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学校开启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文章从为什么开展劳动教育分析了新时期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理解把握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并提出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四大实施途径,描述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从传统走向创新、从单一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2-02
2020年,《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把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开启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一、为什么开展新劳动教育
“新劳动教育”这个概念,并非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是强调其与现在的劳动教育和传统劳动教育的不同。
第一,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很少参加生产劳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具都不会用,劳动意识严重缺失。当下儿童实践经验太少,缺乏实践的素养,缺乏劳动教育。
第二,与自然的接触减少。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提出“大自然缺失症”,主要是指青少年到户外空旷的乡间活动越来越少的这样一个趋势。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减少,有可能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家庭、学校,车来车送,远离大自然,缺少与大自然的交流,偶尔与父母出去游玩、旅游,也只是拍拍照,与自然的接触较少。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滋养,“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因此需要实施劳动教育,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
第三,劳动教育现实畸变。现在的网红、主播、明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学生视其为心中的偶像,中小学生追星现象严重。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成为一种追求,学生对明星的尊重程度比对科学家的尊重程度还高,这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还有人认为劳动者是卑微的,劳动是苦差事,这也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非常及时,也让大家看到了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做普通劳动者的要求。
第四,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劳动与劳动教育,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劳动教育是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劳动育人应该体现在劳动实践育人,劳动综合育人,要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师是教书育人,学生是立德树人。现在存在一些窄化劳动教育的现象,如把劳动教育当成一日游来组织实施,组织学生摘草莓、摘桃子,体验一下就草草了事,写一个总结报告,就算开展劳动教育了。劳动不光是一种技艺的学习,还能教育人,劳动若变成摆拍作秀、休闲娱乐,甚至成为一种惩罚手段,这是不对的。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激活,生命力也会被唤醒。
第五,新劳动教育是现实的需要。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劳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升,新时期需要探索同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新劳动教育。
二、充分理解把握劳动教育精神内涵
《意见》共有五大部分,十八项条款,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对如何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指导纲要》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意见》面向全社会,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是《意见》的配套文件,是教育部下发的,主要面向教育系统内部,依据《意见》細化有关要求,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劳动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性比较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专业指导。
(一)劳动教育性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性质。
第一,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第二,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第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基本理念
第一,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第二,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第三,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第四,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能力。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三、多渠道挖掘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其次,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觀,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再次,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劳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以校内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通过制订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进行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学校可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结语
我们须摸索与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充分体验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把握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脉搏,对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开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
[2]汪 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条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4):130-133.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05-26.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7-03-18.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2-02
2020年,《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把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开启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一、为什么开展新劳动教育
“新劳动教育”这个概念,并非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是强调其与现在的劳动教育和传统劳动教育的不同。
第一,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很少参加生产劳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具都不会用,劳动意识严重缺失。当下儿童实践经验太少,缺乏实践的素养,缺乏劳动教育。
第二,与自然的接触减少。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提出“大自然缺失症”,主要是指青少年到户外空旷的乡间活动越来越少的这样一个趋势。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减少,有可能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家庭、学校,车来车送,远离大自然,缺少与大自然的交流,偶尔与父母出去游玩、旅游,也只是拍拍照,与自然的接触较少。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滋养,“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因此需要实施劳动教育,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
第三,劳动教育现实畸变。现在的网红、主播、明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学生视其为心中的偶像,中小学生追星现象严重。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成为一种追求,学生对明星的尊重程度比对科学家的尊重程度还高,这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还有人认为劳动者是卑微的,劳动是苦差事,这也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非常及时,也让大家看到了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做普通劳动者的要求。
第四,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劳动与劳动教育,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劳动教育是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劳动育人应该体现在劳动实践育人,劳动综合育人,要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师是教书育人,学生是立德树人。现在存在一些窄化劳动教育的现象,如把劳动教育当成一日游来组织实施,组织学生摘草莓、摘桃子,体验一下就草草了事,写一个总结报告,就算开展劳动教育了。劳动不光是一种技艺的学习,还能教育人,劳动若变成摆拍作秀、休闲娱乐,甚至成为一种惩罚手段,这是不对的。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激活,生命力也会被唤醒。
第五,新劳动教育是现实的需要。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劳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升,新时期需要探索同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新劳动教育。
二、充分理解把握劳动教育精神内涵
《意见》共有五大部分,十八项条款,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对如何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指导纲要》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意见》面向全社会,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是《意见》的配套文件,是教育部下发的,主要面向教育系统内部,依据《意见》細化有关要求,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劳动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性比较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专业指导。
(一)劳动教育性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性质。
第一,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第二,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第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基本理念
第一,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第二,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把握劳动教育的根本特征,让学生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任务情境,亲历劳动过程,善于观察思考,注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劳动质量和效率。
第三,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创新劳动教育内容、途径、方式,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第四,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创新创造能力。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借鉴他人丰富经验、技艺的基础上,尝试新方法,探索新技术,打破僵化思维方式,推陈出新。
三、多渠道挖掘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首先,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与通用技术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关内容进行必要统筹。
其次,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觀,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再次,在课外校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劳动体验,提高劳动能力,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劳动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小学以校内为主,高年级可适当安排部分校外劳动。普通中学、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兼顾校内外,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由学校组织实施。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
最后,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要通过制订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学期劳动任务单,采取与劳动教育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等组织形式,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要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进行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学校可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结语
我们须摸索与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充分体验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把握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脉搏,对新时期的劳动教育进行更深入的实践和研究,开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
[2]汪 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条新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4):130-133.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2020-05-26.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