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兵学术语英译策略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ce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维度是文化研究的一个话题,并逐渐在中国典籍文化翻译研究中引起关注。《孙子兵法》中兵学术语具有丰富的军事内涵与文化思想,对中国和世界军事文化都具有深刻影响。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对Victor H.Mair《孙子兵法》英译本进行文本细读,探究其兵学术语所体现的文化维度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结果发现,译者对兵学术语的翻译受深层文化结构影响,并主要采取直译与部分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孙子兵法》;兵学术语;翻译策略;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2-111-03
  【本文著录格式】李长庭.《孙子兵法》兵学术语英译策略探究——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2):111-113.
  引言
  《孙子兵法》是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中国经典军事著作。自6世纪传播到海外,因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与深刻丰富的军事内涵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
  西方对《孙子兵法》的接受与认识主要来源于其译本,就“子书”外译而言, 翻译语种最多的是《孙子兵法》。(裘禾敏,2015)但直到1905年,才出现E·F·Calthrop的译本Sonshi,也是首部英文译本。其英译本对外传播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的文化交际现象,近年来,国内关于英译本的研究主要在几个方面:通过翻译理论对译本、翻译策略等进行研究;(周建川,2019)基于语料库研究方法的译本对比、实证研究;(崔艳嫣,李晶玉,2015)当然也有从思想文化传播与接受现象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周建川,2018)不只是军事文化内涵,书中的哲学思想与古代智慧对今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与跨文化交际需求下,中国典籍外译研究与文化维度研究逐渐被结合起来。但《孙子兵法》的英译也存在许多难点, 译者首先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内阐释——典籍今译, 即译者如何有效实现源语文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整合转换问题。(裘禾敏,2015)《孙子兵法》中兵学术语具有丰富军事内涵与中国文化思想,具有不同文化维度的译者如何进行语码转换?
  因此,本文以Victor H. Mair《孙子兵法》英译本中的部分兵学术语代表为材料,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研究,分析兵学术语中所反映的文化维度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新时代文学典籍的传播与文化维度研究有一定意义。
  一、兵学术语中的文化维度
  不只军事,《孙子兵法》中也反映了大量其他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文本中,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根据金惠康,有关人的一切都是文化,人的任何方面都受到文化的影响,从个性到社会体制,从生活方式到政治信仰。(金惠康,2002)文化涉及方方面面,而不同社会,对文化维度又有不同的定义与划分。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culture dimension)理论,对《孙子兵法》兵学术语中文化维度进行解读。
  文化维度论是Hofstede及其团队通过探索50多个国家、地区在国家国民间思维方式和社会行为上的差异,分析文化组成要素确认的五个主要文化维度,包括:权利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集体主义、男/女性气质和长/短期取向。其中,前四个文化维度是基于IBM数据研究中获得,第五个则是基于“中国价值观调查(CVS)”分析得出。(Hofstede. G,2008)主要如下: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是指社会群体在组织、机构、体制等权力、名望、财富等表现不平等的接受度。不同权力距离的社会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并在长期过程中逐渐正式化,为社会成员所认可。象征权力的身份称谓更多的来自历史, 同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它是一种习惯势力,封建社会结束以后仍然可以弥漫、扩散。直到今天,它还在中国社会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朱新才,1989)权力距离大的社会其文化成员表现出很大的指示力,而低距离文化则偏向权力的合法性。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孙子兵法》兵学术语中兵制类、人才管理类及一些政策类均有中国封建社会对权力距离的认知体现。
