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要让知识更有力量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ran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这个耳熟能详的著名论断,是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的至理名言。虽经400年斗转星移,它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当今,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最强劲的社会发展推动力,也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恶化等诸多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灵妙的利器。
  知识,是人们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系统认知。知识的形成、传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轨迹,是教育工作最恒久的主题、最核心的使命。始于20世纪末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是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的机遇,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充分开发、造就和运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综合国力竞争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毫无疑义,课改要让知识更有力量!要使知识成为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更坚实的基础、更高效的载体。为此,当前新课程知识教学中哪些问题更值得关注和着力呢?
  ——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青少年学生学习知识最重要的动力。幽默、诙谐、充满悬念的话语,新奇、超俗、富于思辨的事物特质,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实现个人理想、履行社会责任与知识的密切关系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上乘资源。但我们必须关注激发学习知识兴趣的与时俱进,随着学生身心成长,知识和经验积累,要更多地以对知识内涵、规律及形式的探究、解读和创造,对知识所蕴涵哲理、情意及美学的追求、感悟和欣赏等去激发学生内心自觉的求知欲望。这是任何外部刺激方式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且将成为学生求知强烈而持久的动力。
  ——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此乃课改的重要目标和突破口。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以接受为基本特征,过分倾心于知识的授受、理解和模拟应用(解答习题),使学生多处于被动、单向、封闭的求知状态。虽然,新课程并不完全排斥接受式学习,但单凭接受式学习在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显得有些心力不济,难于高效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很难全面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知识教学必须更新理念,努力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创新性的方式方法,使学习知识过程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心路历程,以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和自足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自主建构知识及其体系是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标志。知识只有个性化的意义建构,并形成体系、网络,才能产生观点,才能形成观念,才能成为应用的基础,才能更有力量。学科教科书中提供或显或隐、或大或小的知识及其体系,只是一种解读、一种模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优势、喜好循序渐进地建构起基础性的、可扩容的知识体系,并适时对新知进行同化或顺应,完善、创新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其间,教师只需在体系建构的目标整合、任务提示、解惑答疑、交流协调、评价激励等环节中发挥参谋作用,切忌越俎代庖、强令推销教师所中意的“标准”模式,扼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阻挡教学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平等、和谐、共享学习佳境的生成。
  ——精心创设知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教学联系实际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和特征。知识教学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特点、学习任务等),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实际,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实践性,促进学生理解知识本质,认识知识价值,领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诚然,知识教学所涉“实际问题”充其量只是一些简化模型。但通过对它们的探究,仍能促进学生运用知识、积累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施知识教学与实际的联系,务必精心选择素材、设计情景、激励探究,让知识对学生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彰显更加劲爆的活力。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其他文献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道:“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的呢,只要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在这里,少儿“天性”所受到的的压迫是极为沉重
《论语·先进》篇所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描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进行的一场有关人生理想的交谈。(以下引文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而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
据《中国教育报》载,出席7月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一位基层幼儿园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乡村教师也能迈向教育家之路,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这话说得真好!这句话说出了广大教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经历,这就不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献身于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面包而读书。他曾这样写道:“我早已投身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演绎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使中华文化声威远扬,全球涌现前所未有的汉字、汉语学习热潮。定格在2008年的几个历史镜头,彰显了汉字的无比荣耀,昭示着汉字的教育使命。  镜头一:2008年8月8日晚,全世界有40多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欣赏到艺术地再现的中华文明,对其中由活字印刷术幻化成的“和”字所表达
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节:  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和她的同事,也是男友,在一起吃饭。其间,女方说:“提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男方答:“当然是——水。”女方道:“不,是——春天!”男方辩解:“我这可是标准答案啊!”女方感喟:“唉,标准答案!你不觉得总是这样的标准答案,很缺少情趣,缺少想象吗?”男方笑道:“可现实是,不按标准答案答题,就不能得分哦。”女方叹道:“可现在的孩子们,整天围着这些标准
去年高考前夕,央视新闻频道播发了《冲刺高考:393班的普通一天》,跟随着记者的镜头,观众目睹了河北衡水中学高三393班学生从晨跑到晚自习一整天争分夺秒、近乎麻木的备考学习、生活状况。众所周知,衡水中学是蝉联全省高考升学率魁元已十余载的名校,其办学经验曾被权威的教育媒体多次报道,誉称为素质教育典型,先后接待过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逾16万参观考察者。央视新闻特写发出的不同声音引起了新的争鸣。有人认
200多年前,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每天午后三点半,总会准时走来一个不足五英尺的矮个子,他在那里要散步一小时——他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伟人伊曼努尔·康德。可是有那么几天,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的出现,都为他担心。怎么回事呢?原来他在那几天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里,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爱弥儿》这部书的副标题就是“论教育”,是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这部小说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对“教学”的真正意义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教学,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学是引导,是促进,是合作,是激励,是对话,是交往,是互动,是生成,是师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灵魂,就是通过学科教学让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质疑、学会创造;通过学科教学优化学生的大脑,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智慧。  追寻教学的灵魂,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不只是教知识,而
参加《中国校长论坛》,有幸聆听了陶西平先生《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报告,报告中对两个公式由企业管理向教育领域的移植,非常有见地,倍受启发。  这两个公式“N=1和R=G”是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经过四年潜心研究提出的。  “N=1”解读。所谓N=1,是指企业服务的顾客虽然可以多到数以百万计甚至数以亿计,但企业仍然应当专注于每一个顾客,因为“价值是基于每一名顾客的独特的、个性化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