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群世故的孩子生不起中二病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yC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个60后的紧跟时代的老爸,常常会和我探讨一些为什么中国青少年会这样、会那样的话题,我觉得他是把我当做标本来考察。

  那天,他突然问我:“为什么中国青少年喜欢日本动漫?”不知道在哪里受了刺激。我和他草草说了几句,他却逼着我写成小文,仿佛也想解答其他父母困惑的样子。

中国没有给青少年看的东西


  中国青少年为什么喜欢看日本动漫?自然是因为里头有在中國看不到的东西。中国没有给青少年看的东西,不管是歌曲、动漫还是书籍。它们不是太低龄化就是太成人。我现在在高中这个年纪还稍好一点,十三四岁的时候,真的是又不好唱儿歌,又不好唱情歌;也不能看喜羊羊,也不能看甄嬛。总的来说,中国青少年的位置,十分尴尬。
  日本动漫里的东西很简单,就是每个青少年成长中必有的因素。看到这个世界的黑暗,审视不同人的样子,关注自我的个性。说白了中国青少年就是需要到处看看,看多了,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位置,不在电视里,不在名著里,当然更不在抗日神剧里。
  感觉自己是被“看到”的,还发现世界上有很多人和你一样,或比你更极端,但你喜欢那感觉——我非常清楚的那种感觉:可以玩一个文字对话游戏好几个小时,等着屏幕那端虚拟的女孩发来的寒暄;可以在学业沉重的空隙码出几千字,感动于哪怕一两个路过QQ部落或者贴吧的人飘来翻阅;可以偷偷攒着每一笔零花钱,为了给另一个其实并不认识你的人,她也许是网文作者、游戏主播、独立歌手、吐槽UP主……打赏、送花、投硬币、扔鱼雷,只为了表达那一点点喜欢和感激。
  还有那些插着耳机落落寡合的人,手机里默默存着所有喜欢的角色图的人,文笔一般却努力写着同人文的人……这些人里有学渣、腐女、追星族、伪文青,有时显得幼稚轻狂,有时显得愤世嫉俗,有时显得惺惺作态。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很孤独。

中国青少年不是这个社会的主角


  我爸听我这么讲,半晌没说一句话。突然他又抛出一个问题:啥叫 “中二病”?又是一个日本词汇。我只好进行名词解释:中二病嘛,它的意思是中学二年级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觉得成人世界很黑暗,会自称是公主救世主之类的;逃避现实又急于表现,其实是青春期一种避免不了的心理状态。
  然后,我回答我爸说,中国孩子没有真的中二病,他们大部分世故且实际。
  中二病是一种自以为是主角的病,然而中国青少年不是这个国家的主角。不像日本或美国,所有人都必须去了解青少年的想法,青少年就是潮流。
  我们,贵为“祖国的花朵”,却从来不是这个国家的“主流”。大部分时候,我们娇生惯养,心灵却贫瘠度日;我们众星捧月,却“不知好歹”地觉得这个宇宙冷寂无比;我们感觉到自己是被照顾的、被重视的,可我们说出的话又好像从来没有真的被听见。都说中国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没错,锦衣玉食、养尊处优,可惜不过是傀儡皇帝而已,谁又会真的听他/她的想法,难道还需添人来感叹皇帝的好命?
  中国孩子不是不会有中二病,他们也会自诩高明,也会偶尔有爆棚的英雄主义。但中二病是一种“奢侈”的病,一种“药费很贵”的病,一个发声都底气不足的群体没什么资本张扬无忌。就我个人观察,中国孩子,少见明目张胆的反抗,多的是不动声色的腹诽。
  喜欢二次元,但很少有人真的沉迷;偶尔热血,做几道数学题就凉下来了;晚上与父母大吵一架,年少的自尊被一股脑摔在地上,觉得一切都不可原谅,第二天,还是照样早起上学。次数多了,也就懂得不再浪费力气做一些无谓反抗,懂得在妈妈唠叨时不要插嘴,懂得在老师训斥时低头颔首作忏悔状。世故能省去很多麻烦,也能保护自己。上课时塞在嘴里不敢嚼出声的零食,位斗里偷藏的课外小说,托腮时蜷缩在袖口里的耳机线,是在与这个坚硬世界妥协中护住的最后一点小小欢喜的权利。

