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墓志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fucyou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记录墓主一生业绩的墓志,作为个人传记,其史料价值颇受重视。墓志文本在刻石入土之前常常出于某种原因被改动,入土之后便已固化。不过,也有超出常识的特例,为好友滕宗谅写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还为其撰写过墓志铭。对照收录在范仲淹文集中的文本,令人惊讶地发现,县志中收录的署名范仲淹的墓志,有了极大的改变,出现了撰写之后几十年“未来世界”的事实。这例石刻史料被改写的个案警示我们,貌似可靠的“地下史料”,也不可尽信,需要审慎辨析。
  关键词 范仲淹,滕宗谅,墓志,改写,石刻史料
  中图分类号 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9)12-0010-04
  刻石的墓志,犹如板上钉钉,一般认为不会改易。因此,这类史料的可信度也易受研究者的重视。但墓志由撰写到刻石,出于各种原因,仍有被改动的现象。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神道碑,被其子出于认知不同,删去范吕解仇之事了。①范仲淹身后,神道碑被改动,他生前为别人撰写的墓志铭也曾遭到改动。这里便以范仲淹所撰墓志为例,来观察墓志这类石刻史料被改写的具体状况。
  入土之前的墓志改动,是比较常见的。往往出现在撰者将墓志传递给墓主家人之后。除了前面提及范子删削欧阳修所撰神道碑这种出于认知不同的改动外,还有对撰者空出的不详信息的填写,这是墓志之类的石刻史料事实增加的一种普遍情形,研究者对此有着一定的了解。从范仲淹撰写的墓志中也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形。②比如,《赠兵部尚书田公墓志铭》中有“几年某月某日,与夫人合葬于泗州临淮县某乡之某原,礼也”之句。其中的“几年某月某日”,各本均如此。③然墓主田锡的《咸平集》所收本文,则明确记作“宝元二年四月二十四日”。④据墓志本文载,此墓志乃范仲淹应田锡长子田庆远的请求而撰写。过去请人撰写墓志,都由墓主家人提供行状等墓主的基本资料,撰成之墓志亦在下葬时使用。因此,这篇墓志中的“几年某月某日”,是撰写者范仲淹在并不清楚具体何时下葬状态下的写法,或者原本“年月日”之前就是空格,等待墓主家人确定下葬日期后填写。但墓志撰成后,清本给了墓主家人,底稿则被范仲淹的家人编入文集,两者并未通气。因此墓主家人的墓主版,有了具体下葬日期,撰写者的底稿则永远是空缺,成为“几年某月某日”的样子。
  本来应当记入的内容,由于撰者的不详而不得不付诸阙如。从这个意义上说,墓志之类的文章最终完成,有待于墓主家属的事实补充。如果研究者依据的石刻史料是未经补充的清本,在一些事实上必然有所缺失。
  他人的后来补充事实,与出于认知不同的删改不同,是通行的惯例,并非违反撰者的意志。而补充的事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史料。《咸平集》附录填入的这一宝贵事实史料,也算是弥平撰写者范仲淹的一个小小遗憾。
  其实,在墓志补入时间信息之类的作业,在范仲淹去世后,其后人以及其他人也做过。《资政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师谥忠献范公墓志铭》记载:“以某年某月日葬于洛阳之某原某里。”《四部丛刊》本与《四库全书》本均如此,然而宋本并《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十所录志文则把“某年”记作“来年”,①时间信息较为明确。不过,从具体日月依然不详来看,“来年”亦非范仲淹原文面目,而是出自掌握了一定信息的后人所改。
  相对于入土前的墓志改动,入土后的墓志改动比较鲜见。然而,这种情形也出现在范仲淹所撰写的墓志中。考察墓志在入土之后被改动的情况,或可使人们对史料价值甚高的石刻史料产生几分警觉,对于辨析史实当有裨助。
  关于墓志入土后的改动,这里想以载于《范文正公集》卷十五的《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为例来展开。
  在这篇墓志铭介绍父祖子孙的部分,范仲淹这样写道:
