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与“反套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0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考历史全国卷Ⅰ试题一贯延续其厚重、稳健的特点,稳中求变,力求变化幅度“温柔”,渐渐形成全国卷Ⅰ的命题规律。为了摸清规律,一线教师积极研究高考真题,归纳总结出一系列的解题“套路”,帮助考生复习迎考。然而,笔者通过对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试题的分析,认为该卷出现多处“反套路”的表现。下面笔者就不揣浅陋,就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中“反套路”的表现作一初探,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套路”;“反套路”;命题规律
  一、 旧瓶子装新酒
  高考承担着选拔人才的重担,在试题的命制上,常常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来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以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基本思路,高考试题“无题不新,无境不疑”。因此有人主张,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应注重选取丰富多样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应与主干知识紧密依存,实现能力立意,体现三维目标融合。
  但是,随着近年来高考命题回归教材趋势的加强,开始出现了“旧瓶子装新酒”的命题方式,即采用旧材料,学生熟悉的材料,来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甚者,有些材料直接取材于教材,稍加重新整合,呈现在考生面前。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24题: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这段材料是教材中有关分封制地图的文字表述,其内容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一课第5页中的地图中可以找到,“封武王弟叔康”于卫、“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封王室召公奭”于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会多次强调这幅地图的重要性,虽然地图上并未标注各封地的都城,但学生对此题材料应该十分熟悉。
  二、 结论不一定从材料中出
  高考历史全国卷Ⅰ主要依托“新材料”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因此,从材料中得出答案,是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的主要命题思路之一。鉴于此,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重点训练方式。材料中没有体现的,即为错误选项,逐渐形成了固定的解题思维模式:正确选项的推出,均出自材料。历年高考真题的设问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这反映了”“据此推断”“据此可知”“从这一历程可以看出”等等。其中的“这”“此”就是指材料。因此,“论从材料出”成了我们复习迎考中的重要“套路”。
  但就2017年全国卷Ⅰ第24题而言,以上的解题思路则行不通。依据材料,分析选项,无论如何都很难得出A项“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结论。对于此段材料的解题思路分析一般如下:分封制的对象大部分为王族成员,周王将他们分封到各地。引发思考,是什么样的地方呢?河南、山东、北京。继续追问,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地区基本上分布在都城镐京(位于陕西)的半包围圈上,对周王室形成屏障。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如此分封,其目的是拱卫王室,加强统治。
  以上是依据材料分析得出的核心主旨。但选项A却完全抛开材料既定的政治范畴,另辟蹊径,从文化的角度来回应材料,言此却及它,给学生一种很突兀的感觉。考后,大多数学生反映很难作出判断,此题的错误率非常高。当然,大部分试题的正确选项都是来自对材料的深度分析判断,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我们要引起注意。
  三、 过度延伸未尝不可
  王生老师认为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的考查方式类似于“酶化”反应。即利用试题中的情境(史料、设问、提示、逻辑结构等要素的综合),对原材料(历史知识)进行催化,激促学生对已有的认知再次发生反应,进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新观察”(新认识)、“深理解”和“活迁移”。该观点主要强调试题正确选项来自于对材料的解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高考历史全国卷的主要命题思路。这种解题思路杜绝对材料的过度解读,亦称过度延伸。
  但通过对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第25题分析可知,过度延伸未尝不可。见例题: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此题的解答,充分利用了“过度延伸”或“二级延伸”的思路。考生依据材料“朝廷掌控的郡、国数量的增多”,只能推断出“地方势力的削弱,中央集权的加强”。但命题者却要考生通过“中央集权的加强”,继续推断出“解决边患时机更加成熟”這一结论。即由甲推出乙,再从乙推出丙。这种方式在过去的全国卷中从未出现,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禁止学生使用的。但今年的高考试题中却出现了这一非常规考查思路。事实上,偶尔不按套路出牌,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规律。
  四、 历年真题反复考查
  “新材料、新情境”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一线教师习惯性地认为,历年考过的真题,一定不会出现在新高考中。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历年真题反复考查”的情况也会偶尔出现。如2017年高考历史全国卷Ⅰ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的改革开放后的工资改革,与2011年全国卷Ⅰ(新课标)第34题进行对比:
  2017年全国卷Ⅰ第45题材料: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2011年全国卷Ⅰ(新课标)第34题: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通过对比,两道试题材料选取基本一致。2011年的34题答案就来自于2017年的材料内容“同经济效益挂钩”。类似的情况还有2014年全国卷Ⅱ第24题与2017年全国卷Ⅰ第24题。
  2014年全国卷Ⅱ第24题: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照“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代的( )
  A. 河南 B. 河北 C. 陕西 D. 山东
  被分封到各地的贵族,按照“周礼”中的规则和礼仪规范,进行社会和政治等各项活动,同时学说统一的周朝“雅言”,从而将周朝礼仪及语言文化传播到各地,推动各封国与周王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整合,促进各地对周朝文化的认同。
  由此可见,此题的题干内容,正是2017年全国卷Ⅰ第24题考查的知识点。所以,如果我们在复习迎考的过程中,重视历年的高考真题,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应对各种类型的高考试题。
