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以“引问”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从课题人手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学“认识比”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说:“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的朋友——‘比’,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作用?”“比怎么写?”……学生由“提出疑问”到“猜猜今天所学的内容”,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将学生的学习指向性由教师指令变为学生自主发现,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精神,课堂提问的成功与失败,并非看提了多少个问题,而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力,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中,只要掌握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二、以“境问”激活学生思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如果能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创设生动的并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数学课堂才能真正转化成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要为朋友的长方体生日礼物包上精美的包装纸的情境,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数学的回忆,对“怎样求出所需包装纸的面积”学生畅所欲言,分小组动手实践,在汇报时,不仅得出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多种方法。还有学生提出因为损耗或者接头处,实际购买时,要多买一些包装纸,还应该再买一根彩带进行装饰等很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化建议,这样的教学,又一次把学生带入其熟悉的生活情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以“大问”留给学生空间
  
  斯苗儿老师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所谓大问题就是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要有一定的空间;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要有一定的指向,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教师提问更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1 围绕目标,提出有一定思考空间的问题是有效提问的基础,例如:如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为了启发学生认识将圆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1/2C或πr,宽就是r有的教师这样提问:“长方形的长怎样表示?宽怎样表示?”学生回答:“长用波浪线表示,宽用虚线表示,”显然这一提问目标不明确,没有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方向,如果这样提问:“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哪一部分一样长?宽呢?”“如果圆的半径是r,那么长方形的长与宽怎么表示?”这样的提问就能给学生的思考以明确的方向,从而引发积极有效的思考。
  2 准确把握课堂时机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关键,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面几种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明白、有所感受,需要交流表达时;二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疑问,想要提出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提问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那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明显提高。
  
  四、以“精问”提高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是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五、以“障碍问”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对每一部分内容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知识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在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一课时,我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在做过几道复习题解释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猜一猜复杂在哪呢?它真的很复杂吗?”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进入听课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我接着顺势利导,学生听得投入并时刻关注着新内容与旧知识的区别,在不经意中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可见。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促进了学生的思维。
  
  六、以“生成问題”呵护学生思维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部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共同指向教育目标,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与“生成”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经验参与学习活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数学课堂已从“知识的传授”转型为“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上,一堂数学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疑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数学课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展示。精心设计一堂数学课的提问,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力。
其他文献
《数学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的整体框架时,要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空、学习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开放式教学预设,为学生搭起合作的平台。那么,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该如何创造条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合作交流精神呢?    一、创设平等的合作情境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B-52“同溫层堡垒”轰炸机是美国一型八发动机远程战略轰炸机。它以可携带核弹、作战半径大、载弹量多、实战经验丰富著称。自1955年2月服役后,B-52轰炸机就一直担负着美国空军的战略打击任务,频频在战场上亮相。  为了保持飞行的稳定性,B-52战略轰炸机有一个两三层楼高的垂尾。高高的垂尾在飞机进机库的时候非常不方便,因此设计师就将它设计成了可折叠尾翼,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倒。
M17是天空中明亮的发射星云之一,其中,最明亮的部分让人联想到湖面游动的天鹅,所以又被称为天鹅星云。M17位于人马座内,距离地球约5000光年,在良好的观测条件下肉眼可见。M17中的黑暗部分是由具有碳元素的尘埃粒子所组成的分子云,吸收背景星光所造成的。而其余不同颜色代表了星云中不同的元素所辐射的光线,红色来自硫,綠色来自氢,蓝色是由氧元素所发出的。
刚过六十岁的父母亲似乎一下子就老了。  去年,得了脑血栓的父亲再也下不了楼了。他整天窝在楼上,不是坐在客厅椅子上淌着口水看电视,就是在卧室里扶着墙,哆哆嗦嗦地挪动着笨拙的双腿。  年初,母亲的左腿莫名地痛了起来,看了多次大夫,也不见效。  母亲因此很少下楼遛弯了,她也和父亲一样,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楼上度过的。  我想把他们接到我家里,可他俩說什么也不同意。好在我住的地方离他们那儿就隔几条街,骑自
新教材编写的两个特点是:情境导入和问题驱动. 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紧密贴近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同时也能回归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   然而,问题提出不一定非得从实际问题开始,实例分析不一定要从具体事例出发. 对于学生来说,熟知的数学知识也可以设计成问题起点,具体的数学事实也可以设计成问题情境.   笔者去年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按照教材的顺序,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
前些天上小学的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2 2与2x2相等,而4 4与4x4却不相等呢?”当时,我就愣住了,一个小学生没有问这道数学题目怎么做,答案是什么,而是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提问中能发现她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新生答案的疑虑;同时,我反思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提出问题的学生少了很多,甚至连回答问题的热情也没有,如果也能做到有疑必问、敢问、敢为那该多好啊!    一、追本溯源,找课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
【摘要】陶行知说:“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所以,“学数学”就是“做数学”。我是临河中学数学评优课评委之一,在15节精彩纷呈的数学课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教学做合一”的三个基本思想以及创造理念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现将实况整理出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拓展数学思维带来的快乐。  【关键词】实践;行知;思想;拓展;数学;思维    这次的数学评优课,实际上就是实践行知思
神秘来客  清朝同治年间,有个叫“万曦堂”的药铺,掌柜的姓余,虽说名气不大,但普通的小病经他一瞧,也能药到病除。  这天傍晚,余掌柜赶着马车从城外进货回来,刚走到一处山坳,突听一声嘶鸣,接着马蹄高扬,险些将他掀下车来。余掌柜定睛一看,只见前方一个黑衣人手握长剑,正在追杀一个手无寸铁的人。那人虽侥幸躲过几剑,却越发无力招架。突然间,剑光一闪,一大股鲜血从那人的胸口喷涌而出。黑衣人见有人来了,迅速钻进
【摘要】 新课程实验教材《数学3》中的第一章“算法初步”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本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实验教材的实施要求以及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对“算法初步”的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内容安排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以及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探讨,其目的是想与广大教师和教研员作进一步的交流,希望对教学研究教师教学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新课程实验;算法初步;教材分析;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