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12例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long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痉挛性斜颈 中西医结合 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性斜颈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西医的角度观察痉挛性斜颈的临床特征,运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病变肉的方法进行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临床症状。用中药和针灸的方法审因论治,可以较好地进行病因治疗,控制病情发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资料与方法
  2007年6月-2008年8月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8-59岁;病程23个月-45年。
  临床诊断:痉挛性斜颈是一种以颈肌扭转或阵挛性倾斜为特征的锥体外系器质性疾患。因中枢神经病变导致颈部多处肌肉不自主抽搐,强迫头颈失去正常姿态和活动功能,有的歪向一侧;有的左右扭转;有的不能抬头;有的不能低头;有的头旋转又前倾;有的头旋转又后仰;有的伴有不停摇晃,重者可造成环枢椎脱位,或压迫神经引起颈背部疼痛。患了痉挛性斜颈,多数人在白天表现重,特别在情绪紧张,劳累,身体运动时加重,在平卧时可消失,但也有昼夜不停者。患病后多不能坚持工作,有的生活都不能自理,遭受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查体:左侧胸锁乳突肌、右侧头夹肌痉挛,颈部各方位活动受限,无病理反射。查血清,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等指标及x线片(胸、颈椎),TCD,头颅CT,颈椎核磁共振等均正常。
  鉴别诊断:①癔病性斜颈:多于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不自主运动呈多变性,不如器质性斜颈那样刻板不变,经暗示后可缓解。但仍需注意,器质性斜颈症状的轻重亦可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因此,臆病性斜颈的诊断必须慎重。②先天性斜颈:起病年龄小,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等先天性脊柱异常所引起。可以行颈椎的x线检查等加以确定。③症状性斜颈:颈部的局部原因,如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等对颈部肌肉的刺激所引起的症状性斜颈;眼肌的平衡障碍(如上斜肌麻痹)可引起矫正性斜颈等。
  治疗方法:①西医治疗:以龙胆紫液做标识,先将确诊的病变肌肉等分成10个点;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戴手套,盖无菌巾;然后将110UA型肉毒毒素稀释成5ml注射液,等量注入上述10点(每点IIU)。每周1次,注射2—3次后痉挛大部分缓解,此时进行中药和针灸辨证治疗。②中药治疗:葛根80g,麻黄10g,桂枝10g,白芍5g,甘草15g,生姜10g,大枣10枚,凉水煎服,每日1剂。③针灸治疗:取穴中渚、三间、列缺、内庭、太冲。操作方法:用75%酒精常规消毒,选用0.30mm x25mm不锈钢毫针以单手进针速刺。中渚、列缺、内庭、太冲四穴均向上斜刺,三间向手心方向透刺。以上诸穴得气后视病情虚实情况而施补泻手法,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腕、掌指、跖关节以自我行针,保持持续的酸胀感并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颈部可做任何方向自主运动,局部肌肉硬化恢复正常;②显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消失或基本消失,在过度疲劳或紧张时偶发;③有效:头颈部异常运动数减少,幅度减小。④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未见好转。
  