  曾祖裔,赠将作少监。祖屿,不仕。父感,雅州军事推官,累赠尚书屯田郎中。母刁氏,渤海县太君,追封仙游县太君。君娶李氏,封同安县君。子四人:希仲,以方略进前渭州军事推官;希鲁,登进士第;希德,举进士;希雅,尚幼。并守将作监主簿。女二人:长适池州军事推官王栩,次适进士刘君轲。
  但在清光绪年间所修《青阳县志》卷十二所收录的这篇墓志则记作:
  曾祖某。祖某。父某,赠刑部侍郎。母刁氏,赠渤海郡太君。娶李氏,封同安郡君,累赠荣国夫人。子四人:希仲,以方略进渭州推官;希鲁,进士及第,太常博士,通判衢州;希仁,朝请大夫、知永州军,并亡;希靖,朝散大夫,通判定州。女二人:長适池州推官王栩,次适进士刘仲甫。孙伯英,连州杨山县主簿;伯雄,司理参军;伯彦、伯特,并举进士业;伯武,冀州冀都县令;伯文,江宁府司理参军;伯振,江州湖口县尉。②
  比较这两段文字异同,很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
  县志所引,文字较文集所收为多。叙述事实虽各有详略,但总的来说,无疑县志要详细得多,且与文集本的事实差异很大。我们具体来比较一下。
  对曾祖、祖父的名字,县志本略去了具体人名,以“某”字代称。对滕宗谅的父亲,县志本也略去了具体人名,原来的“雅州军事推官”被删去,“累赠尚书屯田郎中”改为“赠刑部侍郎”。对滕母刁氏,将“渤海县太君”改为“赠渤海郡太君”。对滕妻李氏,将“封同安县君”改为“封同安郡君”,并增添“累赠荣国夫人”这一新事实。
  对子嗣的记载,县志本则与文集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
  我们先看对“子四人”的记载异同。对长子希仲,县志本删去“以方略进前渭州军事推官”中的“前”与“军事”数字。对次子希鲁, 县志本将“登进士第”改为“进士及第”,并在后面追加如下内容:“太常博士,通判衢州。”对三子希德,县志本将名字改为“希仁”,并删去“举进士”三字,加入下述事实:“朝请大夫、知永州军。”在记述以上三子之后,县志本还统括记有“并亡”二字。对四子希雅,县志本将名字改为“希靖”,删去“尚幼”二子,同时也删去统括三子之语“并守将作监主簿”,加入以下事实:“朝散大夫,通判定州。”   对两个女儿,县志本将文集本“长适池州推官王栩”一句删去“军事”二字,将“次适进士刘君轲”的人名改为“刘仲甫”。
  以上是县志本对文集本内容的改动增删。而县志本的以下内容则为文集本全无:孙伯英,连州杨山县主簿;伯雄,司理参军;伯彦、伯特,并举进士业;伯武,冀州冀都县令;伯文,江宁府司理参军;伯振,江州湖口县尉。
  为了清晰表示,现将墓志的文集本与县志本的异同列于表1(见下页)。
  如此之大的内容变动是如何产生的?我想先考察以下文集本与县志本所述事实,再下结论。

  长子滕希仲,检《长编》,记曰:
  甲辰,以献方略人滕希仲为泾县尉,雷子元试校书郎,成锐太庙斋郎,李遵等十人为郊社斋郎,张恂等十人诸州司士参军,王嘉麟三班借职,韩杰下班殿侍差使,李颀等三十八人诸州文学。尝经南省下第而不愿就文学者,免将来文解。不合格者,赐钱十千罢归,仍自今毋得邀车驾献文字。①
  据《长编》,知无论文集本还是县志本所记“渭州”似有误。本当泾渭分明,此处却泾渭混淆。
  次子滕希鲁,在北宋蔡襄《端明集》卷三十七《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可见记载:
  长女婚大理寺丞滕希鲁。②
  此墓主为范仲淹所推荐的胡瑗。由此可知,滕宗谅次子滕希鲁所娶为胡瑗长女。并且以墓志所记墓主下葬时间为下限,可知至少在嘉祐二年(1057年)十月时,滕希鲁已官大理寺丞。
  三子希德,县志本记作“希仁”。而无论希德,还是希仁,文献中均未检出。
  四子希雅,县志本记作“希靖”。欧阳修所作《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公墓志铭》载:
  女一人,适太常寺太祝滕希雅。③
  该墓主为许元。滕宗谅四子滕希鲁所娶为许元之女。墓志未详许元下葬时间,然记有许元所卒为嘉祐二年四月。据此可知, 至少在嘉祐二年四月以后,滕希雅已官太常寺太祝。
  不过,文献中滕希靖的记载颇多。《长编》“元祐四年十二月壬子”条所载,京东路转运司上奏中云及“已奉旨差知常州晋陵县事赵竦及于本路选差齐州通判朝请郎滕希靖同诣徐州”。《宋史》卷九十六《河渠志》亦载此事。而苏轼门人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中载有《次韵东坡所和滕希靖雪浪石诗古律各一》《次韵东坡和滕希靖雪浪石诗》两诗。④
  县志本和文集本记载的滕宗谅两个女婿“王栩”和“刘君轲”于文献未检出。名“刘仲甫”者,则为南宋初年围棋国手,与滕宗谅无涉。
  关于仅见于县志本的滕宗谅孙辈,我也于文献试加检核一过,均未见记载。
  如何看待县志本删改和多出的内容呢?
