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的课堂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数学氛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通常是先喜欢教师,继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可信任的人。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每接收一个新班级,总是把培养师生的良好情感放在首位,尤其注重与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刚进入初中时,沉默寡言,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发言,与老师、同学在学习上不合作,这跟和谐的课堂格格不入。我多次找他谈心,发现他的父母离异,且都在外面打工,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加上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所以感觉到自卑且不愿与人交往,有着明显的厌学情绪。了解情况后我就多次在思想上引导他,动员班上同学关心、帮助他,驱散他心中的阴云。一段时间后,他也变得开朗多了,课堂上也积极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转变成了和谐课堂的一分子。对学困生我也没有放弃他们,总是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出一些简单的练习,分别让他们“表演”一番,使他们有成就感。于是他们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从不及格到及格。师生之间有了情感,教与学就能产生互动,我也从中找到了因材施教的依据,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时,学生原来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因为插上感情的翅膀而变得更加有趣味和魅力,为营造和谐课堂提供了保证。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营造和谐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解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在解方程中移项要改变符号,但不少学生在初学时,移项仍然忘记改变符号。于是,我这样对学生说:当一项从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时,说明这一项就好像一个人发生了“叛变”,所以移到另一边时,身份改变了,不能用原来的符号了,应该和原来的符号相反,既移项要改变符号了。这样学生对移项要改变符号就记得非常牢了,同时学生的兴趣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通过挖掘教材及内在的联系,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使学生“乐学”,真正起到和谐数学课堂催化剂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营造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主动活泼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和谐起来。首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就先请一位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的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很快“猜”出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指出奥妙如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学生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获取。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概念、法则和定理,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运用的,让他们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理解知识形成与运用的过程。教师的这种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和灵活性。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在能力上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营造和谐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教学中,应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性的活动中去。例如运用PowerPoint等软件在练习中编排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发出表扬:“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或鼓掌声等,学生看了听了以后自然很高兴,更加兴趣盎然;如果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及时提醒他(她):“加油”、“你再想想!”或“粗心啦,细心点!”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不断进步的愉快体验。另外,还可以把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答案来闯关夺宝,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课堂的前提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学生通常是先喜欢教师,继而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任教的学科。因此,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可信任的人。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每接收一个新班级,总是把培养师生的良好情感放在首位,尤其注重与学困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如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刚进入初中时,沉默寡言,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喜欢发言,与老师、同学在学习上不合作,这跟和谐的课堂格格不入。我多次找他谈心,发现他的父母离异,且都在外面打工,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加上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所以感觉到自卑且不愿与人交往,有着明显的厌学情绪。了解情况后我就多次在思想上引导他,动员班上同学关心、帮助他,驱散他心中的阴云。一段时间后,他也变得开朗多了,课堂上也积极举手发言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终于转变成了和谐课堂的一分子。对学困生我也没有放弃他们,总是在课堂上结合课本内容出一些简单的练习,分别让他们“表演”一番,使他们有成就感。于是他们对数学学习逐渐产生了兴趣,成绩也在逐步提高,从不及格到及格。师生之间有了情感,教与学就能产生互动,我也从中找到了因材施教的依据,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学生充满爱心和信心。当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时,学生原来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因为插上感情的翅膀而变得更加有趣味和魅力,为营造和谐课堂提供了保证。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营造和谐数学课堂的催化剂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的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解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在解方程中移项要改变符号,但不少学生在初学时,移项仍然忘记改变符号。于是,我这样对学生说:当一项从左边移到右边(或从右边移到左边)时,说明这一项就好像一个人发生了“叛变”,所以移到另一边时,身份改变了,不能用原来的符号了,应该和原来的符号相反,既移项要改变符号了。这样学生对移项要改变符号就记得非常牢了,同时学生的兴趣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趣。通过挖掘教材及内在的联系,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使学生“乐学”,真正起到和谐数学课堂催化剂的作用。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营造和谐数学课堂的关键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要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主动活泼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目的,从而使数学课堂真正和谐起来。首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就先请一位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的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很快“猜”出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指出奥妙如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学生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投入到对知识的探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其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学会”到“会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不是单纯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应当引导学生获取。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概念、法则和定理,还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运用的,让他们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理解知识形成与运用的过程。教师的这种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逻辑性和灵活性。这样既能促进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且在能力上完成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和提高。
四、现代信息技术是营造和谐数学课堂的重要手段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教学中,应让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探索性的活动中去。例如运用PowerPoint等软件在练习中编排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发出表扬:“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或鼓掌声等,学生看了听了以后自然很高兴,更加兴趣盎然;如果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及时提醒他(她):“加油”、“你再想想!”或“粗心啦,细心点!”即时的反馈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获得不断进步的愉快体验。另外,还可以把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答案来闯关夺宝,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