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让大众看不懂”成了当代艺术一大标签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大众看不懂”
  成了当代艺术一大标签
  艺术发展到现当代以后,以塞尚为代表的形式主义走向抽象,以杜尚为代表的观念主义创造了各式各样的非架上艺术,当代艺术更是在装置艺术、表演艺术和影像艺术上获得崭新的美学形式,在此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亦走在这种“观念大于技术”的道路上,“让大众看不懂”似乎成了它的又一标签。徐冰指出,当代艺术反技术、哲学化是个困境,“一方面它想取消艺术,到头来其实是取消不了,反把艺术弄成一种难看的‘被看品’;另一方面艺术家想摆脱工匠身份获得哲学家资格,实际上他们又没有那么深刻,反把自己弄成些什么也说不清的‘哲学家’,被愚弄的观众还背上了一个不懂的罪名。”他举例说:“我有一个艺术家朋友,他说,搞当代艺术,如果展览不出效果,就把作品放大1000倍,比如把一个杯子放得很大,就会是一件震撼人的作品;如果放大了还不行,就重复,做1000个杯子;再不行,就把杯子涂成红色;还不行,就把灯光搞得特别亮……”
  最好的艺术家必然是思想精英
  那么,艺术家化身哲学家,艺术作品走向抽象和玄妙,究竟是观众自己审美有限还是艺术家故弄玄虚?
  策展人梁克刚表示,技术在当代艺术里确实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艺术家都没有技术,只是说技术变得不再是手艺了,“就好像电影的作者是导演,很多当代艺术家用电影导演的方式在做作品,画得不好请画得好的人画,但思想、观念必须是你的。不同层级的艺术家关注的问题不一样,最好的艺术家肯定是像哲学家、科学家一样的人,他是artist,不是painter,画画的人、靠卖画为生的人,是和科学家、哲学家一个类型,都是人类精英。”
  至于是否看得懂,还是看我们对当代艺术的语境是否了解。“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有两三层是现代艺术馆藏,里面有些东西可能会让人产生‘怎么会有一堆垃圾成为艺术品’的想法,如果你真的认为那是垃圾,是因为你不了解艺术的轨迹。这些作品是艺术家在当时的语境、时间背景下创作的。我们看到法国的小朋友就一直坐在里面,听老师讲解,从幼儿园到大学,他们有这种美学教育的安排,而我们的教育是缺失的,你不知道上下文的关系,自然觉得费解。”
  中国当代艺术最终还要符合国人的审美
  对梁克刚的观点,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家王华祥则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当代艺术表达的方式和使用材料、媒介随着技术进步而变化,与世界同步是合理的,但如果把工具的变化当作艺术评价的标准,就比较荒谬,“当你没有能力真正去辨别艺术和非艺术或者艺术的质量,宁从使用的手段来判别。”因此,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到“对谁说”和“为谁服务”的问题。王华祥提出一个“国内的西方”观点,“中国有一个自己‘国内的西方’,这个‘西方’比西方对我们的影响要大得多。因为太想成功了,你甚至都不想对中国人说,而自己到底要什么也不知道。回到美术史来看,上世纪80年代被翻译过来的文学、哲学是艺术家所依据的,而当时的翻译家对于当代艺术、现代艺术了解的只是中文的词语概念,并没有看到作品,因此中国艺术最初建立的基础本身很可疑。”
  王华祥认为,艺术还是要接地气,“中国的当代艺术好像一直在生产一种出口的产品,而不是面对国内的需要。这种局面正在发生,相当多的画家已觉悟到必须创作出符合这块土地、符合中国人审美以及与中国人发生关联的作品,如此,我们的作品也就将不以西方做参考,而是多元化的艺术,从而改变西方把中国艺术当作应声虫而加以鄙视和藐视的态度。”
  社会学提供资源也造成局限
  与艺术家主动“招惹”哲学相比,社会学和当代艺术似乎有一种和谐关系。但是,蒋安平表示,无论是艺术创作或理论,中国当代艺术一直游离在社会学的浅层层面上,严重禁锢了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层理解与传达,同时因为缺乏深层的人文精神支撑而执着于艺术的对抗,禁锢了自身灵性的发展。
  确实,谈到当代艺术,总是绕不过一些标签—选取与意识形态有关的符号。梁克刚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这些样式,与其生存处境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处在非正常的状态,在表现上总是有个针对性,这给了当代艺术创作的资源和目标,但也成为其局限性”。另一个原因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一些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及艺术经纪人来到中国、选择中国当代艺术时,是按他们的趣味、对中国的想象来选择的,这种不全面的选择给部分艺术家带来了机会和成功,这类作品因此流行起来,反过来这个潮流也影响着国内艺术家。”这种社会学的介入给当代艺术带来机遇,但也带来了困境,“不是彻底个人的作品,而形成集体化的、共性的东西”。
  王华祥也认为,社会学这样的风气,已经阻碍了当代艺术发展30多年之久。“西方的艺术有一条艺术本体的发展线索,而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概念都是外来的,没有经过体系化地引进。而且中国艺术比较重实用主义,就容易变成社会学。中国艺术家搁置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本已跟世界同步的语言,到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变成你只要具有叛逆性,就被看成是一种先锋的、当代的艺术”。
  当代艺术不应庸俗利用社会学
  但梁克刚进一步厘清,当代艺术发展的困境不能归罪于社会学,而是“庸俗社会学”。“当代艺术应该去表达生存现实,自然会碰触与自身有关的社会问题以及所关注人群的生存问题,但不能为批判而批判,那样就容易庸俗化、功利性地去运用社会学的角度去做作品。”此外,在表达上,低劣地模仿西方、生硬地植入符号、简单地重复创作也误导人们认为与社会学的结合是不好的,“那种画个‘强拆’之类的做法太简单化,艺术需要深层的转化,没有这个过程,你的作品不如新闻和纪录片有力量。”
  在梁克刚看来,现在干扰当代艺术发展的最大阻力是市场,“当代艺术始终没有一个健康的自由发展的环境,要么与政治结合或者对抗,要么与资本结合或者对抗。艺术的核心价值就是自由、独立,你兼容到商业的系统中,必然会出让一些自由。”而西方的艺术家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西方艺术市场不是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艺术家保持正常的心态,与市场保持距离。”
  王华祥表示,资本和利益裹挟之下艺术家的创作变得不自由,“一种符号的出现,最开始很真诚,但是一被市场选中,就一直维持不变。越是金字塔尖的艺术家越不自由,因为符号已经深入人心了,改变了人们就不认了。很多成功的画家,一画就是二三十年,不是利益驱使,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其他文献
