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此形势下,我们应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革传统而机械化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探索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对策研究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
長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待学生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表现不可轻易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困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减少机械化教学程序,加强科学化导学实践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或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就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三、广泛采取激励措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让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比赛,也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或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内容。类似的活动还有:在“元、角、分”的认知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结束语
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认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对策研究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良好师生关系
長期以来,教学一向强调“师道尊严”。在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
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任务是要摆正师生以往不平等的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在小学,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极不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摆着“架子”,语言应该友善亲切,态度应该和蔼可亲,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待学生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学生的表现不可轻易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学生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学困生。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互动互学,知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在课堂里,教师包办的事情要尽量少一些,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要尽量多一些,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
二、减少机械化教学程序,加强科学化导学实践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例如: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可以让学生量出家中电视机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面积;或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学校沙池的面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就能提高学习的热情。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
三、广泛采取激励措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让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以全班比赛,也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或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得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虚无缥缈。数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内容。类似的活动还有:在“元、角、分”的认知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结束语
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认为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