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sions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美育,如何以学校教育带动和推荐社会美育等话题持续成为时代的热点。《形式基础》课程积极响应美育的教学理念,结合形式语言在美术学专业的应用,从审美能力、教学内容及方法、课后延伸等方面以新时代美育标准为导向,做出深入的探索与改革。将立德树人和美术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美术学专业大学生审美和创作美的能力。
  【关键词】形式基础;教学方法;美育;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097-03
  【中图分类号】王芳.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美术学专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5(09):97-9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湘南学院校级教学教改研究项目“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和学校美育等方面的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对学校美育做出重要指示。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教体艺〔2019〕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些重要指示,是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根本指南,指明了前进方向,点明了举措,画出了重点任务。
  基于新时代美育的背景下,以美术学《形式基础》课程为例,紧抓艺术课程以美育美,让教师通过美育工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种子深扎于孩子们内心,能够成为孩子们成长发育过程中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基础》是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为美术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通过《形式基础》课程教学,在审美功能上,从艺术的形式阐述形式美对精神表现的作用,由表及里,打破常规的审美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情感表达;在专业能力上,培养学生自身对形态的解析、变异和重组的能力, 了解客观形态与主观意识的辨证与统一关系, 掌握抽象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 改变传统的观察和思维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抽象造型能力,学会抽象的思维方式和观察方法去寻找、表现抽象关系。目前,新进大学生,在艺术的审美素养和创作能力上普遍停留在被动模仿阶段,审美局限,创新能力非常薄弱。根据分析现状,调整和改革该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努力摆脱考前单纯写实再现的、被動式的绘画方式影响,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使新一代的年轻人创作出更加符合新时代审美需求的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标
  1. 通过教学改革的应用研究,激发和丰富学生以情感、想象为核心的审美经验,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自由发展的教育。
  2. 通过结合湘南学院美术学专业教学,将美术学专业方向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实践改进,促进美术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通过对今后美术学专业方向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为其他美术类或非美术类专业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参考。
  三、提升审美情趣,丰富审美经验
  在5G网络高速发展时代,互联网模式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覆盖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也受“5G时代”发展的影响,一方面,“5G时代”促使学生能更便捷的获取所需知识,更广的了解外来乃至自全世界的资源,能够拓宽知识面、开阔眼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身心还属于不完全成熟阶段,容易在“5G时代”的网络世界里迷失方向,丧失自我。大量的网络资源让很多大学生如同大海捞针,抓不紧方向盘,踩不紧刹车,迷失在一些低级审美趣味中。大学生审美的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还要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其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首先,通过《形式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教学,通过对形式美的培养加强整体的审美素养,审美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自身要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增加审美知识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为什么审美,为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其营造氛围,提高学生鉴赏美的兴趣和能力,有了兴趣和鉴赏能力,才能成为优秀艺术审美的创作者。
  其次,在培养方式上,艺术人才的培养一定要避免以知识考试为主,要在平常多加强对经典艺术作品的欣赏,剖析其中的形式美,吸取关键的知识点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平常生活中要注意多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观察中要善于用艺术家的审美思维去发现美、建设美,使审美能力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步提高起来。
  再次,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形式基础》的课程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进行思考,多种形式手法进行实训,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及主要内容,将其落实到审美教育的每个环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范围和质量。通过引导学生热爱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美育方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四、强化思维能力,拓展教学方法
  (一)课堂技法训练与思维创新创造能力同步培养
  形式基础作为美术学大一新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较高考以前的专业基础知识而言,其创作思维有很大不同,不再是简单的追求用技法完成一幅再现作品,而是从观察阶段、发现阶段、组织阶段、表现调整阶段依次锻炼形式语言理解能力,有效建立起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设置上,要强力坚持思维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技法训练,通过不同技法与想法紧密的结合,创作出具有较强形式美感的作品,并且实现量到质的转变,才能为后期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平台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工作效率,促进师生感情,相互学习借鉴,建立课堂学习资源共享平台,例如微信班级学习群。可以利用微信群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利用微信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后可持续的分享优质的网络链接,供大家阅读学习,学生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在群里提问讨论,平时作业可上传群内,以便随时供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也可以及时看到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给出合理的建议,实现及时交流,共同进步。
  (三)实现“案例—理论—实践”“经典—总结—创新”的互动
