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民俗文化教育关系分析

来源 :考试与评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 民俗文化 关系分析
  民俗是一种拥有共同心理素质的人文共同体,是一个民族的标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民俗史,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为华夏儿女增添了无限乐趣,由此而产生的情感是历代文学作品的创作契机,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描写民俗的佳作。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渗透,高度重视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民俗文化现象,向学生传播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知识。
  一、思想上重视民俗精神的德育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民俗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教育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馆,帮助学生樹立崇高的人生信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中华民族有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不变主题。我国众多的古代典籍都充溢着先贤们的爱国思想,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化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让学生接受爱国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国古代着名文人大多是崇高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章着作都可以作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屈原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他创作的《楚辞》包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如“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的爱国主义操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对国家民族振兴的执着追求;“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信念。屈原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至今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第二,坚忍顽强的意志力教育。现在的青少年生活在和平年代,人生道路相对平稳经历的事情太少,这使他们承受外来压力的能力较差,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磨难。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应有目的地加强学生的意志力教育。如教学《史记》时,让学生收集有关司马迁的生平资料通过阅读《报任少卿书》进一步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他在遭受宫刑之后,没有一蹶不抿而是选择奋起,以超人的毅力完成《史记》。他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顽强意志的精神财富。
  二、在课堂上发挥民俗知识的智育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民俗教育洧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在阅读课上教师应注意把民俗教学作为分析课文的切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以学习《孔雀东南飞》为饥这篇课文内容比较丰富,情节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学习兴趣不浓厚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民俗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刘兰芝和小姑告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指七夕,也可称乞巧节、女儿节。教师可以顺便讲解七夕节的风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七夕节大概起源于西汉,每逢七月初七,人们会举行节日活动。按汉朝习俗,这一天要晾晒衣服和书。乞巧节的习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而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到课文中。另外,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刘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求婚?教师就可以介绍汉朝的婚俗:汉朝时对妇女的贞节不是特别看重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对女子是否曾经结过婚不是特别在意。如我们熟悉的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才女蔡文君也曾改嫁多次。汉末有些不仁的叔伯、兄长为了钱财或者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这些寡妇为了抗争甚至被逼死。刘兰芝以死抗争兄长的逼嫁,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可见教师拥有丰富的民俗知识对语文教育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地方民俗资源的教育作用
  课本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把对学生民俗文化的培养延伸至课外,因为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民俗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这种形式比简单讲授教材知识更有趣味性和生命力。因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民间、深入生活,收集和整体由广大劳动人民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各种物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各种神话传说、有趣的俗语、俚语等。如河南地区各种有特色烙印的民俗文化:刚健勇猛的少林功夫、以柔克刚的太极拳、司马懿得胜鼓、三门峡地区的百佛顶灯、淮扬的太吴陵庙会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并采用讲座、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报告汇演、征文等形式对所调查的民俗文化做总结,让学生真正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师还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文化内涵,如清明节有扫墓的习俗,目的是表达生者对祖先或者死者的深切怀念找回民族之根;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还可以搞一些采风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特色节庆活动,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效果显着。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所以,民俗文化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人文教育资源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关注和利用。
其他文献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说:“魅力提高教学能力中一切都将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育的力量,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离开教师的人格魅力,形成学生的人格将成一句空话。  《校长领导力探索》中这样为“人格魅力”定义:“人格魅力是指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隋、相貌、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格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教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学阅读  一、理解阅读的意义  阅读,有的把它定义为“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
在課程改革中,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无论何种改革,一切理论和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成。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是课改的重心所在。而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能起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
[摘要]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能够得到能力培养。本文着重介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学 时效性 小学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不难看出,阅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得到能力的培养。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新课的引入,应该在以前教材引入新课特点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可以通过一些灵活多样的形式体现。如果教师一上课就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当学生情绪热烈,兴趣深厚时再转人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新课标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导入新课的方法。  一、由故入新导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从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提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構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校课堂重要的几个途径,包括了要注意的个体差异,为了丰富课堂模式,就要开展分类多层的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 丰富课堂模式 激发学习兴趣  很多教师在讲诉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没有考虑这门课程特有的发展性和前沿性,只把这门课看成普通的课程,导致学生听课积极性都不高
新课程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与学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传统的教学是“授——受”式,即教为传授,学为接受。而现在教学提倡的是“导——学”式,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启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数学“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法就是要激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
学生、教师、校长、同心协力向上,人校合一,创新求真,共创各谐攀尚美,这是和谐校园的最佳境界,也是农村每个学校力求达到的目标。  学生和学生的谐,学校里有不同乡镇的学生,友好相处,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生活中体验,在竞争中提高,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超越自我。  教师与学生和谐,为每一位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理念已深入教师心中。培养会学习、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