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方法指导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n_ac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既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又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呢?以语文学科为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明确预习的基本步骤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难读、难懂的字词,通过查工具书弄清楚字音、字意。同时,将重要的字词抄录在预习本上。
  2.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通过查阅背景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知识,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
  3.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针对不同的体裁,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阅读记叙文,应概括其六要素;阅读说明文,应指出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对象有何特点、说明方法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阅读议论文,应找出论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论据是什么。
  4.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有关课堂学习的重要问题,通过思考在原文中找出答案。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涉及该课的几个主要问题分解、细化,布置给学生。这些问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在文章中找出答案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出来,不宜过难。
  5.回顾全文,提出疑问。
  学生将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写作手法的设计、主题思想的理解等有疑问的地方写在预习本上,第二天带着疑问集中精力听讲。
  6.复习课文,检测预习。
  对前面所自学的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对于一些简单的有关字音、字形的题目,可以在识记积累后尝试练习,也可以采用先记后练再改的方式,达到巩固基础的目的。
  二、明白预习的内容和要求
  在布置学生预习的时候,教师应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要干什么;要达到怎样的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如识记、理解等,让学生明白在预习的过程中该做哪些事。例如:在布置《背影》这一课的预习作业时,笔者提出让学生能够对“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达到识记的要求,对于文章中分别写了“几次背影”“几次流泪”等问题提出了要能够理解的要求。
  在這个过程中,教师所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都是必须和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主旨相关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不宜太难,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预习自己解决。
  三、指导学生预习要有异步性
  教师对于预习的要求与指导要有异步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与方式超前学习,同时鼓励优秀学生进行跳跃式、深层次的学习;对于能力稍差的学生,着重强调他们对基础内容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对于同一篇文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能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问题,例如字词、主要内容的概括等。但是,好的学生可能会进行更深层的挖掘,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不可搞“一刀切”,这样既挫伤了后进生的积极性,也遏制了优秀生的主动性。
  (作者为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数学家奥加涅说:"很多习题潜在着进一步扩展其数学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初中数学教材外亦有不少内涵丰富、具有很强探究性的基本图形.若能有效挖掘,不但能巩固基础知识,
教材是学习的主要依据,习题是巩固所学的主要途径,规范探解习题,科学引申习题,灵活运用习题都是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主动探究习题,是数学学习的良好数学学习品质.下面就向大
我们知道,过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有无数条直线将其面积等分,如圆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将其面积等分.对于非中心对称图形,是否也存在过某个点也有无数条
通过对比台湾地区于2008年、2018年颁布的两版本数学课程纲要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实施要点、数学基本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各年级内容变化,得到以下启示:应注重数学学科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90°,AB=BC,BE⊥AD,垂足为点E,则结论1 BE=DE.证明:过点C作CG⊥BE于G,如图2,则有矩形CDEG,CG=DE.易证△BAE≌△CBG,所以BE=CG=DE.结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