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对文字的书写、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对知识的记忆性或知识性掌握强于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迁移和综合运用等。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课,对于学习其他课程起着制约作用。深化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教学有效性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要遵循其基础工具性质,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性质比较复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点,确立了这一基点,就可以从多元教学目标中抓住其主要矛盾。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工具,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反过来说,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才能发挥文字的表达作用;工具性与文学性相统一,才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工具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才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并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
这个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被强调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反映在教学中,主要是脱离语言文字的内容过多。例如:教读课文时,脱离语言文字去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做课文练习时,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谈体会、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写作特点;指导作文时,不提语言文字要求的命题、不改语言文字的批阅、不管语言文字好坏的评分、不管语言文字毛病的讲评,诸如此类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学十几年语言,自己不能接触和钻研语言文字,掌握不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自然就会缺乏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加强语文教学,探索建立科学的语言训练体系,彻底纠正脱离语言文字架空进行教学的种种弊病,把语文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目前语文教学效果令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教师咱独角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昏昏欲唾,不感兴趣。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会学,即不但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方面,因为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责任。因此,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
学生的“学”,是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认识到理解运用的转化过程;“教”则是转化的外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应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地控制,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在学习中呈消极状态;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要努力使教与学双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辩证的统一。
当前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体不致成为“盲动”,主要途径是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填鸭式的教法为诱导启发式的教法。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不断调动学生的内因,把教师的主动性运用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真正达到“诱导”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要遵循其基础工具性质,切实加强语言教学
笔者认为,语文学科性质比较复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而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点,确立了这一基点,就可以从多元教学目标中抓住其主要矛盾。以阅读教学为例,学生掌握了语言文字工具,才能理解课文的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反过来说,工具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才能发挥文字的表达作用;工具性与文学性相统一,才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工具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才能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并使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
这个问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被强调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落实。反映在教学中,主要是脱离语言文字的内容过多。例如:教读课文时,脱离语言文字去分析思想意义、具体内容、表现方法;做课文练习时,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去谈体会、讨论课文内容、概括写作特点;指导作文时,不提语言文字要求的命题、不改语言文字的批阅、不管语言文字好坏的评分、不管语言文字毛病的讲评,诸如此类都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语言文字的教学。学生学十几年语言,自己不能接触和钻研语言文字,掌握不了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自然就会缺乏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加强语文教学,探索建立科学的语言训练体系,彻底纠正脱离语言文字架空进行教学的种种弊病,把语文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发挥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功能体的双向交往活动来完成的。目前语文教学效果令人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教师咱独角戏,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昏昏欲唾,不感兴趣。
教学,就是教会学生会学。会学,即不但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教是主导方面,因为教师把握着教学的方向,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责任。因此,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无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
学生的“学”,是从不知到知,从知少到知多,从认识到理解运用的转化过程;“教”则是转化的外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应是学习语文的主体。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过于机械地控制,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在学习中呈消极状态;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要努力使教与学双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辩证的统一。
当前要使教师的主导不致成为“主宰”,学生的主体不致成为“盲动”,主要途径是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填鸭式的教法为诱导启发式的教法。通过教师的定向、启发、点拨、引导,不断调动学生的内因,把教师的主动性运用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上,真正达到“诱导”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