  (2)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是指社会群体对未来不确定的应对和解决。不同社会的不确定性指数差异明显,这是扎根于深层文化之中的,难以改变。中国是典型的高不确定性规避社会,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明确的社会约束与原则来约束即将发生的行为与指导社会对不确定事件的规避,西方世界则是典型的低不确定规避型社会,其社会原则与约束相对较低。这在兵学术语中的战略、政策类中体现明显。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指社会对个人与集体依赖度关系。透过这一维度,可分析出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预测。同时,这一维度也与国家财富有一定关系。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社会,比较强调集体目标与社会依赖,这在兵学术语中政策类术语中有所体现。
  (4)男性气质/女性气质(Masculinity/ Femininity)指男女性生理差异对社会的角色、情感、行为等分配认识。不同男/女性气质指数的国家在社会工作岗位结构、家庭行为、社会角色分配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男性气质文化的社会成员多表示出成就指向以及决断特征,女性气质文化社会成员则比较关注生活。受特定历史影响,大部分国家间男女性气质指数存在差异。由于文本特征在兵学术语中体现较少,仅在少量兵制类术语中有所暗含。
  (5)长短期取向(Long-/Short-Term Orientation)维度主要与家庭、工作、社会生活以及思维方式有关,即表示人们长短期目标、未来发展维度、忍耐等的注重度。与其他四个维度不同,长短期取向维度是基于东方文化调查研究得出,体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受儒家思想熏陶,《孙子兵法》军事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曹静、吕锡琛,2012)这在兵学术语中的权变思想、慎站核心思想、民本主义等类术语中均有体现。   文化维度之间并不是独立存在发展,相互也存在着影响,反映了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与联系,为跨文化研究建立了理论框架。尽管随着时代变化也存在一些缺陷,但依然被运用于广泛的学术与研究领域。在新时代坚持“文化自信”战略背景与多文化交际需求下,文化典籍翻译是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手段之一。基于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论,对典籍文化翻译进行探究,寻求文化翻译策略,促进和谐交际与文化对外传播。
  二、兵学术语的文化翻译策略探析
  在全文总计5900多字的《孙子兵法》中,兵学术语占了大量文本比例,裘禾敏将其大概分为兵制、兵器、兵略、地形、兵技、治军等六类共99个术语(裘禾敏,2011:114-115)基于上面Hofstede的文化维度与《孙子兵法》兵学术语中的伦理思想分析,在存在巨大文化维度差异与译本文化传播功能、文化空白以及词汇等值等要求与困难下,Mair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本部分主要对几类术语的部分翻译略作分析。
  (一)例一:兵制类
  兵制类主要指平时的军队建制以及战时军事行动的指挥管理制度。《孙子兵法》一书中包括“曲制、官道、主用、军、旅、卒、伍、分数、《军政》、大吏”等10个。以“军、旅、卒、伍”为例,都是表示军队编制形式。
  原文: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谋攻篇》
  Mair译:army,regiment,company,squad.(Chapter3. Planning for the Attack Mair,2007:84-85)
  春秋时期,一军为一万两千五百人、一旅为五百人、一卒为百人、一伍为五人的军队编制。通过对比原文理解分析,Mair采用了适度归化的翻译策略。为含义表达,实现在译入语文化的可接受,但也放弃了文体风格。 在文化语境中,regiment指团,军制中暗含文化属于平等上的编制、阶层意识薄弱;而battalion指营、旅,暗含有中国阶层上距离的认可、权力上追求与“整体”的文化意识,西方无此类编制,因而译者选择了regiment;另外,Mair译“伍”为squad,数字意识表明整体、地位、大小的含义,这只是表达出其意义,而没有表现出《孙子兵法》在文化思维上的“归属”,这是低权力距离的表现,且没有了作者处在“集体”环境的意识。由此,文化维度差异影响了译者在词汇上的选择。
  (二)例二:兵技类
  兵技类主要指战时常用的具体的战术战技,包括“攻守、摩军、虚实、势、劳佚、趋战、交和而舍、掠乡、武进、走、弛、陷、崩、乱、北、火人、火积、火瑙、火库、火队、费留”等21个术语。以“走、弛、陷、崩、乱、北”等兵将关系为例。
  原文: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地形篇)
  Mair译:Therefore,there are the following different types of forces:put to ight,
  lax,depressed,collapsed,chaotic,routed.(Chapter10. Terrain Types Mair,2007:114)
  “走、弛、陷、崩、乱、北”分别指平时或者战时军队内部关系造成的几种负面状况,也是军队中常见的不同状态。通过对比原文理解分析,Mair译文采用了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原文语言精练、形式简单,但其所表达的、暗含的意义却很丰富。军队是需要明确指令与素质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这就需要高强的约束与规则对各种有可能发生的负面现象规避,对有利现象的指导推进。中国是典型的高不确定性规避社会,军队更是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与行为指导。不同文化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差异,译文在意义上没能体现出源语文化与术语内涵,但其文本形式与术语经济原则得到了很好表现,能满足译语读者的接受度。就笔者意见而言,译文采用类似于下定义方式,更能说明其具体文化内涵与内容模糊规避。由此,文化维度的差异影响了译者对原文意义重点的把握,以及译文策略的采取。
