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要具有以下特色:
一、形象性
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各种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美的内容,首先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样子好看,美丽,我们就有兴趣,我们就想看,它给予我们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越看越想看。历史教育也是这样,有了这种感觉,就能把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起来。
一是要具有可视的效果。课本上的插图、图片、人物、建筑、科技成果、出土的文物等都具有可以直接看到的效果。如讲“唐三彩”,可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彩图,学生看到了黄、绿、青三色,就比较容易形成美感。如若能让学生再亲眼看一看“唐三彩”的出土文物或者模型,不仅看到色彩,而且看到立体形状,审美效果就会更佳。
二是语言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通过语言,能把历史事件讲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讲斯巴达克,如何树立斯巴达克的形象呢?可以这样描绘“这位奴隶英雄是色雷斯人,个子长的特别高大,金黄色的头发与金黄色的胡子几乎连成一片,声音洪亮。脸上总是带着坚毅的神采等”一位起义者的英雄形象就体现出来了。“斯巴达克从黑色战马上跳下来,他在沉思中抚摸着马头,像有千言万语要对这匹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战马说,然而,他又是默默地用自己的头靠近了战马的眼睛,依贴在战马的嘴边。突然,斯巴达克怒目炯炯,一跃上马,拔出利剑,果断的对战马说:‘如果我胜利了,我可以从克拉苏那里得到更多的战马。如果我失败了,我决不能让你成为俘虏!’”斯巴达克一剑向战马的尾部猛刺,战马在嘶叫中向前冲奔,斯巴达克挥剑招呼战友:“冲啊,杀死克拉苏!” 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就显示出来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学生身临其境,就好像我们面前真的出现了斯巴达克这个英雄,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如虎入羊群,所向无敌。
二、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认识转化为行动的连接点。审美教育正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它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因此,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
历史教师讲课要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去授课。最好能达到身临其境,把我们师生融入到其情境中去,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像讲我们自己的故事,置入其境,感受那些事情,来龙去脉。不要当旁观者,在讲别人的故事,显得无关紧要,漫不经心,没有热情,没有激情,就得不到预期效果。
讲述巴黎公社,用欢快激动的感情讲3月18日革命的胜利,用热烈兴奋的感情讲3月28日巴黎公社的胜利,用愤慨激怒的感情讲五月流血周中匪徒对公社的残杀,用自豪崇敬感情讲公社战士保卫公社的英勇斗争,用悲愤痛惜的感情讲公社的失败及其血的经验教训。教师在讲述巴黎公社的时候,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起起伏伏,学生也随着教师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巴黎公社社员为保卫公社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感受到了公社社员的那种主人翁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伟大尝试波澜壮烈,令工人阶级向往。
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动情,学生情动,触景即生情,用情去感受,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 着手去拨动学生的感情,激起学生的热情通过我们长期地有意识地指导,就能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无限向往,无限热爱。
三、愉悦性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寓教育与娱乐之中,寓教育与美的享受之中。美育主要是靠美的事物的感染,是出于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游一处名胜古迹,听一首动人的乐曲,看一幅迷人的图画,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看一场婀娜多姿的舞蹈,都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陶冶,接受了教育。因此,开辟第二课堂,经常性地带学生走出课堂,到田园中去,到历史古迹中去,到传统教育基地去,到红色旅游景点去。使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可爱的家乡。亲身体会我们祖国的美好。第二课堂的效果比纯粹的说教,直接告诉学生什么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一首《抗日战歌》再现了在人民战争路线指引下,武装斗争的烈火遍地燃烧,人民战争的大海怒潮汹涌,亿万军民举旗挥戈,痛杀敌寇的宏伟场面;一曲《过雪山草地》激起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思想境界的崇敬;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使学生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领路的旗帜、航行的风帆,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并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信念。我们提倡多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丰富多彩,气氛活跃,使课堂具有相当的感染力,生动,活泼,明快。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并使学生获得了思想上的教益。如果能够组织力量编制一套配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以形象为主、以感情为主、以欣赏为主的多媒体系列设备,那么,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定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显示出新的活力。
