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油腻的饭局背后,都站着不敢失业的中年人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周末全国大降温,成都也非常冷。和几个朋友吃了耗儿鱼之后,大家决定去酒吧放松一下。我们来到某家著名夜店,那里就像一个景点,有很多人等着进去,也有人不断出来。位子是没有的,不过大家也不在乎,找了一个吧台,准备站着喝酒(也像孔乙己那样穿着长衫)。
   接下来的场景是这样的: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朋友看了酒水单子,对一位在BAT工作的朋友说:“你们点吧。”那位朋友看了一下单子,几个人思考了一下,最后说:“我们还是换一家吧。”我跟着他们走出来,才知道是嫌酒水太贵了。大家在寒风中站着,突然很开心:我们这些中年人啊,是不舍得花钱在这种地方啦。
   酒吧里是另一个世界,年轻人在那里嗨翻天,而我们在寒风中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位置:一切小心翼翼,即便是要放纵,也会巧妙地懂得节制。大家谈论的也都是那些忧心忡忡的事情,一位朋友所在的行业,有好几家西南区办事处,现在已经裁得只剩一个人了。
   年轻人失业不会有太大感觉。他们的职业之路才刚刚开始,甚至都还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换一个工作,甚至换一个行业,都算是尝试新的可能性。而对我们这些站在寒风中的几位就不同了。大家都认识到自己正处在一个危险的阶段,年龄在35到45之间,这个年龄段的人,实在不敢乱动。
  这种感觉不是自艾自怜,而是有相当明晰的标准。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在年龄上都会特别注明“35岁以下”,还会补一句伤人的“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而一些要裁员的企业,虽然不明说年龄歧视,却有一个“40岁一刀切”的潜规则。当然,也可能是45岁,取决于企业老板的判断,到哪个年龄,人就不再可能接受新事物了。
   在傳统农业社会,人的寿命要短得多,农民却很少会在40岁感到忧愁。虽然他能感到晚年的迫近,但是子女逐渐成人、结婚,40岁的男人很快能体会到大家庭的权力感。家庭内外,他都正在接近拥有威望的过程中。一个40岁的农民,不管是从体力还是技术上说,都正是做农活的好手,他享受到的是丰收的成就感和年轻人的崇敬。
   过去20多年,有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经常处于失业的危险中,却并不在乎失业。每年春天,他们从家乡前往城市打工,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在情感上,他们还和农村保持紧密联系,没有把自己作为都市职场的人员,也不会感受到职场的残酷性。
   而城里人第一次大规模感受失业,是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下岗潮。对于下岗工人来说,当时不仅仅是失业,再也享受不到任何保障,更重要的是一种从集体生活中被强制剥离出来的失落感,这让很多下岗职工对原单位有着长期的怨念。
   今天被裁员的人,和农民工遭遇的失业以及下岗工人有着不同。它既不同于农民工的彻底无保障,也不同于当初国企职工的“全部保障”。自从上世纪90年代的社保改革开始,大都市的职场,逐渐变成一种“自我保障”的状态。公司和个人一起缴纳社保,在做出裁员决定的时候,只要能够依法办事,就不再有国企下岗潮时的那种情感羁绊。
   举一个例子,同样是裁员,新旧媒体就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停刊的报纸,在此前就面临着经营上的困境。但是,他们会一点点收缩,很少通过大规模裁员来缩减成本。传统媒体很像国企,落后、艰难,但是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人情味。那些才创办不久的新媒体机构则不然,投资机构看不到盈利前景,行动起来会非常迅捷,一个几十上百人的团队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全部裁掉,既依法办事,又冷酷无情。
   正是在“自我保障”的意义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都市人的所谓“中年危机”。真正的危机,必然是这种职业上的中断,因为没有人为你负责,你必须独自承受命运。建立在职业上的存在感,是都市人自我认同的核心。除了经济上切切实实的困难(房贷还有个人要缴纳的各种保险)外,被裁员也是对人生的否定。早年一部香港电影,讲一个父亲被公司裁掉,不敢告诉自己的家人,他跑到动物园里打工,披着一件熊皮在那里表演,最后被去动物园里玩耍的儿子识出——被裁员在这里甚至变成一种道德上的缺失。
   真正的“中年危机”,不管表象如何,在最深处必然是对失业的恐惧。担心自己的钱不够,不敢辞职谋求变化;事业上停滞不前,很有可能成为被裁员的对象;在单位被领导骂了不敢还嘴,因为家里负担太大;疲于应酬,发展出油腻而让人憎恶的饭局文化,也是打着开拓人脉资源的旗号。所有的调侃和段子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个不敢失业的中年人。这种真正的恐惧,哪里是80后90后年轻人所能理解的呢。
   “中年危机”其实也是纯粹的现代性问题,它是到了工业社会,在城市中才出现的现象。人把自己对生活的规划,完全建立在职业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新的时间观念。对一个农民来说,从出生到老,时间都是均质的、混沌的,它不存在中断和退休的问题。而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从他进入职场开始,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时间感受。不但有固定的退休年龄,社保要缴纳到一定期限才可以拿退休金,每一份劳动合同都会标明清晰的时间,要命的房贷也是有期限的,而且还标明了刻度。