  跟滕宗谅过从亲密的范仲淹,其所作墓志记述的事实,除了是他亲历亲见之外,关于家庭方面的资料,应当是由滕家提供的。范仲淹的滕宗谅墓志作年不详,当是在滕宗谅庆历七年(1047年)去世之后的一两年之内,亦即下葬之前。文集本墓志关于子嗣的信息自然都出自那一时期。在范仲淹撰写墓志之时,除长子之外的三个儿子均已官“守将作监主簿”,此当为以荫得官。因为当时只有次子希仲“登进士第”,三子希德“举进士”,不过是习进士业,至多是刚刚发解。四子希雅则明确记为“尚幼”。
  然而县志本的信息却超越了这一时期。比如次子希仲的“太常博士、通判衢州”,三子希德的“朝请大夫、知永州军”,四子希雅的“朝散大夫、通判定州”,以及对孙辈的记载等。这说明,县志本墓志这部分关涉子嗣的内容,大约经过了滕宗谅家族后人的改写增益。因为他们觉得,星移斗转,事实已经有了改变。
  那么,改变后的县志本内容增益于何时呢?从以上的考证中似乎也可以略加推测。县志本墓志在记述以上第三子希德之后,统括记有“并亡”二字。这表明在滕宗谅家族后人对墓志的改写增益之时,在世的滕宗谅之子仅存第四子希雅。
  从滕宗谅家族后人对墓志的改写增益看,他们的原则是厚今薄古。滕宗谅的四个儿子当中,当时唯一在世的只有幼子希雅(希靖),他们对祖父滕宗谅以上的辈分显然不甚关心,居然略去了名字。而对父辈和自己这一辈则予以更多的关注,大书特书。
  此时为何时?
  次子希鲁在范仲淹作墓志之时刚刚“登进士第”,而据前引蔡襄《太常博士致仕胡君墓志》,至少在嘉祐二年十月时,滕希鲁已官大理寺丞。而据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许公墓志铭》,范仲淹所记“尚幼”的第四子希雅也在是年前后官太常寺太祝。
  嘉祐二年应当还不是县志本墓志改写增益的最后时间。因为前引《长编》于元祐四年(1089年)十二月尚载有更名为希靖的第四子事迹。那么,元祐四年是县志本墓志改写增益的大体时间吗?也不是。因为县志本记第四子希靖所署官职为“朝散大夫,通判定州”。尽管《长编》于元祐四年记滕希靖的差遣为齐州通判,看上去与县志本所记定州通判同为通判,相差无几,但在官阶上,希靖为齐州通判时官朝请郎,而为定州通判时官朝散大夫。从朝请郎到朝散大夫,中间还隔着一级朝奉大夫,即使顺利,至少还要在仕途上跋涉三五年才能升至。据此推测,县志本的改写增益的时间大体应当在北宋绍圣年间(1094—1098年)。
  除了厚今薄古,对在世的子孙状况大书特书之外,对增订本墓志较之范仲淹所撰原文还有其他改动。比如,对范仲淹对滕宗谅“君”的称呼一律改易为“公”,对“享年五十七”订正为“享年五十八”等。并且将铭的部分全数删除。此外,还将“重兴岳阳楼,刻唐贤今人歌诗于其上,予又为之记”一句也删除了。显然,滕宗谅的孙辈并不清楚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影响,更没有预想到其祖主要是由于有《岳阳楼记》这一名什才得以留名千古的。删去了这段重要的事实叙述,又于其后加上了这样一段话:
  呜呼!公以孝事其亲,以学植其身,以义方成其子孙,以忠厚正直效命于朝廷,可谓贤也已。
  滕宗谅的孙辈以自己的理念删订了范仲淹原撰墓志铭,却依然让改变面貌的文章由范仲淹来顶名。他们只想彰显于当世,并不顾及对墓主的祖先和撰者是否失敬,更没有著作权的意识。
  从上述例举的范仲淹所撰墓志可见,入土前后的墓志之类的石刻史料,都有出于各种原因被增益或改动的状况。这类增益或改动,多数并无恶意,也无任何政治意图,多是出于技术层面对具体事实的补充,但改写或增益却让原始文本发生了变化。拿滕宗諒家族后人对范仲淹所撰《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的改写增益来看,加进了原本不可能出现的“未来世界”的事实。
  《天章阁待制滕君墓志铭》的改写增益或许只是发生机率不多的个案,但也充分表明,即使刊刻入石,也非如板上钉钉,依然有可能被更改。这提醒我们,墓志碑刻虽属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地下的史料”,但也不可尽信,要用审视的目光,运用职官、年代、地理、目录“四把钥匙”加以准确解读。
  【作者简介】王瑞来,河南省讲座教授、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及文献学。
  【责任编辑:王湉湉】
其他文献
摘 要:二战前后,美国的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在塑造中国形象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被他们塑造成为一个需要美国指导和帮助的蛮荒之地,蒋介石政府则被描绘为西方文明影响中国的最好媒介。在这种舆论影响下,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成功地挫败了杜鲁门政府中希望尽早摆脱蒋介石政府并与新中国建立联系的自由主义主张,极大地限制了美国在对华政策上的选择余地,从而导致美国未能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新中国成立在东亚大陆造成的局势
[关键词]美国历史与社会科,能力考查,试题特色,考试内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61-06    美国的大学入学实行综合性测评,其大学入学考试包括:SAT(Scholastie Assessment Test)和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它们在综合性测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见下图)。其中,SAT