(邳州市议堂中学)
一、形象性
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各种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美的内容,首先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样子好看,美丽,我们就有兴趣,我们就想看,它给予我们以美的感觉,美的享受,越看越想看。历史教育也是这样,有了这种感觉,就能把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起来。
一是要具有可视的效果。课本上的插图、图片、人物、建筑、科技成果、出土的文物等都具有可以直接看到的效果。如讲“唐三彩”,可以引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彩图,学生看到了黄、绿、青三色,就比较容易形成美感。如若能让学生再亲眼看一看“唐三彩”的出土文物或者模型,不仅看到色彩,而且看到立体形状,审美效果就会更佳。
二是语言要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师通过语言,能把历史事件讲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如讲斯巴达克,如何树立斯巴达克的形象呢?可以这样描绘“这位奴隶英雄是色雷斯人,个子长的特别高大,金黄色的头发与金黄色的胡子几乎连成一片,声音洪亮。脸上总是带着坚毅的神采等”一位起义者的英雄形象就体现出来了。“斯巴达克从黑色战马上跳下来,他在沉思中抚摸着马头,像有千言万语要对这匹跟随他出生入死的战马说,然而,他又是默默地用自己的头靠近了战马的眼睛,依贴在战马的嘴边。突然,斯巴达克怒目炯炯,一跃上马,拔出利剑,果断的对战马说:‘如果我胜利了,我可以从克拉苏那里得到更多的战马。如果我失败了,我决不能让你成为俘虏!’”斯巴达克一剑向战马的尾部猛刺,战马在嘶叫中向前冲奔,斯巴达克挥剑招呼战友:“冲啊,杀死克拉苏!” 斯巴达克的英雄形象就显示出来了,有声有色的描绘使学生身临其境,就好像我们面前真的出现了斯巴达克这个英雄,在万马军中纵横驰骋,如虎入羊群,所向无敌。
二、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认识转化为行动的连接点。审美教育正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它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因此,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
历史教师讲课要带着感情,带着激情去授课。最好能达到身临其境,把我们师生融入到其情境中去,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像讲我们自己的故事,置入其境,感受那些事情,来龙去脉。不要当旁观者,在讲别人的故事,显得无关紧要,漫不经心,没有热情,没有激情,就得不到预期效果。
讲述巴黎公社,用欢快激动的感情讲3月18日革命的胜利,用热烈兴奋的感情讲3月28日巴黎公社的胜利,用愤慨激怒的感情讲五月流血周中匪徒对公社的残杀,用自豪崇敬感情讲公社战士保卫公社的英勇斗争,用悲愤痛惜的感情讲公社的失败及其血的经验教训。教师在讲述巴黎公社的时候,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起起伏伏,学生也随着教师的感情变化而变化,使学生感受到了巴黎公社社员为保卫公社而英勇奋斗的献身精神,感受到了公社社员的那种主人翁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伟大尝试波澜壮烈,令工人阶级向往。
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动情,学生情动,触景即生情,用情去感受,审美教育从“动之以情” 着手去拨动学生的感情,激起学生的热情通过我们长期地有意识地指导,就能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对美好的事物无限向往,无限热爱。
三、愉悦性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寓教育与娱乐之中,寓教育与美的享受之中。美育主要是靠美的事物的感染,是出于审美者内心的愿望和要求。游一处名胜古迹,听一首动人的乐曲,看一幅迷人的图画,读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看一场婀娜多姿的舞蹈,都能引起人的愉悦之情,从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人们正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欢乐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陶冶,接受了教育。因此,开辟第二课堂,经常性地带学生走出课堂,到田园中去,到历史古迹中去,到传统教育基地去,到红色旅游景点去。使学生感受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可爱的家乡。亲身体会我们祖国的美好。第二课堂的效果比纯粹的说教,直接告诉学生什么什么,效果要好得多。
一首《抗日战歌》再现了在人民战争路线指引下,武装斗争的烈火遍地燃烧,人民战争的大海怒潮汹涌,亿万军民举旗挥戈,痛杀敌寇的宏伟场面;一曲《过雪山草地》激起了学生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思想境界的崇敬;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使学生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领路的旗帜、航行的风帆,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并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信念。我们提倡多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使课堂丰富多彩,气氛活跃,使课堂具有相当的感染力,生动,活泼,明快。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愉悦,并使学生获得了思想上的教益。如果能够组织力量编制一套配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以形象为主、以感情为主、以欣赏为主的多媒体系列设备,那么,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定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显示出新的活力。
(邳州市议堂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