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14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1.在教学目标上, 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3.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我的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等等。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其他文献
一、开动脑筋编儿歌,培养识谱兴趣  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  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  从下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基础性与其多功能性,决定了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课程的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遵循汉字教学规律,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识字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促进学生自主识字,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一、 巧妙设计情境,激发识字兴趣  兴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逐步增强。我国的医疗机构也进入快速增长期,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秩序和市场竞争的规范,以及医
【内容摘要】:  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其主观意志决定着课堂的一切。师生间缺乏心灵的沟通,致使原本充满欢乐、愉快和成功体验的学习生活变得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充满厌倦和恐惧。如今,我们的教学活动改变了这种状况,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以下方法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法、发现法、合作学习法、操作法、实践法、迁移法、练习法。  【关键词】:主动参
很多学生的作文语言写得不生动、不精彩,他们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平时积累的华丽辞藻太少而不够用。作文要靠一定的积淀,这和没有米煮不出饭一样都是最简单的真理。笔者認为“巧妇”之“巧”应该在于能够用次等的米煮出上等的饭,细心留意下一些写得比较好的语言尤其是一些流行语,其实都是由很普通的字词组成的,比如稍早前的“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和当下正走红的“元芳,你怎么看”,都再普通不过,却可以风靡一时。因此笔者可
内容摘要: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 并强调“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练习技能,同时还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任何一种语文基本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思维活动,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 注重思维的训练。要使思维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就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其形
内容提要:学生获得知识,不仅靠智力因素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谓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讲,“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总成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上看,“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意志、习惯等基本因素组成。”学生学习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效果是两者相互的产物。只有注重提高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才能促进智力因素,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