  毋庸置疑,高考历史“套路”与“反套路”的命题规律,将会在今后进一步强化。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深入研究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准确把握命题规律,在常规复习备考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一是整合主干知识,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确保知识迁移的精准性和高效性。二是坚守“论从史出”原则。结合材料中的“史”和所学知识中的“史”,对设问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正确选项。三是立足核心素养。今后的高考历史全国卷,始终围绕着核心素养进行命制。所以我们要咬定“素养”不放松。只有帮助考生真正掌握核心素养,他们在解题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准确率才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卫仁.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2]王生.内容选取与考查方式的差异[J].历史教学,2015(21).
  作者简介:
  李少南,江西省上饶市,江西省余干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幽默、风趣,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以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以评价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利用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实效;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评价不仅能够有效推进课堂教学,也能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为学生的思维起到启发作用。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课
摘 要:针对传统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仿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含义和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课程体系作用,最后给出了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本文给电子技术教学改革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虚拟仿真;任务驱动式;电子技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一、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
摘要:复合格助词在日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汉语意思相近的“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的系统性比较的研究很少,且就母语干涉对日语复合格助词习得是否造成了影响尚未进行细致的考察。本文首先进行了词意的对比分析,并通过分析学习者语料库得出结论中国日语学习者在复合格助词习得时,因受母语干涉而产生误用。  关键词:复合格助词;中国日语学习者;二语习得;母语干涉;学习者语料库  一、 引言  日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在力,推动学生的进一步成长,中职数学学习开展分层走班制的教学。这种教学实践就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不断地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会探究数学知识,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提升。  关键词:分层走班;中职数学;教学实践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促进教育的个性
摘要:小学德育体系中生活与成长教育的实施要走近自然,开展德育;走进社区,开展德育;走入内心,开展德育;推行良好心态的工程建设;推行成长记录教育模式;发挥课程作用输送成长价值,实行德育生活化,增强德育的实效作用。本文从生活化教育理论和成长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小学德育体系中生活与成长教育的实施要实现生活化教育与成长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成长;理论;措施  德育是期待,德育是塑造心灵
摘 要: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国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载体,它孕育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规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人格追求……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景点思想,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思想品德;民族景点;品德教育  如何在品德课堂中巧妙融合国学经典,让国学经典为品德课堂服务呢?这
摘 要: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作者结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开花结果”一节的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从创设教学情境、善用实验观察、加强师生互动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浅谈如何以初中生物课堂为阵地有效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策略;初中生物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
摘要:要问此次西南大学培训之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当属各位专家教授的博学睿智、丰富经验及人格魅力了。每次听课都让人眼界大开,仿佛吞下海量智慧似的,对教学实践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这些要感谢局领导精心的安排和周到的考虑,再次言谢!作为一线教师,虚心学习的同时,我总会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与反省。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得;反思  一、 要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李大圣教授的讲座里反复提及的“核
摘 要:教学素养是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在新课改背景下,特别是“三维”目标的提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中学政治课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成为该课程能否有效发挥思政教育阵地优势,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的关键。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政治;教学素养  一、 教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在中学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
摘 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解题步骤的规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类比等学习方式,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数学课堂;实录;性质  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菱形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2.2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的性质与判定。菱形性质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