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体系结构能够满足对灵活性和敏捷性的需求,但是实现起来很难,需要协调一系列复杂的功能,包括容器、安全性、配置、扩展和迁移到混合云等。  数据中心网络是企业IT创建私有云和混合云架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软件必须为数据中心网络提供更强的自动化、敏捷性、安全性和分析功能。它应该支持企业自有应用程序与公有云服务的无缝集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沿软件将能够迁移到基于意图的数据中心网络,实现完
宋教仁遇刺是民初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以往的著述中,袁世凯阴谋策划刺朱的说法几成定论。但此说存在不少疑点,从宏观政治形势上看,袁世凯未必愿意刺杀宋教仁;根据具体证据,刺宋是会党头目应夔丞主动提出并策划的,受到洪述祖的推动,袁世凯、赵秉钧是否知情只能存疑。参与推翻清朝的各派势力在民初成为分享政权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彼此虽有矛盾,但并不会轻率冒险决裂,唯独会党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被排斥于权力格局之外
在缺乏官府主导的融资渠道和社会保障的传统社会,借贷、融资、合会、典当等形式多样的民间金融活动的兴盛,与社会资金存量以及经济活动对资本的需求量密切相关,明清徽州民间资产生息现象的普遍发生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  明代中期以后,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展,金钱已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必要资本。特别是赋役的纳银化,更加大了人们对白银的刚性需求。明中叶以后,随着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白银不断入超,也为国内的货币流通提供
摘 要 卡拉梅战役是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冲突,对阿以冲突和巴勒斯坦事业产生了复杂的、多方面的深远的影响。卡拉梅战役导致“法塔赫”的崛起,阿拉法特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言人,开创了巴勒斯坦事业的新局面;它提振了巴勒斯坦人的士气,增强了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它宣传了巴勒斯坦人的事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它改变了阿拉伯国家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态度,使国际社会重
[摘要]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些典型舆论事件的真相是复杂的,不宜简单地被视为绥靖政策的民意基础。面对接踵而至的国际危机,活跃的英国和平运动出现严重分裂,并成为其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虽然英国和平运动的主流拒绝“绥靖化”,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和张伯伦内阁决策的高度封闭使抗击法西斯侵略的舆论呼声无法体现于外交政策中。  [关键词]公众舆论,和平组织,和平运动,外交决策  [中图分类号]K15[文献标识
摘要 1931年9月,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专家考察团(国联教育考察团)应民国政府的邀请,对中国的教育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察。考察结束后,国联教育考察团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书,名为《中国教育之改进》。报告书中,对中国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训政时期,国联,教育考察  中图分类号 K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
19世纪80年代中叶到甲午战争爆发前的10年,正是中日两国争夺朝鲜控制权的lO年。发生在这一时期的中日争夺朝鲜电信权个案,则是中日在朝鲜展开的一场代理战争,也是19世纪80年代中日朝三国关系的一个缩影。从这个历史个案可以看到,为了赢得控制朝鲜的主动权,维护和扩大各自的在朝势力,中日双方在具体权益问题上采用的都是回避對方、直接与朝鲜进行交涉的外交策略。同时作为权宜之计,又都不失时机地充分利用对方的立
[关键词]教学立意,历史教学,鸦片战争,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6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1-0053-05  常州金坛区“丁苏霞高中历史名师工作室”决定由我开设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也都非常熟悉,是一堂标准的“老课”。怎样把它上出新意,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立意的确立  很显然,按照传统的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