  形式基础课程作为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结合教学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形式基礎课程的基本内涵,结合学生实际所需,有针对性的提高课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艺术素养,加强综合能力,以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专业方向的特点,现当代绘画艺术与古典绘画艺术的审美观结合、经典绘画艺术与新潮绘画艺术结合、中西方绘画艺术审美结合的“三结合”模式,从中找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既能使学生享受跨时空的审美体验,强化史论美学,又能侧面帮助学生找到自己个人的审美倾向,培养个人创作风格。
  “从案例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一方面积极探寻偏绘画的形式基础知识,为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和方法寻求依据。另外将经典案例作为理论研究的依据和理论检验的对象,真正实现“案例—理论—实践”“经典—总结—创新”的互动,使该课程达到培育学生懂观察、善发现、会运用多方面的能力。
  (四)主题设置
  绝对自由或者绝对限制都有较明显的弊端,为此,可以设定一个主题范围,这样既能保证学生更多的考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挖掘思维创新的潜能,促进个人风格语言的形成,使学生能够主被动结合式的前进,更快更好的找到自己的方向并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主题范围的控制,能帮助同学筛选出好的创作主题,避免海底捞针的现象,把时间和精力过多的浪费在不必要的纠结中,将课堂时间利用到最大化。
  主题的设置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主题积极健康,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坚持深入社会生活、弘扬时代精神。二是主题范围要适度宽范,保证同学根据生活经验有合适的选择。三是关注热点,置身时代“现场”,推进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双保险。
  (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的要求,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中心,改进《形式基础》课堂教学教法,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及实现个性化发展,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持续保持兴趣的同时加强艺术技艺训练,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对艺术风格的偏好,单独引导,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掌握形式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与实施方法,并有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之后其他专业课程及工作的顺利开展。
  师生角色情景对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师通过学生走上讲台可了解学生在知识上的欠缺和兴趣所在,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同样,学生在扮演“小老师”的过程中,既能在准备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的研究教学内容,思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又可切实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听课的学生而言,由同学充当“小老师”,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刺激其创新思维,真正体现教学相长及师生共同提高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是一种成功的教学尝试,它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焕发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师生共赢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与学生之间的角色互换,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紧抓美术学专业《形式基础》课程在专业后期的具体运用,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位置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其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对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倡百花齐放,但不强调绝对的与众不同,根据学生的艺术风格喜好设置几个大的培养方向。例如,在形式基础课堂训练示范讲解中,有意识的区分创作风格,将分别倾向写实、具表、抽象等风格的学生都能照顾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擅长自行找队伍,并逐渐形成学习小组,团结协作或是创造良性竞争的情境。
  (六)遵循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的原则
  学生自评。自我评价,也是自我阐述作品创作意图,表达创作思想的过程,可以从中知道学生的创作过程与创作思路,避免教师误入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质量也能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由于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评价水平,对同一个对象的评价出现不同的评价结果,但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学生互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同时可以看到别人的不足,从而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
  教师点评。根据学生自评和互评情况,结合教师观点做出总结点评,点评权衡优缺点,给出合理的调整意见,鼓励学生后期改进,做好随时查阅学生修改后的作品的准备。
  五、提倡课后延伸,鼓励后期运用
  (一)成果展示,增强自信
  既是老师对学生作品成果的肯定,也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有了后期成果展现的平台,也会侧面督促学生重视课堂练习,将每一次作业都像对待结课考察作业一样,细心调整,对本门专业基础课来说,主要是以试验训练为主,能让学生不知不觉的重视课堂作业如同让同学重视课堂中的每分每秒,甚至还会在课后主动花时间调整和研究,从真正意义上加强了上课质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程后期,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指出学生作业的不足,引导其对作业进行细致的调整与深入,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结课汇报。结课汇报除了从个人创作成果展示上做总结,还要阐述创作过程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整理思路,认识自我。同时,对结课作业的重视,强化短期的课程收获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符合新时代美育对青年心理健康的培养。
  (二)延伸形式思维在各类画种创作中的运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形式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对针对性弱的弊端,尤其对美术学专业而言,该课程对没有很全面的专题设计到对绘画艺术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表达能力、设想能力的培养和挖掘,使学生在理解上容易脱节,不能很好的将生活经验、艺术思维和绘画技法融会贯通。因此,本课程除了在课程期间要不断强化学生整体的思维训练,还要在后期进行知识的追踪,将形式基础的作业或者思维方式运用在各类绘画创作中,尤其是在系列课程中的运用跟踪。
  六、结语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以及课程改革与建设是一个长期且不间断的事情,需要通过教学的不断深化进行调整,因此应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通过合理提升《形式基础》课程的挑战度、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扩展设计思维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延伸形式美在各类绘画创作中的运用,对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中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慧.基于应用型金课建设的《形式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产品设计专业为例[J].工业设计,2020(01):30-31.
