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与探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究”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因此,自主探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将取代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对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而言,无疑提出了较高要求和崭新的挑战。对于自主探究式学习,有的教师认为是很深奥的、只有科学家才能干的事;有的教师认为探究学习很简单,只是让学生自己摸、自己做而已,如果简单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却无从下手,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鉴于此,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呢?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谈一谈自己的浅见。
  一、以“扶”助学生“上路”
  在导入阶段,创设新颖、有趣、优美、多变的语言情景,配合教师主动明了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运用对比鲜明的教学媒体,能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和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扶”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如我在教《最苦与最乐》时,对学生进行激趣导入:同学们,痛苦与快乐是人生永恒的话题。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来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学生畅所欲言,谈完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就顺势说: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通过激趣引起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欲望,从而达到了以“扶”助学生“上路”的目的。
  二、以“引”导学生“走路”
  语文教学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活动,要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还能使他们思维开放,学会学习,并且越学越“活”。
  1.启发、引导学生会思会疑。
  思和疑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想,而是结合文本科学地思和疑。因此,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文本善于归纳和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问题。
  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环节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性,创设条件分小组让学生人人动脑,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参与小组研究活动,让每个小组互相竞争,引导学生大胆讨论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各具特色的问题。同时,老师恰当、巧妙的设置“问题”对于增加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至关重要,而最精彩的“问题”往往出自学生的“质疑”。
  三、以“放”促学生“拓路”
  自主探究式教学活动是在遵循教育心理学规律的前提下,创设开放的、生动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情境,放手于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释放学生内在的探究能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切勿包办代替。
  1.“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分组探究是一种开放性很强的教学方式,目的是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尽情展现自己的个性。这样的通过学生的亲自思考体验,“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到“敢放”。
  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的回答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归纳规律;让学生敢于对探究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甚至相反的观点;善于在小组中开展讨论,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习惯。并通过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使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并解释探究的结论。
  3.评估总结中做到“善放”。
  让学生对自主探究的行为和收集信息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估;对探究结果差异的评估以及对探究过程中的成与败的总结等。善于放手培养学生评估自主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吸取经验教训,尝试改进自主探究方案,发展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开放性。
  4.交流与合作中做到“奔放”。
  在整个自主探究活动中,交流与合作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认识到探究中必须合作,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善于思考别人的不同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培养乐于合作、分享信息和成果的团队精神,形成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创造的能力,“拓”宽探究学习的思路,使之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达到热情洋溢,感情奔放。
  实践表明,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乐于接受,并力求参与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无论对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还是对人的工作、学习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能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树立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暑假里,我精心阅读了《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一书,当阅读完整本书,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阅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力量。我已被韩老师深深折服,虽然她的课堂看似“风平浪静”,但在她的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却是“波澜壮阔”。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他说: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越是应当多读课外书。每本书,每篇文章,都为读
期刊
从事教学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體会:教无定式,学无定法。语文教学这一特点尤其突出,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即使是同一人,因时间、受教育对象及外界因素等的变化,也会有不同的教法。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有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呢?应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因时、因地、因景、因情等因素而决定教学方法,不可能有一个死公式、死套路,课堂教学应该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随机应变的。但是,在纷纭复杂的教学过程
期刊
单元整合式教学是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课文共同具有的细碎化知识,按照板块的形式进行整合,结合相关的主题阅读及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不仅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而且注重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量的提升,从根本上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针对各学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我从阅读积累和习作运用方面进行了整合研究,让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材料,能够形成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将来能够凭借这些能力和经验进行更持
期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们在朗读能力上一届不如一届。看看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呱呱叫,但是只要一点名让他朗读课文,任凭你是英俊潇洒的男生还是俏丽灵秀的女生都像是被霜打了的茄子,读起来是磕磕巴巴,风采全无。  究其原因,却原来许多老师认为语文考试只考字词、阅读、作文而从来不涉及朗读,所以为了不耽误工夫,考个好成绩,干脆省了这道“手续”。岂料想,这才叫误入歧途,害得学生们读起文章犹如行走在崇山峻岭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学生必须自己主动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实践探究,学会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之
期刊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學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拓展视野、传承文化、开拓思维、培养语感、陶冶情操。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欠缺有效的课前指导、教学形式单一、课后迁移不够重视,导致文言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激发兴趣,强化指导,培育习惯  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获得愉悦的享受。教师要引领学生开展文言文阅读,营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让
期刊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其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们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打破了古典小说以叙述情节为主的模式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法,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一、多姿多彩的叙述手法  鲁迅的小说表现
期刊
“部编”教材较之以前的教材有了巨大变化,期中对于阅读的要求有了新的要求,鲜明的“三位一体”(教读、自读、课外阅读)教学结构让学生“多阅读,广泛的阅读”给实际操作的我留下深刻印象。就像本次教材编者温儒敏先生说的那样“希望能‘治一治’语文教学不读书、读书少的通病”通过教材的编排真正让“教读”“自读”“课外阅读”形成体系,让语文课更加重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重视向课外阅读延伸,在系统操作中贯彻实施课标提
期刊
不知不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已经很多年了,我始终记得自己是因为热爱语文教学才选择了这个职业的。然而升学的压力,反反复复的考试、排名不仅压得学生,也压得老师喘不过气来。我也渐渐陷入了语文无用的困惑中,在应试技巧和押题能力上疲于奔命。  今年,我来到了一个以前从未接触的世界——民工子弟小学。那里真是意想不到的——美!我仿佛到了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了。那里的孩子也是意想不到的淳
期刊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创作于作者结束知青生活回城十年之后的1983年。这是他在病榻上写出的一篇牧歌似的散文化小说。用史铁生的话说,“创作清平湾是因为病着,因为真心想念”。小说以牛起笔,娓娓而谈,字里行间,一种宁静悠远安然流淌。以常人理度之,史铁生在这场知青运动中付出的代价最为沉重,他在插队时得了重病而后下肢瘫痪,他有理由对农村这段生活怀有不满、逃避、抱怨甚至不堪回首的痛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