孩子们环抱着一个秘密 父母却一无所知


  其实我上面那段难免言过其实,中国青少年当然并没有混得这么惨。比方现在的我,终于能在荧幕上看到越来越多青少年题材的国产动漫,也有幸关注了很多厉害的人:唱作俱佳的独立音乐人、男伪女的伪声大佬、剪辑和押韵一流的鬼畜调教大师。我感觉到这个国家里涌现着一股年轻的、蓬勃的力量,虽然跌跌撞撞,却能让人窥见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文化成长的无限可能性。
  但是中国始终是中国。暗流只能暗涌在主流之下。只要稍加审视,你就会觉得这现象显得如此不可思议:在90后00后里耳熟能详尽人皆知的事,他们的父母却是一无所知。仿佛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不仅在年龄之间,更在认知之间,横亘着巨大的断层。
  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城市,甚至同一个屋檐下,人们居然可以做到毫无交集,毫无了解,套用一个网络流行语就是“细思恐极”。简直像是中国的孩子们共同环抱着一个秘密。在某一个年纪开始投入网络小说、游戏和社交媒体的怀抱,获得流行语、冷知识、潜规则还有性教育(哈哈哈中国孩子的性教育都靠自学,不是看文就是看片)。不约而同,心照不宣。你随便去看看贴吧、QQ、B站、网易云,你就会发现只能在网上找同类的人无处不在。
  回头来看,才发现不管我们这一代有多不一样,成长时都是一身孤勇,负隅顽抗,可惜这些故事无人可讲。从童年死里逃生的人,要么是被磨成了玉石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光发亮,要么是被磨圆了棱角成为与以往大多成人何其相似的芸芸众生。好像大家都是这样想:还不都是这么过来的,有什么必要再提,中国就这么一代代长下去好了。
  可明明大家都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讲?!我尽管已经不会、不再会看到那样的目光。在电视剧上看到床戏问家人时他们的目光;在奥数班只有一个人不会做题时其他同学的目光;初中时没有微信所以班里有了八卦啥都不知道时知情者的目光。告诉我啊!为什么明明你们所有人都知道却不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哼,反正你们知道的我也不一定感兴趣。
  有的时候,不知道不是最可怕的。怕的是不知道的人不愿听,知道的人不愿说。老实说,如果有一天中国父母只能收到孩子这种目光:疏离又带着优越感的知情不报,而中国孩子只能收到父母这种目光:不感兴趣的漠视、妄加推断的谴责,我觉得那真是太可怜了。看的人可怜,被看的也可怜,显得这个国度,怎么都有点可怜。