  [2] 吴国荣.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评《艺术设计学科基础教程》[J].教育发展研究,2016(05):2.
  作者简介:王芳(1991-),女,助教,研究方向为美育与绘画创作。
其他文献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千年的历史,古诗词则是民族文化当中的瑰宝。幼儿通过古诗词诵读,通常能够使其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其不仅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而且还能汲取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从而使幼儿形成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幼儿园;古诗词;诵读;民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33-03 
【摘要】文化维度是文化研究的一个话题,并逐渐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研究中引起关注。《孙子兵法》中兵学术语具有丰富的军事内涵与文化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军事文化都具有深刻影响。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对Victor H.Mair《孙子兵法》英译本进行文本细读,探究其兵学术语所体现的文化维度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发现,译者对兵学术语的翻译受深层文化结构影响,并主要采取直译与部分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摘要】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信仰、崇拜和传承,从印度传入中国。建筑形式多选择崇山峻岭幽僻地开凿石窟,提倡遁世隐修,多为小禅室。千百年来,在我国精湛的石窟文化中,堪称卓越艺术珍品留存甚多。合掌岩石窟,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石窟选址、勘测、稳定性评估、优化参数、模型模拟等方面大胆探索、论证完善,在石質坚硬花岗岩山体开凿规模宏大单体石窟,窟内万尊佛像,精雕细琢,形态万千,集经典石窟精华,远超国内外佛窟历史格
【摘要】《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一门综合性的作曲理论课程,而钢琴伴奏则是推动课程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载体。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左权民歌及其钢琴伴奏,继而分析了《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教学现状,总结归纳了左权民歌钢琴伴奏在《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课程中的运用意义,包括丰富课程资源、推动钢琴民族化发展、传承左权民歌文化,最后以晋中学院音乐系《左权民歌钢琴伴奏实用教程》为例,总结归纳了左权民歌钢琴
【摘要】民族服饰手工艺是民族文化主要內容之一,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衍生性。本文以云南特色民族手工艺为依托开展活态传承服饰教学改革,先从手工艺及传承相关概念、背景入手,论述传承教学可行性。再次,以“活态”价值观为引导,从传承教学形式、目标及内容上进行改革阐述,对有效开展传承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手工艺;活态传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
【摘要】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而乡村民宿是乡村地域综合体缩影的体验空间。针对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提出了清水村民宿发展,应以该村产业经营活动和地理环境为主的整体规划和建筑“单体嵌入”“区域增补”的具体规划及民宿借景、更新、重建的设计方法。同时对东北生态化民宿设计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民宿设计;生态化;民宿开发;
【摘要】本文以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1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康巴什区旅游景区英文标识语翻译纠错活动为例,经过实地调研、拍摄取证后,笔者发现康巴什区的标识语的英译存在着许多不规范的现象,本文就康巴什区旅游景区的英文标识语的错译进行了归类分析,并提出了改正策略,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规范康巴什区英文标识语的翻译用语提升康巴什城市国际化形象。  【关键词】康巴什;标识语;英译;错误与修正  【中图分
靳雙双  靳双双(1994- ),女,汉族,山西省长治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宋 利  宋利(1995-),男,汉族,内蒙古通辽市,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
【摘要】“梅山巫傩”宗教祭祀仪式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研究湖湘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商业充斥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如今面临生存危机。因其富含舞蹈元素,也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舞蹈”形式。因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将“梅山巫傩”宗教祭祀舞蹈融入地方高校舞蹈教学,并提出了精神追求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观下的筛选、形式多样化的呈现等引入原则,总结出建立美育体系、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及渗透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摘要】教育基地是高校博物馆一项重要建设与发展的平台,既可以使之“师出有名”,有利于各类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又有力地扩大了高校博物馆及所在大学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依托基地建设,陕西师范大学博物馆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教育基地建设促进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博物馆的发展壮大又提升了教育基地服务质量水平。  【关键词】教育基地;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