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65例早期康复护理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l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在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结果:康复训练3个月后肌力达到Ⅳ~V者占53.8%,肌力达到Ⅲ-Ⅳ者占35.4%,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7例占10.8%。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能很好地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关键词 早期康复 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障碍
  
  据统计,存活的脑血管病患者中大多数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致残率达70%~80%,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也会增加社会负担。脑卒中的高致残率是急待解决的问题,而早期康复训练是防止和减少急性脑卒中致残的安全、有效的手段。我们对2005年8月~2007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5例采取了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5年8月~2007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并随诊资料完整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5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初发病例,存在明确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中男43例,女22例;年龄38~75岁,平均54.5±5.6岁;脑梗死53例,脑出血12例。
  方法: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抗凝、溶栓、使用脑保护剂)的基础上,在意识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基本稳定、神经系统缺损体征不再进展后24~48小时内即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结果
  
  康复训练3个月后采用肌力恢复评定法来进行康复评定:肌力达到Ⅳ~V者35例(53.8%),肌力达到Ⅲ~Ⅳ者23例(35.4%),肌力为0~Ⅱ级或无恢复者7例(10.8%)。
  
  护理
  
  心理护理:首先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经济状态、文化知识方面做出一个正确客观的综合评估,根据病人个体性格特点、文化程度、经济状况、认知能力等进行个体化干预,以完成对其疾病知识宣教、饮食指导,通过安慰、教育和支持帮助病人学会如何应对疾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参与学习力所能及的社会及家庭活动,启发病人消除消极、悲观、厌世思想,尽量多参加娱乐活动,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进行康复训练,并力争得到家属的积极配合。
  康复训练:早期床上康复训练:保持患侧肢体良姿位以干预病理模式的形成:仰卧位时患侧上肢置于软枕上,使患肢保持轻度外展,手略高于心脏位置;患侧肩关节下垫小枕,预防肩关节下坠后缩;在下肢外侧放置毛巾卷、沙袋等支持物防止髋关节的外展、外旋;膝关节下方垫小枕,以维持膝关节轻度屈曲;脚上方避免放置重物,以免踝关节出现跖屈、内翻;为防止上肢屈曲模式和下肢伸肌模式,足底不放置任何支撑物,手不抓握任何物品。体位变换:为了预防压疮,应每隔2小时变化1次体位,患者可采取仰卧位、侧卧位。关节被动活动:每日2次,每个关节运动模式做5—10遍。手法要平稳,速度宜缓慢,全身各关节的各种运动模式均应实施,但肩关节早期不得超过全关节活动范围的50%。对昏迷、肌肉瘫痪的患者要充分考虑到肌肉对关节控制能力下降的问题,防止出现超出关节活动范围的活动,以免造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在被动运动同时,配合意念运动,增加感觉输入体验,促进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
  渐进性训练。侧翻训练:向患侧辅助翻身,患者仰卧,令患者健侧上下肢抬起并伸向患侧,同时躯干向患侧旋转;向健侧辅助翻身,患者仰卧,将健足置于患足下方,双手十字交叉,双侧上肢左右摆动,利用躯干的旋转和上肢摆动的惯性向健侧翻身。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坐位平衡差时,应坐在一个固定的矮床上,双脚着地,练习前后左右移动。坐位平衡训练分别在长坐位和端坐位下进行,训练应循序渐进,防止患者精神紧张加重痉挛。站立及行走训练:站立训练时应预防膝关节屈曲。当患者具备了独立维持平衡30天,双下肢能独立完成重心转移时可练习行走。行走时应先在护士的搀扶下进行训练,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可对患者进行进食、洗脸、穿脱衣服、穿脱袜子等训练,鼓励患者尽量独自完成,提高自理能力。
  
