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le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兴趣不高以及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的问题,仍然大范围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找到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学习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进步。基于此,文章首先讨论了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局限性,然后分析了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作用,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数学故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83-02
  引言
  故事是一种描述事件发展的文学体裁,其情节具有主动性及连贯性,对读者具有吸引力。故事的内容大多丰富多彩,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大部分儿童都在故事的影响下成长。和数学相关的故事,不但有着非常有趣的情节,而且其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也非常丰富。数学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培养数学兴趣,还能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有想象力,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数学故事可以让数学教学效果获得提升。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局限性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
  小学生年纪较小,处于对外界探索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这让小学生很难长时间地专注于数学课堂。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必要性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在面对数学逻辑分析或是计算题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出现畏难抵触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会对学生的数学成绩造成不良的影响。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讲课不够生动有趣,就很难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随着小学课程难度的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会降低,这对数学学科整体教学质量会造成不良影响[1]。
  (二)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是非常容易被忽视的主体。教师一旦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就很有可能采取较为激进的方式进行教学,一味地给学生传授所谓的知识点,进而忽略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如果教师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过于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很难创造一个高效的课堂,难以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这样既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用数学故事导入新的内容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会利用旧知导入新知。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直接的,也非常高效,但是很难充分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故事导入新内容,让小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符合其年龄和兴趣,使其更加容易对新内容感兴趣,并且融入数学课堂中,积极地动脑思考[2]。
  如小学生在学习与周长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教学中,在讲解数学故事的同时向学生提问:小袋鼠的爸爸每天都带着小袋鼠在操场上跑步,操场一圈是400m,小袋鼠一分钟可以跑200m,它一共跑了八分钟,那么它一共跑了几圈?教师通过数学故事设置相关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掘数字信息,并且对各个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利用设置问题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点的具体意义,使学生充分地学习数学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提高数学教学成效,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二)用数学故事巩固数学知识
  在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把比较烦琐的知识整理成一些容易被看懂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但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锻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被动接受,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主动创作数学故事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步骤,时间一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想象力以及创作能力也可以获得全面提升。
  比如,教师在教学“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利用数学故事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数学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老师带30个学生去动物园和游乐场玩,动物园一个人的门票是20元,游乐园一个人的门票是40元,小学生半价,那么班级里的31个人总共需要花多少钱?”教师创设这样的场景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耐心纠正,鼓励学生多多练习,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兴趣。
  (三)用数学故事丰富课外作业
  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故事安排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实际情况入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利用数学故事布置课外作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更加高涨,从而让学生的自主能力获得提升。
  如教师在教学“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教学任务:列举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不同形状的物体,发散思维,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陈述这些物体为什么是这样的形状。教师利用这樣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激活思维,善于观察生活。为了让学生所学知识更加广泛,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和形状相关的原理或是小故事,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巧用故事情境,熏陶学生情趣
  人的情感和认知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认知活动。数学是一门比较理性的学科,因此,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情感,才能使学习效果有所提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场景,让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情绪更加愉悦,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其情感体验。   比如,教师在教学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时,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把生活经历改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早晨,我和朋友出去跑步,我的朋友以每分钟300m的速度先出发了3分钟,我以每分钟400m的速度追赶,在我追朋友的时候,被家里的小狗发现了,小狗也跑了出来,小狗以每分钟600m的速度在我和朋友之间来回奔跑,在我追上朋友的时候,小狗一共跑了多少米?”这种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使学生在有趣并富有悬念的故事中,展开深入的思考。
  (五)开发故事课程,丰富教学资源
  有许多课程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不但需要进行讲解,还需要利用一些比较有趣且新奇的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课堂变得更具有活力。当前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极快的时代,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教材讲课,会很难让学生感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开发利用一些新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让教学资源多样化,也要积极探索一些新奇有趣的故事,或者将生活中的小故事改编为教学资源,利用数学故事设计教学活动,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并且有趣。
  比如,教师在教学“公倍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把与华罗庚相关的小故事通过改编的方法介绍给学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同时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围绕故事情节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问题。“华罗庚的老师曾经在数学课上给他出过一道难题:有这样一个数,三个三个地数还剩下两个,五个五个地数还剩下三个,七个七个地数还剩下两个,请问这个数是多少?在大家思考的过程中,华罗庚迅速说出了答案。”这时候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是不是也可以迅速说出答案。教师将这个数学故事当作素材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了解公倍数。不管是名人的故事还是神话故事,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就可以将这些素材转换为数学资源,从而在教學的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获得更多成长。
  (六)借力数学故事,启迪学生心智
  故事大多带有寓意,可以塑造人格,也可以益智健脑。故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助推器,数学故事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思考。故事可以给学生搭建想象的平台,使学生开阔视野,在联想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启迪学生心智,使学生更好地开拓思维。
  比如,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节课时,在展示了相关的例题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茫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根据这个故事可以了解到大象的重量可以用石头的重量替代,从而学到了等量替换这一方法。在教学“圆周率”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以及记忆圆周率,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小故事,告诉学生我们国家发现圆周率的时间比国外早了很多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圆周率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利用数学故事教学,既可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让数学课堂更具有魅力。
  结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爱娟.刍议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8(11):165-166.
  [2]董艳.试论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20(4):54,60.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学校开启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文章从为什么开展劳动教育分析了新时期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理解把握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并提出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四大实施途径,描述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从传统走向创新、从单一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摘要:新课标将英语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文化意识、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教育”能为英语课堂带来改变,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方法、内容和体系等,以此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英语教育有机融合英语核心素养,可重点把握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在线上英语学习平台、丰富英语资源、大数据分析中,实现与新课标核心素
摘要:课堂教学是落实统编教材的主要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五个一”:给学生一个靶向、一个目标、一个支架、一种权利和一片空间。教师要立足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课堂就充满了生机。  关键词:统编教材; 新课堂 ;“五个一”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12-02  随着统编教材在义
摘 要:课程整合已成为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其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凝聚多学科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科学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而应将它与数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有效融合,跨越学科界限。开展课程整合,使科学学科教学内容更丰富,活动组织形式更多样,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在2020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试题难度也随之加大,“地理过程类”试题成为今年高考的新亮点。地理过程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的原理和一般规律,而“地理过程类”题目包括常规类“地理过程类”题目、隐含型“地理过程类”题目、通过图像考查的“地理过程类”题目以及表格数据“地理过程类”题目。  关键词:“地理过程类”题目;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
为了让单元整体教学得到有效推进,实现深度教学的训练目标,同时发展学生学科能力,锻炼学生的多元学科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结合单元主题制订层递式教学目标,依据单元主题设计开放化实践活动,基于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依据教学主题展开适当的延伸与拓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