一个多情的季节
  雨丝如弦阵列
  花瓣轻抚奏响的音节
  和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都是同一種方言
  同一样生命有声的世界
  故乡看雨
  叙述着不一样的心境
  可以长久地守望炊烟不灭
  而最美妙的是推开窗棂
  听雨,听风,听乡乐
  我知道每一次的归乡
  都要历经一场痛殇一场情劫
  转眼,雨已经泛滥成相思的海
  我久久地徘徊再徘徊
  一直都不愿跟故乡道别
  故乡的河
  故乡的河
  曾经过尽千帆
  诸多古老文明的往事
  不是腐朽成岸边一土冢
  就是化作烟云随风东去
  我的父辈乡亲
  有多少无尽的悲欢
  沉淀在你的记忆
  守望生命的呐喊挣扎
  时常闯入我的梦里
  我愧疚于你
  没有陪伴朝朝暮暮
  但是无论走多远
  时过境迁的每一段岁月
  你一直都伴随我在远方
  多少次在雨中为你伫立
  再见你想你是最美丽的时刻
  上天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可我每每来去匆匆
  只是个薄情的过客
  若干年后我将终老
  愿魂归故土在你身边埋葬
  活着,为你倾情欢颂
  死了,听你日夜为我
  把挽歌吟唱
  远望南山
  老宅门前的南山
  比我少时高远了许多
  我曾经给每一座山头
  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
  我可以清晰地想起
  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我
  那时我多么希望
  有一个立在门前的画架
  远处画青山苍云
  近处是寂静的瓦舍烟影
  可以用笔尖触动阳光山色
  故乡的云却不曾等我
  我知道自己也是一道风景
  斜依着老旧的门扇
  跫音不响久久不语
  就十分的美好十分诗意
  仰头看漫云舒卷日落向晚
  面朝南山,情难释怀
  母亲也会远望南山
  细数岁月和我的归期
  她不知道山那边的世界
  也不知道山那边是否有我
  再次回望母亲的眉角
  我已是泪眼婆娑
  栏目责编:王 琪
其他文献
陕南汉阴地处秦楚蜀接壤之地,它北枕秦岭,南倚巴山,凤凰山横亘东西,浩浩汉江、悠悠月河分流其间,山川秀美,地灵人杰,亦是享譽省内外的黄金大县、“中国家训”文化之乡、书法之乡和美食之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代文化名人如子贡、孟浩然、张籍等文化大家都游历过汉阴,南北朝骠骑大将军李迁哲、唐代宗师怀让诞生于此地,相关的历史文献中也多处提及,其境内有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可登古城墙寻旧迹,望文峰塔
期刊
1  鸡鸣五更,父亲骨碌碌地起床了。院子里便传外来,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是磨刀的声音。  娘说几把镰刀都磨成片了,这是要干什么?说父亲犟得狠,自己睡不着闹得全家都别想睡。磨刀声均匀有序地从院子里传来,沙沙沙,沙沙沙的,令人心惊胆战、失魂落魄。那恐怖的声音,从谷雨时节开始响起,到麦收止。镰刀锃亮、锋利,镰刀割倒了麦子,父亲又将割完麦子的镰刀插在墙缝上,待来年继续拿出来磨。娘说是父亲猴急,看到麦子一
期刊
一天  露水装进了表盘  时间,驾驶着汽车率先开工  在升降电梯里  分走了地铁的部分人群  开花的自然之物,首先是白云  树的赖床症持续到中午  才长出灰尘,逛街的猫狗尊卑有序  坐在公园的相亲角休息  清洗暮年的老人,练习广场舞  他没有伸出的手  摸到了槐树花苞,女孩生涩的脸颊  直到孙子撕扯他的回忆  乞丐回到街道,抛售过剩的徒劳  碗里的阴影越来越重  一只小小的蚂蚁,整天都在做一件事 
期刊
陕南汉阴北枕苍莽秦岭,南依逶迤巴山,中横秀丽凤凰山,碧波荡漾的汉江和蜿蜒流淌的月河分流其间。在这片秀美山川里,世代居住着一个家风纯朴、人文厚重,生生不息、守望相助的沈氏大家族。自明朝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以来,历经559年,沈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据《沈氏家谱》记载,公元前1042年,在今临泉县置沈国,封文王第十子沈氏始祖聃季载“食邑于沈”。公元前170年前后,沈氏后裔被封南迁,先后移居到
期刊
“求新求变”符合艺术的秉性。  创新,也是相对于一个旧的抑或既定的范式而言的。这范式,可以是文学传统给出的,也可以是当下的文学现实给出的。  创新性的写作必然伴随着创造性。如若不然,便是个人才能的缺陷。  某种程度上,“出格”也是必要的。因为写作所呈示的不仅是人和生活庸常的一面,还有种种极端处境,边缘的、零余的状态。与此相伴,便有了艺术形式上的调整和改变。  带有探险性质的写作,无疑是有代价的。但
期刊
一  三十岁生日那天,春山收到了娜娜精心准备的礼物。与其说是礼物,不如说是最后的通牒。那是一条冷冰冰的信息,上面写道——我走了,不要再找我。春山放下手中的稿子,立即給她回了微信,却发现自己已经被拉黑了,随后又拨打她的手机号码。不出所料,这一次,她又把他全方位拉黑了。  “这一次,又是什么幺蛾子?”春山嘀咕道。随后,又看了看表,还有两个小时才能下班。也许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三次了,春山有点麻木,
期刊
俯瞰陕南大地,在秦岭巴山群峰环绕之中,有一处浩渺的汉江,清秀的月河缓缓流过,在月河蜿蜒流过的地方环绕着大片大片的平川,仿佛是鑲嵌在群山之中的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南边的竣山犹如凤凰展翅,正欲向苍穹飞去;北边的低岭宛如一条巨龙,屈曲盘旋,安静的守护着这块福地。在这里生活着一群勤劳善良奋进而幸福的人,这就是我的家乡——汉阴!  她从远古走来。远到鸿蒙初判,人猿相揖别,留下新旧石器的遗迹;远到三皇五帝,
期刊
张 军  80后,生于陕西蓝田,现居铜川。中国科普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届高研班学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理事,中国少儿科幻探秘小说领军人物,“小高鬼读书团”创始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動摇。”  课文中的白杨树,既高大又挺秀,他们阻隔风沙,固守家园,被比喻为驻守边疆的战士。生活
期刊
程江在渡江津下方汇入滔滔梅江。从渡江津逆流而上,沿着梅州城区往广州的205国道走到一个叫锭子桥的地方,穿过夹在田垄间的小路,便是被稻田和水圳包围着的幽静校园。  这是我40年前的母校——梅州师范学校,一段芳华岁月永远定格的地方。  有一个话题在长达40年间会不经意重提:为什么要报考中等师范?话题应从1980年的春夏之间说起。那时已恢复高考3年,各地均高度重视教育。同时,却发现乡村小学师资极为匮乏。
期刊
我十几岁时,就是个书迷,那时看连环画,上边的字都认不全,通过上边文字,再结合画面,也能知道大部分意思。读完小学四年级,教我语文的张庆奎老师送我一本新字典,不认识的字,我便查字典,居然能看长篇小说了。  我们村有个“青年突击队”,在初级社里主要担负重要的劳动任务,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时,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青年队长是我的堂姐丁月华,“青年突击队”在当地出了名,县、市奖励赠送了一部分图书,这就给我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