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逐步转化。但是。在将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一些由于教学行为目的不清晰导致的只追求表面形式而无效的教学行为。本文着力从激趣、学法指导和分层教学等方面小结一些有效的教学行为,通过这些有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有效;课堂;教学行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如何将这些新课程的理念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呢?我认为:
  
  一、善用动机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依据现代教育家对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兴趣、情感、动机、目标等对促进学生学习、发展有重要作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就是认知的兴趣。但要使这种学习兴趣能持久,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而情感因素的产生需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倚赖一定的情境。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探索性情境、悬念性情境、操作性情境、激励性情境、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生活性情境等多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 趣导——巧设情境。有效激发兴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起于“导”。导人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能以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教学小游戏、以讲述生动的小故事、以设置悬念情境等方法来激趣引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以一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化缘到两块饼,于是唐僧就说:“把饼的1/2给猪八戒,2/4给悟空,3/6给沙僧吧!”猪八戒听了就嚷开了:“不行不行,这样分不公平,大师兄和三师弟吃的比我多。我要换!”“同学们,你们说,谁吃得多?”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争着说:猪八戒多,孙悟空多,沙僧多,同样多。“到底是谁多呢?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知道了。”由此自然地导人新课。精彩的课堂开头,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课堂,产生迫切探求新知识的积极性。
  2 乐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有效巩固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设计融合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形式多样的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比赛和游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和有意义的游戏,用竞争和娱乐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做口算题时,可以用“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接龙比赛”“争冠军”等形式进行竞赛,又可以用“找朋友”“小小邮递员”等游戏来进行练习。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消除了学生学习的疲劳,又使学生在乐中掌握知识。
  3 适时的表扬、称赞是学生保持浓厚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学习的勤奋主要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愉快的成功体验是产生兴趣和力量的源泉。因此。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回答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如:“你答得真棒!”“你真聪明!”“你回答得很有水平!”“奖你一颗智慧星。”等,即使是回答错误的学生,在他能积极思考方面也要给予鼓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有“兴趣”去学某一知识,那么学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我们只有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才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自然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
  
  二、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活动以及思考的有效性
  
  学法指导。就是将学习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掌握加以运用,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操作技能熟练,形成一套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体系。《数学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从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发展到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1 指导讨论。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索
  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创新意识,于是很多老师喜欢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取知识。要让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探索,就必须提供充分自主的活动空间和广泛交流的机会。合理组织引导讨论很重要:先要组织好讨论的形式,如同桌2人讨论、小组4人或6人讨论等。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获得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教师还要把握好讨论的契机,选择好讨论的内容。如在新知识的生长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尝试新知识,使所有的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在教材的重点难点问题的关键处、易出错处寻找问题方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围绕某个问题,进行讨论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使问题得到完善的解决。讨论交流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能开拓思路,有利于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2 指导“做”。使操作活动真正有效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取决于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中,尤其要注意把握学具操作的程序和结果。这有利于揭示教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设计出明确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有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通过操作逐层深入的揭示规律。
  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能得到相应的加强和发展。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正确、适时的操作学具,往往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加强学具的操作。既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3 启导“思”,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获取基础知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 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展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智力等各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客观地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以中等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兼顾两头,因材施教,使客观上存在差异的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 设置分层练习
  对于学困生,让他们多练一些基本题,适当涉及变式题和综合题。如应用题可以先列式不解答;四则混合运算题可以是画上符号表示运算顺序,不写计算过程和得数。对于中等生可让他们快速完成基本题,完成变式题和综合题,适当涉及智能题(发展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快速完成基本题、综合题和发展题。这样能使各类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的共同要求,又能使好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发展。特别对于学困生,不必再因为学习困难而知难而退。从而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善于捕捉中下生身上的“闪光点”
  每一位学困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懒散。对学习缺少兴趣,一碰到难题就悲观失望,失去学习的信心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对他们多留心、多关心。多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应对他们的微小进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更不能采取歧视、挖苦等做法,致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希望、自己的闪光点,要多表扬、多鼓励,激其情、奋其志。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当今和未来,将自己培养成跨世纪的有用人才。
  要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成有效课堂教学行为。教师还必须深入学习新课改有关文件和新课程标准,正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不断钻研,不断探索,努力实践。注重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反思,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改编习题导语、变换习题题型、改封闭题为开放题和陈题推广等方面对教材习题的改编策略做了有益探索,旨使习题教学事半功倍。  【关键词】数学教材;习题改编;策略
学生学习的一大半时间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度过的。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进行评价,必须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中正确认识自我,软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立信心,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关注差异,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个性化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2007—2009年贵州省玉米区域试验109个优良组合产量的因子,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主成分因子分别是单穗粒重、生育期、百粒重、株高、穗行
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谷子幼苗的抗氧化酶(SOD、CAT、POD)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NP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探索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课堂教学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给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索
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以下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探讨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江泽民指出,“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随着中学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全面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
[摘要]三等分任意角的出现是很自然的,二等分一个已知角既是这么容易,很自然地会把问题略变一下:三等分怎么样呢?这样,这一个问题就这么非常自然地出現了,本文是笔者对尺规作图三等分一个给定的任意角的研究结果。  [关键词]尺规作图;三等分;任意角;解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以开花忽地笑鳞茎为材料,研究在较高温度及不同时长催花过程中鳞茎内的水分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及水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经过较高温度处理,忽地笑鳞茎内
通过引种驯化原则及程序进行罗布麻的人工迁移,进而达到从西北向东北地区-吉林引种罗布麻,对罗布麻有性繁殖技术进行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