当高中课程改革进入到学校实施阶段后,立足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就成为高中新课程理念付诸教育实践的主要环节,也是广大教师、学生全面参与课程实验的最直接的体现。而从一些教学观摩课及常态课实践来看,常表现出热闹有余而有效性不足,未能构建起开放、鲜活、“充满灵性的空间”,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仍有差距。笔者以为,要使新课程课堂具有激发成长的生机与活力,必须高扬人文主义的大旗,给学生主体性的彰
就高中生而言,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积累,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等,是现代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质。  然而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状况、阅读习惯还存在很多偏差,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高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在农村高中生的课外读物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武打小说和言情小说,男生常陷于一片刀光剑影之中
2002年全国卷把古诗词鉴赏由客观题转为主观题,这就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而高考考纲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才能准确地对诗歌进行鉴赏呢?    一、要知人论诗和知世论诗,以便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    知人论诗就是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却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学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改革更新。2005年,新课标(Go for it)教材在河池地区全面展开使用,这在对每个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和提供更大发挥空间的同时,由于一些主观上和客观上的原因,农村中学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惑。笔者从2005年秋季起开始使用这套(Go for it)教材,并于2006年秋至2007年秋在乡下的中学支教一年,亲身感受到教师在教学过
风暴潮灾害: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风暴海啸”、“气象海啸”或“风潮”。风暴潮会使受到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正常潮位,如果风暴潮恰好与影响海区天文潮位高潮相重叠,就会使水位暴涨。风暴潮发生的地带主要在近岸,它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海水异常升高,涌进内陆,漫溢于陆地,巨浪冲垮建筑,淹没农田和人畜,造成巨大破坏。  海
摘要:随着中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学必须乘势而为。本文在深度分析学情基础上,引领学生建构知识深度、拓展问题深度、交互活动深度、调控评价深度,从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深度变革。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深度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初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有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本文以笔者参加安徽省2014
摘要:本文侧重探讨新形势下高考改革对地理学科地位、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教学方式以及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尤其是走班学习、分层教学、地理学考与加考的考核等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高考改革;地理学科;影响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决定在上海、浙江两省市先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为2017年全国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供依据”。2014年9月9日,浙江省人民
方法好比过河的船和桥,有了正确而巧妙的方法,才能引领同学们到达胜利的彼岸,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有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我们的课堂。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成为当前地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就我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淡淡自己的五点体会。    一、通过明确目的方法来唤起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来自各方面的动力
在“唯快不破”的中国互联网圈,以慢著称的丁磊仍然希望能够保持住自己那片天空。  43岁“高龄”的丁磊发福了。这位网易公司创始人兼CEO小肚子有些凸起,不过咋咋呼呼爱开玩笑的习惯还是没变。  “哎呀,这里好高大上呀。”一走进我们见面的法国红酒文化中心他就高喊。这是4月24日下午,网易有道宣布进军在线教育当天。  在中国互联网圈内,丁磊特立独行,不扎堆,也不焦虑,至少没有把焦虑写在脸上。这些年,他一直
高一上册第一章《宇宙中地球》第五、六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直是高中阶段比较难学的知识点,然而这章不但是整个高中第一单元的知识,而且又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这对于刚上高中的学生是个“打击”,使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大为“降温”。而本人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索了一些解题方法,较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点问题。  1.运动速度大小的比较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