  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是EdwardTaub教授和其同事经过数年研究,由美国Alabama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治疗上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
  方法:CIMT是在生活环境中限制脑卒中患者使用健侧上肢,强制性反复使用患侧上肢。具体方法包括两方面:限制健侧使用,用休息位夹板或吊带将健侧上肢固定,每天在清醒时的固定时间不少于90%,持续2周。强制使用患侧,每天6小时,每周5次,持续2周。共10天的治疗。经典的CIMT强调的是限制患者健侧肢体的运动,强制患者使用患侧肢体完成日常功能活动。
  
  讨论
  
  以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脑卒中患者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早期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改变脑部受损区域某些蛋白的基因表达而促进新生突触的侧支发芽,激发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潜伏状态的突触,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以重建轴突联系,并增强健侧大脑半球相应皮质的代偿作用,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本文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同时对患者陪护进行相关康复知识的培训与指导,让患者及家属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将康复知识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很好地促进了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硬膜外前腔注射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2.8%。结论:用硬膜外前腔注射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便有效。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硬膜外前腔注射 手法复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科从2007年10月-2008年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6例,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9例接受本疗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
期刊
关键词 黄体酮 穴位注射 心痛定输尿管结石    现将我科2007年2月-2008年2月住院肾绞痛245例患者中160例输尿管结石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60例患者住院前经腹部彩超、腹平片,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明确诊断,并排外合并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病例。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45例,中段结石87例,下段结石28例。右输尿管结石63例,左输尿管结石81例,双
期刊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西医的角度观察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特征,运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病变肉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临床症状。用中药和针灸的方法审因论治,可以较好地进行病因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8月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59岁;病程2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针刀配合局封与单纯局封治疗足跟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足跟痛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为针刀配合局封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局部封闭治疗,封闭治疗所用药物均为确炎舒松-A lml,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 0.5mg。结果:两组比较结果差异呈显著性,观察组明确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配合局封治疗足跟痛具有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优良等优点。  关键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对控制心室率及减少血栓栓塞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79份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在治疗原发病,抗凝,抗血小板,扩血管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和稳心颗粒口服。对照组39例在治疗原发病,抗凝,抗血小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主要观察心室率的变化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40例,有效37例,无效3例,有效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MSCT(64层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临床上具有高危因素的可疑及已确诊的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人,在有创血管造影前1天进行对比剂增强的MSCT检查,其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共1560个节段中,1420个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每例均对冠状动脉的13个节段进行分析(右冠状动脉:1=近段,2=中段,3=远段,4=后降支及后
期刊
化脓性脑膜炎并存低钙性惊厥5例误诊分析  刘亚琴    化脓性脑膜炎与低钙性惊厥在小儿均系常见病,当两种病同时并存时,低钙惊厥诊断不难,而化脑易被误诊。现将我院2004年5月以来误诊5例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3个月-7个月4例,新生儿1例,均为人工喂养。首发症状以发热惊厥、发热腹泻出现者各l例,发热咳喘3例,4例分别在发病的2~5天。出现惊厥,来院就诊时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了解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软化灶的CT特点,对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软化鉴别。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经临床诊治的28例脑血管病例(其中出血性12例,缺血性16例),后遗留有脑软化灶的图像表现。结果:CT检查对脑出血所引起的软化灶与脑梗死所致的软化灶的鉴别有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 脑软化灶 CT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28例均为我院2005年5月~2006年5
期刊
甲亢系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过量的甲状腺素进入循环血液中,作用全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机体的神经、循环、消化等各系统的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女性,以20—40岁多见。临床表现为消瘦、突眼、心悸、震颤、失眠、烦躁、神疲力乏等症状。因其起病缓慢,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以突出的某一系统的症状为主要表现而易于误诊。    临床资料    自1
期刊
关键词 X射线工作人员 白细胞减少调查    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后不久,人们就发现了x射线对人体健康的损害。首先是对血液白细胞的杀伤,使白细胞数减少,免疫力下降,并可引发白血病、再障以及乳腺癌、甲状腺癌,而且对胚胎还有致畸作用。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放射人员健康管理规定》中对放射人员实行健康监护要求,定期对的职业损伤程度进行查体。通过血液白细胞检测,以了解从事该项工作人员的白细胞受损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