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运用初中生物教科书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toney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用好教科书是生物教学活动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教科书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科书的开发者、设计者。换句话说,教学是教师对生物教科书的再创造活动。所以,在使用教科书从事教学时,还必须融入本地特色,選取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方式,创造富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手中的教科书真正成为本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好工具。
  
  一、不改变教材的原有思路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的《生物》教科书,该教科书的编写者均是富有经验的学者和具有时代意识的专家,他们精心编写的教科书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所以在运用该教材时,笔者的处理是:大部分学习内容以不改变教材原有顺序为主,将备课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考虑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1.处理教科书时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学习知识,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既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又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尽量避免以权威的面孔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能主动想到的,就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讲,只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补充。
  例如,教学《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生物的生命现象”部分时,笔者主要使用了谈话法来教学。
  老师问:“在教室里,有老师和同学,也有桌子和椅子。这四样中哪个是生物,哪个不是?”
  “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肯定了老师和同学是生物,桌子和椅子不是呢?这种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以这几句简单的引言导入新课的学习,接下来由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总结出生命的基本现象。
  2.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按教师的思路来思考。例如,教学《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的“茎的输导功能”部分时,学生一边按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一边分组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地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依生物学的思维方式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学生的思维方向就越来越清晰。并一步步向正确的结论靠拢,当问题全部解答完了,学生们也就主动地引出了科学的结论。
  3.有些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学能力来完成学习目标。如,教学《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大豆种子的结构”部分,教师将菜豆种子发给学生,由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图,阅读教科书中与之相关的文字说明,认识菜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并总结归纳各部分的功能。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生物知识,同时因为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部分教科书上的内容按教学需要,改按自己的想法变动知识呈现的顺序或教学进度作新的安排
  
  教科书是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这个“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对于教科书的知识呈现的顺序,编写者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但以一个具体运用教科书的一线生物教师的眼光来看,发现有时会有操作上的不便,或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此时,笔者会改变教科书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以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符合学生的特点来重新做布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更好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科书上的安排各用一个课时,但笔者是将它们混在一起教学,仍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的。
  笔者的考虑是:这是学生刚上初中的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此前的第一节课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留出一些时间来强调今后上生物课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生物课的纪律和要求。接下来的第二节课仍安排在教室上比较好,可以进一步强化课堂纪律。第三节课才安排在实验室上,专门组织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进行实验和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通常学生在实验时总是比较兴奋的,所以在第一次做实验时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强调实验操作的纪律问题。专设这堂生物实验课是必要的,可以为以后顺利完成各种生物实验做好辅垫。
  
  三、部分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按自己的理解有增有删
  
  具体运用教科书时,对教科书的某些安排融入自己的想法,部分不重要内容,则删之不用;有些内容虽然教科书上没有提及,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必要,笔者在课堂上增加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达到夯实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的目的。
  教学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用好教科书,不能唯教科书,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动地、科学地运用教科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其他文献
近两年,全国报纸出现了一股“时评热”,各家报纸纷纷拿出一定的版面空间给时评。一些晚报类报纸在注重深层次开发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时评的作用。《燕赵都市报》、《齐鲁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突出,也比较有成绩。  报纸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大千世界五彩缤纷,报纸上的文章内容也理应丰富多彩。新闻时评作为报纸文体的一种当然不能例外。晚报时评版的丰富性体现
盾构机在实际掘进施工中,尤其是在穿越地质不均土层或小转弯半径时,常常存在着盾体易发生突然侧滚的倾向.盾体的这种突然侧滚现象将会带动机内平台倾转,以及带动皮带机、盾体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学习化学也离不开实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在理念和内容上都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从事各种探究活动,亲自发现科学概念和原理,掌握探究技能。作为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来说,它更是一种最生动、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因此,新课改的化学教学一定要把实验技术的研究放在相当重要
目的:评价分析虚拟实验室Simodont系统应用于口腔医学左下磨牙Ⅱ类洞窝洞预备教学的效果。  研究方法:选择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0人为研究对象,经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成熟。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和“人类必须求得持续发展”的口号,为了求得人类的持续发展,必須深入研究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人类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这不仅推动了地球科学的发展,也深化了地理教育的主题。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今后的中学生应该从经济、社会、生态和道德观念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
“优化农村初中地理学科教学过程的改革实验”针对农村初中地理学科普遍存在的重教轻学、重知识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的问题,依据地理教学的基本规律,着眼学生地理能力培养,提出了“引导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上述偏差,取得了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应用原则作一粗浅探讨。    一、地理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地理引导教学模式有独特的教学程序和实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而在《化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体现出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学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以科学探究凸显化学课堂教学的生命。    一
研究背景:   外伤、骨组织炎症、肿瘤切除及先天畸形造成的骨缺损是一类常见而复杂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仍以自体骨移植作为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因其来
研究背景: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附着丧失易导致种植体周围炎,从而影响种植体的远期成功率。研究表明内基板(IBL)中层粘连蛋白5(LN-5)的表达不足,是造成种植体牙龈界面中上2/3结
[摘要]近年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陷入了困境,如何改革和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剖析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对策。  [关键词] 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经历了调整、充实、改革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发展已初具规模。但随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