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标准答案”……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hub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节:
  一位年轻的女班主任和她的同事,也是男友,在一起吃饭。其间,女方说:“提个问题,雪化了以后是什么?”男方答:“当然是——水。”女方道:“不,是——春天!”男方辩解:“我这可是标准答案啊!”女方感喟:“唉,标准答案!你不觉得总是这样的标准答案,很缺少情趣,缺少想象吗?”男方笑道:“可现实是,不按标准答案答题,就不能得分哦。”女方叹道:“可现在的孩子们,整天围着这些标准答案忙活着,不敢越雷池一步!”男方劝解:“别傻啦,想这些没用的,都变老啦。”女方娇嗔地看看男方,然后又说起了别的事……
  从文艺的角度看,这样的情节很普通,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然而,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正因为这样的情节很普通,很平常,所以它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更带有普遍性。
  年轻女教师的感喟,不禁令人想起清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龚自珍的一篇《病梅馆记》。文中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qī)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zhuó)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yù)梅者,斫(zhuó)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试想,在我们实际的教学实践当中,在应试的巨大压力下形成了“标准答案专政”的学习(应考)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之下,孩子们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被要求的整齐划一、规规矩矩、灵感被抑制、想象力被遏制的“标准件”。这一个个“标准件”与那一株株“病梅”是否有些相似之处呢?
  龚自珍对于“病梅”的情形甚为不忍,于是,“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垢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有觉悟、有见识、有事业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自有比龚自珍更加崇高的使命和更加丰富的情怀。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所号召的:“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站在这样的时代和历史高度,我们切实开展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创业能力,大力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大有可为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教材是什么?教材是课程的文本载体,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材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不可能要求它完全适合每所学校每个教学班的特点。因此,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只能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  教材是“材料”,是“媒介”。教材是书面的东西,所载的信息比较有限。尤其现行新教材,为每个教师提供了解放思想、拓展思维的空间,提供了自主发挥的契机。因此,教师不能被动地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进行教学,而要结
关键词:2009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3-0001-03    河北省2009年的思想品德学科中考试题,遵循了学科说明的要求,实现了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过程中的超越。具体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变化、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这套中考试题把坚持正面价值导向放在首位。整
笔者在电视上看到过——  女学生李讷,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让老师和同学知道她父亲的真实姓名叫“毛泽东”,只能说自己父亲的名字叫“李德胜”。这使得她在学校上学时,不时遇到一些颇具戏剧性的事情。  例一,老师在课堂上教新课文《东方红》。同桌同学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傲然而小声地问李讷道:“喂,你爸爸是谁呀?告诉你,我爸爸可是高干,每天都用小汽车接我送我的……”老师还是注意到他们了,很不高兴地叱责道:“你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何其难,点点滴滴之间便可改变学生的成长轨迹。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的强与不强,往往正是师者点点滴滴的结果。  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负有举足轻重的重担,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幽默风趣的授课艺术和博爱的心胸,更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方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优良的人格、美好的灵魂和良好的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每每在我准备给学生作业写评语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天的情景。  那天,我正在厨房准备做晚饭,刚刚放学的女儿手拿着作业本向我奔来,疑惑的问道:“妈,你看我的语文作业写的怎么样?为什么老师却在后面只写了‘以后要努力!’?”看着女儿满脸的委屈,我赶紧接过作业本。的确,她的作业书写工整,字迹清秀,能看出女儿一定是认认真真完成的。我笑着说:“你的作业真棒,老师的意思是你做得很好,但要继
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写道:“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的呢,只要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在这里,少儿“天性”所受到的的压迫是极为沉重
《论语·先进》篇所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描述了孔子和几位弟子进行的一场有关人生理想的交谈。(以下引文以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为据)——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而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
据《中国教育报》载,出席7月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一位基层幼儿园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乡村教师也能迈向教育家之路,创造崇高的生命价值。"这话说得真好!这句话说出了广大教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的名字早为世人所熟知。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卓越的成就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伟大导师的高度评价。在哲学发展史上,康德的名字是不可能被绕过去的。但是,康德的哲学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经历,这就不为世人熟知了。  青年康德立志献身于对学问和真理的追求,而不是为了面包而读书。他曾这样写道:“我早已投身于我决心保持的东西。我将沿着自己
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演绎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平崛起,使中华文化声威远扬,全球涌现前所未有的汉字、汉语学习热潮。定格在2008年的几个历史镜头,彰显了汉字的无比荣耀,昭示着汉字的教育使命。  镜头一:2008年8月8日晚,全世界有40多亿观众通过电视直播“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欣赏到艺术地再现的中华文明,对其中由活字印刷术幻化成的“和”字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