  (三)例三:地形类
  地形类主要指战时所需考虑的重要自然环境,包括“死生之地、高陵、背丘、妃地、徜地、绝地、围地、死地、天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散地、轻地、争地、交地、重地”等25个术语。以“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等地形形容为例。
  原文: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地形篇)
  Mair译:There are the following types of terrain:accessible,hanging, branching,narrow,precarious,distant.(Chapter10.Terrain Types Mair,2007:113)
  “通、挂、支、隘、险、远”分别指战时军队与自然环境结合考虑的不同地理情况,且因时间、地理等均有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意义也就难以准确传达,故这是翻译中的难点体现所在。通过对比原文理解分析,Mair译文主要采用了意译的翻译策略。英汉语言的差异使翻译无法直接找到对应的词汇,但译者使用意译策略直接给出某个具体词汇,使概念明确化。译文与原文术语在深层文化表达意义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不符合原文兵道“诡道也”的变化意识,使未知事物的具体化、范围缩小。而笔者理解来说,“通、挂”等词在文本中可归为特色词,在译文中可使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一方面,保留文化特色,另一方面,通过音译加下定义形式在阅读中对于“远”的不确定的变化是拓展开来的,用对西方读者来说模糊的意向来规避不确定性;而Mair译“distant”在再阅读中却是限制了其“远”的变化的效果,体现了其对不确定性的直面。由此,文化维度差异影响了译者在翻译策略上的选择。   (四)例四:治军类
  治军类主要指带军将领的素质要求与军队治理的原则,包括“智、信、仁、勇、严、五危”等6个术语。以“智、信、仁、勇、严”五个为将原则为例。
  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始计篇)
  Mair译:Generalship comprises knowledge, trustworthiness,humaneness,
  bravery,and sternness.(Chapter1. Initial Assessments Mair,2007:77)
  “智、信、仁、勇、严”是孙武所指出为将者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与治军原则,其军事理论中同时蕴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不仅在将帅的道德上,还表现有治军之道与个人品质上的要求。故在翻译此类术语时在充分了解文本内涵的同时还需要将翻译与事理与时间等隐性连贯,传递源语语言文化内涵以及社会思想,在文化维度上这是典型的长期取向。通过对比原文理解分析,Mair译文兼顾术语翻译的经济、概括原则,但却类似于词语上的翻译,在文化内涵传递与对未来期望上有失“原味”,缺少了词汇几千年历史中被赋予的特殊意义。由此,文化维度的差异影响了译者在译文中选择了“现代性”的词汇,忽略了其时间线与蕴含的意义,道德隐性上是高于规则的。
  三、结语
  文化典籍外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发展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存在的文化维度差异导致译者对文本有不同理解,并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Mair《孙子兵法》英译本创造性地翻译了部分术语在海外有很好的接受度,大部分也忠于原文实现文本形式上的翻译,但在某些深层文化结构方面仍存在着差异。要实现西方读者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具有良好的接受度,塑造国际形象,对文化典籍的理解与翻译策略选择有重要要求。要兼具东西方文化维度进行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与文化敏感性,并充分发挥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实现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孙武著,Mair,Victor H.译.The Art of War:Sun Zi`s military methods[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2]裘禾敏.国内《孙子兵法》英译研究综述[J].孙子研究,2015(6).
  [3]周建川.基于语料库的《孙子兵法》国人译本译文风格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5).
  [4]崔艳嫣,李晶玉.基于语料库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对比研究[J].外语与翻译,2015,22(3).
  [5]周建川.《孙子兵法》的对外传播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21(6).
  [6]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258.
  [7]Hofstede.G著,许力生导读.Culture`s Consequences:Comparing 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21.
  [8]朱新才.评封建特权法律制度[J].法治论丛,1989(6).
  [9]曹静,吕锡琛.《孙子兵法》中“仁”的伦理思想研究[J].求索,2012.