  结果
  
  12例患者,痊愈8例(66.7%),显效3例(25%),有效1例(8.3%),总有效率达100%。
  
  讨论
  
  痉挛性斜颈是极为难治的病症,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进行。在发病初期先选用A型肉毒毒素抑制周围运动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乙酰胆碱释放,控制临床症状。后期应配合中药和针灸治疗,注意根据本病的病机性质、病变所在的脏腑与经络,把握好人体整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情况,做到既知风源又明风之所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治疗。
  痉挛性斜颈属中医“痉证”、“瘛疭”范畴,根据临床观察,此病有流行性或散发性发病特点,与气候反常,交换季节,尤其冬春两季温差较大时发病较多。如不进行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临床诸症也随之进一步加剧,以致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用葛根、白芍、炙甘草解痉缓急,舒筋止痛。桂枝、生姜、大枣调和营卫,麻黄发汗解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葛根还有扩展血管,改善微循环,镇痛止痉作用;芍药对平滑肌和横纹肌痉挛也有镇痛作用。诸药合用,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痉挛性斜颈多伤及手足阳明经,手少阳三焦经。“经之所过,主治所及”,故从手足阳明经、手少阳三焦经对此病进行治疗。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内庭为胃经之荥穴,针之能疏通全身之气血,使颈部肌肉得于濡养。“输主体重节痛”,三间、中渚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之输穴,刺之能舒筋通络、行气活血。列缺为手太阴经之络穴,《四总穴歌》曰:“头项寻列缺”,故舍输而取列缺。肝为刚脏,若肝血不足,必然会引动肝风,又肝主筋,风动筋脉挛急则项强。太冲为肝经之输穴、针之能疏肝理气,平肝熄风,又能助胃经之气血升化运行。诸穴配合,患者经络通,经筋舒,病症自减。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观察经胃左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联合复方氟尿嘧啶口服治疗晚期贲门癌的疗效。方法:对67例经胃镜、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胃底贲门癌晚期患者行胃左动脉灌注化疗、栓塞联合复方氟尿嘧啶口服。结果:治疗后肿瘤原发灶完全消失3例(4.5%),肿瘤缩小>50%21例(31.3%),病灶稳定但缩小<50%33例(49.3%),总有效率为80.1%。结论:介入治疗联合复方氟尿嘧啶口服对晚期胃底贲门癌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自行组方,研制的肝贴灵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三七、红花、桃仁、苦参等多种中草药加辅料、促透皮吸收剂精制成膏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择肝病病例进行分组治疗,观察肝贴灵的临床疗效。结果:肝贴灵对各种脾胃湿热型肝胆湿热型和胆热瘀结型的黄疸证疗效较好,总有效率为95.5%,显著高于对照组86.9%,P<0.5。结论:肝贴灵作为外用药物对各种脾胃湿热,肝胆湿热型的黄疸证疗效较好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童康片协助治疗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致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方法:按2006年GINA方案给予治疗的支气管哮喘260例,分成治疗组130例和观察组各60例,并设对照组70例,治疗组加用童康片6~12个月后,进行观察反复发作情况和免疫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治疗组感冒次数和天数以及哮喘反复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免疫功能血清学检测恢复正常,总有效率85%,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
期刊
平肝合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124例疗效观察  付菊平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近几年采用自制平肝合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124例,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18—66岁,平均36,8岁。对照组116例,其中男74例,女32例;年龄16~68岁,平均37.1岁。临床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治疗组中慢性乙肝108例,慢性丙肝16例;对照组慢性乙肝100例,慢
期刊
康复新液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疗效观察  郭芝侠 邢庭丽 王惠萍    摘要 目的:讨论康复新液湿敷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效果。方法:将32例慢性下肢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给予常规清创换药治疗,观察组(16例)给予常规清创,湿敷康复新液治疗。结果:观察组疗效在常规清创后加用湿敷康复新液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新液湿敷下肢溃疡创面,疗程短,使用方便,愈合快。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目的:总结老年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7月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的148例老年腹股沟疝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切口感染,无排异反应和过敏反应,术区无牵拉疼痛感及异物感,术后出现尿潴留10例,阴囊水肿3例。随访1~10年,腹股沟疝无复发。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较合理的术式。  关
期刊
摘要 中药化瘀药与瘀血证科学研究证明,血瘀证与血循障碍,关键是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有关的过程。肝炎病经活血化瘀治疗,肝区搏动血流量增加,流出阻力减少,这是化瘀药治疗肝炎、肝硬化的理论基础。临床观察病例表明,在通常治疗肝炎的方法中,若配合建中汤加味治疗,肝炎病人的黄疸指数、转氨酶就下降明显,表面抗原的阳性比下降或在阶段时间内转阴,也能缩短用药时间,加快病程转归。  关键词 建中汤 治疗肝炎
期刊
关键词 牵正汤 针刺疗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自2003年以来,笔者采用牵正汤加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8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全部病例共58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病例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22~50岁52例,50岁以上6例;发病时7天内治疗者54例,1个月后来治疗者4例。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明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治疗方法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硬膜外前腔注射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92.8%。结论:用硬膜外前腔注射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便有效。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硬膜外前腔注射 手法复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科从2007年10月-2008年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6例,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其中69例接受本疗法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
期刊
关键词 黄体酮 穴位注射 心痛定输尿管结石    现将我科2007年2月-2008年2月住院肾绞痛245例患者中160例输尿管结石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160例患者住院前经腹部彩超、腹平片,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明确诊断,并排外合并肾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病例。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45例,中段结石87例,下段结石28例。右输尿管结石63例,左输尿管结石81例,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