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用好教科书是生物教学活动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教科书的使用者,更应该是教科书的开发者、设计者。换句话说,教学是教师对生物教科书的再创造活动。所以,在使用教科书从事教学时,还必须融入本地特色,選取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方式,创造富有教师个性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手中的教科书真正成为本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好工具。
一、不改变教材的原有思路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的《生物》教科书,该教科书的编写者均是富有经验的学者和具有时代意识的专家,他们精心编写的教科书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所以在运用该教材时,笔者的处理是:大部分学习内容以不改变教材原有顺序为主,将备课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考虑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1.处理教科书时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学习知识,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既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又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尽量避免以权威的面孔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能主动想到的,就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讲,只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补充。
例如,教学《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生物的生命现象”部分时,笔者主要使用了谈话法来教学。
老师问:“在教室里,有老师和同学,也有桌子和椅子。这四样中哪个是生物,哪个不是?”
“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肯定了老师和同学是生物,桌子和椅子不是呢?这种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以这几句简单的引言导入新课的学习,接下来由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总结出生命的基本现象。
2.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按教师的思路来思考。例如,教学《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的“茎的输导功能”部分时,学生一边按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一边分组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地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依生物学的思维方式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学生的思维方向就越来越清晰。并一步步向正确的结论靠拢,当问题全部解答完了,学生们也就主动地引出了科学的结论。
3.有些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学能力来完成学习目标。如,教学《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大豆种子的结构”部分,教师将菜豆种子发给学生,由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图,阅读教科书中与之相关的文字说明,认识菜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并总结归纳各部分的功能。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生物知识,同时因为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部分教科书上的内容按教学需要,改按自己的想法变动知识呈现的顺序或教学进度作新的安排
教科书是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这个“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对于教科书的知识呈现的顺序,编写者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但以一个具体运用教科书的一线生物教师的眼光来看,发现有时会有操作上的不便,或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此时,笔者会改变教科书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以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符合学生的特点来重新做布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更好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科书上的安排各用一个课时,但笔者是将它们混在一起教学,仍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的。
笔者的考虑是:这是学生刚上初中的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此前的第一节课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留出一些时间来强调今后上生物课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生物课的纪律和要求。接下来的第二节课仍安排在教室上比较好,可以进一步强化课堂纪律。第三节课才安排在实验室上,专门组织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进行实验和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通常学生在实验时总是比较兴奋的,所以在第一次做实验时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强调实验操作的纪律问题。专设这堂生物实验课是必要的,可以为以后顺利完成各种生物实验做好辅垫。
三、部分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按自己的理解有增有删
具体运用教科书时,对教科书的某些安排融入自己的想法,部分不重要内容,则删之不用;有些内容虽然教科书上没有提及,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必要,笔者在课堂上增加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达到夯实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的目的。
教学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用好教科书,不能唯教科书,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动地、科学地运用教科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一、不改变教材的原有思路
目前我们使用的是苏教版的《生物》教科书,该教科书的编写者均是富有经验的学者和具有时代意识的专家,他们精心编写的教科书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所以在运用该教材时,笔者的处理是:大部分学习内容以不改变教材原有顺序为主,将备课的重点更多地放在考虑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
1.处理教科书时的主要原则是: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新课标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能动地、自觉地学习知识,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既体会获得知识的喜悦,又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笔者尽量避免以权威的面孔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能主动想到的,就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来讲,只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补充。
例如,教学《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生物的生命现象”部分时,笔者主要使用了谈话法来教学。
老师问:“在教室里,有老师和同学,也有桌子和椅子。这四样中哪个是生物,哪个不是?”
“为什么我们大家都肯定了老师和同学是生物,桌子和椅子不是呢?这种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以这几句简单的引言导入新课的学习,接下来由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总结出生命的基本现象。
2.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按教师的思路来思考。例如,教学《植物茎的输导功能》的“茎的输导功能”部分时,学生一边按书上的要求进行实验,一边分组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跑到叶片中的?
(2)将茎横向切断,在横切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3)将茎纵剖开,在纵剖面上发现了什么?根据茎的结构知识,判断是茎的哪部分变红了?
(4)通过这个实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地解答这一系列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依生物学的思维方式探索生物规律的过程。问题一个个被解决,学生的思维方向就越来越清晰。并一步步向正确的结论靠拢,当问题全部解答完了,学生们也就主动地引出了科学的结论。
3.有些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发挥自学能力来完成学习目标。如,教学《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大豆种子的结构”部分,教师将菜豆种子发给学生,由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图,阅读教科书中与之相关的文字说明,认识菜豆种子的各部分结构并总结归纳各部分的功能。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生物知识,同时因为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以锻炼和提高。
二、部分教科书上的内容按教学需要,改按自己的想法变动知识呈现的顺序或教学进度作新的安排
教科书是范例,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这个“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对于教科书的知识呈现的顺序,编写者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但以一个具体运用教科书的一线生物教师的眼光来看,发现有时会有操作上的不便,或不符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此时,笔者会改变教科书的安排,根据实际情况,以符合自己的性格和符合学生的特点来重新做布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更好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和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教科书上的安排各用一个课时,但笔者是将它们混在一起教学,仍用两个课时来完成的。
笔者的考虑是:这是学生刚上初中的第二节课、第三节课。此前的第一节课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留出一些时间来强调今后上生物课的注意事项,使学生明确生物课的纪律和要求。接下来的第二节课仍安排在教室上比较好,可以进一步强化课堂纪律。第三节课才安排在实验室上,专门组织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进行实验和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不同的,通常学生在实验时总是比较兴奋的,所以在第一次做实验时需要充足的时间来强调实验操作的纪律问题。专设这堂生物实验课是必要的,可以为以后顺利完成各种生物实验做好辅垫。
三、部分内容根据教学需要,按自己的理解有增有删
具体运用教科书时,对教科书的某些安排融入自己的想法,部分不重要内容,则删之不用;有些内容虽然教科书上没有提及,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很有必要,笔者在课堂上增加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达到夯实学生的生物学基础、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的目的。
教学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用好教科书,不能唯教科书,更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动地、科学地运用教科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六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