   最终,是职场上的表现在重新定义年龄。职场上的成功者,只要职位不断攀升,他就永远年轻,永远可以吸引更年轻的异性。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年失业,其实就意味着一种“死亡”。幸运的人可以拥有九条命,或者斩掉自己躯体的一部分,然后再生;而不幸的人,将彻底陷入人生的低谷。职场生命结束,即便身体健康,在社会中也将失去尊严。
其他文献
都说人是大写的人  为突出人,把大平平一横  砍掉。人单胳膊单腿,在世间  挑着,平衡得多累  吃饭,穿衣  房契地契,灵堂墓柩  要眼前的保障,要身后的无忧  读书,交际  亲情爱情,婚外情  要坚实的物质,要超脱的灵魂  远行看天色,近前看脸色  声色犬马爱憎痴嗲嗔  放不下拿不起  不可悟無可逃  太多  不愿意的,太多  不愿做清晨的一丝炊烟  不愿做桃园的一缕晨雾  不愿做寒寺的一声钟鸣
我一直非常喜欢一张特别简单的平面广告,那个广告只是一个素色的背景,然后中央写着一句文案:   Cancer cures smoking.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癌症专治吸烟”。   如果揣测这则广告的背后逻辑,则其策略idea其实平淡无奇,“希望大家意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但如何表述吸烟对健康的损害?这个问题已经被无数人回答过无数遍了,有人只是将“吸烟有害健康”白纸黑字地陈述出来,有人是展示各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十岁时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
米友仁(1074-1153年),一名尹仁,字元晖,小名寅哥、鳌儿,晚号懒拙老人。山西太原人,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南宋书画家,系宋四家之一米芾之子,世称“小米”。书法绘画皆承家学,与其父米芾并称“大小米”。早年以书画知名,南渡后备受宋高宗优遇,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工书法,虽不及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黄庭坚戏称他为“虎儿”,并赠古印和诗:“我有元晖古印章,印刓不忍与诸郎。虎
当你专注于阅读一本小说时,在你大脑的想象中都看到了些什么?对我们许多人来说,不管小说本身写得有多么生动,在脑海中只不过形成一种模糊的、低对比度的场景???????????????????。但对有些人来说,他们大脑中生成的图像,却可能如身临其境一般逼真???????????????????。   对于这种超想象能力的研究,揭示出了有关人类意识的一些奥秘,包括我们的想象力如何塑造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以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谈到日本是适合孩子生活的国家。许多人读完文章之后,都产生了一個共同的疑问:“既然日本这么适合孩子生活,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面对这样的疑问,不想生孩子的日本人,最简单的回答应该是两个字:“面倒。”  “面倒”,是指“麻烦、费事、棘手”的意思。  “日本人从小就被教育: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许多中国人都早已知道了。因为在介绍日本的公共秩序为什么那么好时,这
早六点半,闹钟响。五分钟后会再响一次。儿子今天却迟迟不肯起床。  我叫了两次,他熟睡如定。才三岁呀,要不要多睡一会儿呢?有一种恐怖叫“开始上学”。一想到往后十几年的时间已经被安排:几点起床,上学,做功课,几点上床。是,有星期六星期天,寒暑假。但基本上就像闹钟一样被设置了程序,动弹不得。直到上班,才觉得虽然也是程式化,但多了些许灵活。孩子不起床,要给他请假吗?学校老师的警训回荡在耳边:那会影响他日后
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较难掌握的,也是少见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訓练才能使用的工具。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目前,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普遍认可的解释。   筷子古代称为“箸”。除了箸外,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梜”。“羹之有菜者用梜,其无菜者不用梜”,《礼记·曲礼》中的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但这个梜并非筷子,而是有一端相连、用
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我脚下的流沙裹着我四处漂泊,它也不淹没我,它只是时不时提醒我,你没有别的选择,否则你就被风吹走了。我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了我所有热血的岁月,被裹到东,被裹到西,连我曾经所鄙视的种子都不如。  一直到一周以前,我对流沙说,让风把我吹走吧。  流沙说,你没了根,马上就死。  我说,我存够了水,能活一阵子。  流沙说,但是风会把你无休止地留在空中,你就脱水了。  我说,我还有雨水。  
有时候我想想挺纠结的,严肃音乐不是用来表达和反思人类命运的吗?读者却总是问我,喝茶开车听什么、失眠头痛听什么。这样听音乐真的好吗?或者说,这个听法实在大材小用了,拿花梨木当柴烧。   在古代,人们迷信音乐的力量,把它当作一種巫术,用来求雨和占卜。在古希腊的传说中,音乐具有神奇的力量。传说有一位名叫俄耳甫斯的男神,他是太阳神阿波罗和缪斯女神卡利俄珀的儿子,一位天生的艺术家,诗歌、音乐都是由他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