终有一天会冲破水面的汹涌暗流


  毫不夸张地讲,小学六年级第一次上贴吧、高一第一次用手机,真的是一夜成长。好比说那时挂个链接就点进去的游戏,玩到最后蹦出一张鬼脸,从此以后必定先翻评论。挨过了整蛊,见过黑子、喷子、水军,手贱点进去多少恐怖微小说,慢慢了解那个成人不会对你讲起的世界,逐渐变得犀利坚硬,知道先观察再判断,知道说什么话会遭白眼,听起鬼故事来气定神闲,看个小黄文面不改色心不跳。还学会了套路、反讽、政治正确,学会了在不痛不痒的成长中自娱自乐,对抗无聊,在一个满是大人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温暖的力量。
  这就是我在大人义正辞严批评的“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无病呻吟”里找到的东西。这就是我能讲出的东西。讲给与我的父母同龄的人和更年轻一些的父母们,讲给那些仍然会感到不被理解的我的同龄人。献给也许终有一天会冲破水面的汹涌暗流,也献给我心目中的滥情时代。
其他文献
早六点半,闹钟响。五分钟后会再响一次。儿子今天却迟迟不肯起床。  我叫了两次,他熟睡如定。才三岁呀,要不要多睡一会儿呢?有一种恐怖叫“开始上学”。一想到往后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被安排:几点起床,上学,做功课,几点上床。是,有星期六星期天,寒暑假。但基本上就像闹钟一样被设置了程序,动弹不得。直到上班,才觉得虽然也是程式化,但多了些许灵活。孩子不起床,要给他请假吗?学校老师的警训回荡在耳边:那会影响他日后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訓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地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我说,我还有雨水。  
有时候我想想挺纠结的,严肃音乐不是用来表达和反思人类命运的吗?读者却总是问我,喝茶开车听什么、失眠头痛听什么。这样听音乐真的好吗?或者说,这个听法实在大材小用了,拿花梨木当柴烧。   在古代,人们迷信音乐的力量,把它当作一種巫术,用来求雨和占卜。在古希腊的传说中,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传说有一位名叫俄耳甫斯的男神,他是太阳神阿波罗和缪斯女神卡利俄珀的儿子,一位天生的艺术家,诗歌、音乐都是由他首创。
这个周末全国大降温,成都也非常冷。和几个朋友吃了耗儿鱼之后,大家决定去酒吧放松一下。我们来到某家著名夜店,那里就像一个景点,有很多人等着进去,也有人不断出来。位子是没有的,不过大家也不在乎,找了一个吧台,准备站着喝酒(也像孔乙己那样穿着长衫)。   接下来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看了酒水单子,对一位在BAT工作的朋友说:“你们点吧。”那位朋友看了一下单子,几个人思考了一下,最后说:“
我们是不是常常会遭遇一些谈话场,人不熟,内容领域更不熟?是。   有没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在所有的谈话场都表现得游刃有余?有。   陌生的对象、陌生的知识、陌生的领域、陌生的语境,这些是主持人工作中的家常便饭,对此,我已经很习惯了。如果真碰到嘉宾和内容都极度熟悉的情况,我反倒容易变得懒散松懈。   碰到自己不知道的事儿,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不行,我得搞懂。一两个知识倒还好,但如果突然碰到一个
游戏行业成“新贵”  说起电子游戏,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烧钱”“上瘾”之类的词。你是否能想到,玩游戏也能赚钱?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游戏制作产业及终端发展迅猛。据美国娱乐软件协会(ESA)调查,2015年,美国消费者在游戏及其周边产品上的消费高达302亿美元;2016年有增无减,涨幅为2亿美元。电子游戏在全球市场的表现更为亮眼:2016年,全球电子游戏玩家消费996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增长了8.5
不同于中国,英国的求职简历往往需要从小学写起,因为小学常常能暴露一个人出身的秘密。  英国的中学大体分为免费的公立学校,和需要付费的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入学不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是按照家庭住址划片入学。但是公立学校当中的文法学校则是例外。换句话说,文法学校是公立学校里的好学校,需要经过入学考试,严格按成绩高低录取,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重点中学。文法学校因为是政府出资的学校,体现公平就非常重要。  而私立
培养良好文学趣味的方式就是阅读诗歌。如果你们以为我这样说是出于职业偏见,我是在试图抬高我自己的这个行业,那你们就错了。关键在于,诗歌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形式,它并不仅仅是传导人类体验之最简洁、最浓缩的方式,它还可以为任何一种语言形式——尤其是纸上的语言形式——提供可能获得的最高标准。  一个人读的诗越多,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无论是在政治或哲学话语中,还是在历史、社会学科或小说艺术中。散文中的
以前的家长,普遍把小孩当草鸡,每天就负责撒一把米。多一个也是喂,少一个也是养,白天放出去,晚上赶回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家长,很少再用这种粗放式的饲养方式养小孩。   他们有些把小孩当马。天天琢磨着好好培养,将来在赛马场上一马当先,一骑绝尘,套马的汉子才能威武雄壮。   他们有些把小孩当猪。做不出作业的时候,骂小孩是猪;考不出好成绩,骂小孩是猪;就连吃多了,也骂小孩是猪。   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