  [10]裘禾敏.《孙子兵法》英譯研究[D].浙江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长庭(1997-),男,贵州织金人,彝族,贵州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与语际翻译。
其他文献
【摘要】莫兰迪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有一部分作品的重点在于描绘生命世界中的微观生命,而笔者就主要根据莫兰迪创作的与微观生命相关的画作进行本文的撰写。本文阐述的重点在于莫兰迪对于细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微观生命世界中物象的静观态度。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研究了艺术领域中生命微观艺术创作的相关资料,具体分析了莫兰迪的作品和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分析莫兰迪的生命微观艺术创作,从而得出生命在时间长流中的印记,以及莫兰
【摘要】本文以陕西科技大学为例,探析在新时代弘扬“西迁精神”的时代背景下西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路径。从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维度对科大校园文化品牌进行深挖,并结合科大校园文化品牌中的办学特色及文化精神进行分析,重点探究基于“西迁精神”的科大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最终树立起具备科大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期为将来实现西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自主创新及推进其品牌生态圈的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内在原生动力。  【
【摘要】在我国的文化设施中,公共图书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的使命,也是人们学习和获得信息的重要平台。以公共图书馆为依托的“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新时期群众文化体系的构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与所在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全民阅读是城市品位提升、城市文明建设的核心元素,由此,阅读推广是全民阅读最有效的手段。在全民阅读的活动中,公共图书馆如何借机进行自身品牌
【摘要】彩瓷是我国陶瓷文化的重要形式,在明清的时候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景德镇就有几十种,比较典型的是青花、五彩、斗彩、珐琅彩等,丰富多样的彩瓷品类和外部饰品,给陶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由于五彩和斗彩在外观纹理和制作工艺等方面有很大的相似度,一般很容易造成混淆,因此本文以山东东营馆藏青花瓷为例,简要分析了五彩和斗彩的主要区别。  【关键词】陶瓷工艺;五彩;斗彩;区别;分析  一、馆藏青花五彩罐简
【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然而,正如电影《百鸟朝凤》所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许多困难。只有切实提高民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兼顾历史传统与现代创新,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并举,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可能在与现代文明交流和对接的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保
朱中政  朱中政(1996-),男,漢族,山东菏泽人,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专业:中国画,研究方向:中国画人物画创作研究。
【摘要】创意舞蹈,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创意思维进行舞蹈的艺术活动。创意舞蹈在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中的兴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创新性思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有助于全人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创意舞蹈理论展开研究,并采用案例分析法对中南大学创意舞蹈课程设置展开研究,探讨了创意舞蹈课程对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创意舞蹈;创意思维
序·长夜漫漫  泱泱华夏,浩浩神州。文华灿灿,史脉悠悠。智慧惠滋人类,文明泽润全球。然则封建陈疴,凋摧病树;帝制积弊,侵噬沉舟。妄自尊大,列强炮舰惊皇梦;闭关锁国,豪殿笙歌掩民愁。虎门销烟,难禁抗英之败;马关签字,耻蒙甲午之羞。苟朝廷于一角,哀黎庶于九州。尔乃志士舍生,鉴湖女魂荒野草[1];英雄举事,义和团首坠城楼[2]。戊戌维新,六君子头颅枉落;辛亥革命,孙中山壮志未酬。兹则列寇逞威,横行跋扈;
【摘要】佛教纹饰源于印度,是佛教思想的物化表现。摩竭纹这一佛教纹饰在公元4世纪末随佛教的持续东进而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在唐宋两代发生了巨大变化。摩竭纹唐宋时期的演变历程体现了同一时期佛教纹饰在中国发展的一般进程,不管是其动物纹饰,还是植物纹饰,亦或花卉等其他纹饰,进入唐代以后均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开始是部分中国化,初盛唐是融合的初始期,中晚唐达到了融合的高潮阶段,随后在宋代实现本土创新,
【摘要】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千年的历史,古诗词则是民族文化当中的瑰宝。幼儿通过古诗词诵读,通常能够使其发音准确、口齿清晰,其不仅能体会到诗词的意境,而且还能汲取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从而使幼儿形成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幼儿园;古诗词;诵读;民族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0-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