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改革开放”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推行以来,全国上下都在全方位认真解读新《课标》,全力推行新课改。不少书籍和文章也在谈论新《课标》和新课程改革,各地也出现了不少课改的模式,其中比较流行的一种模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这几年来,我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中,也在一直进行语文学科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探索。在此过程中,我略有所获,与大家分享。
  一、 摆脱束缚,勇于创新
  在我真正实践“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模式之前,我总是觉得自己工作10多年了,凭着自己的经验就已经足以应付课堂教学的需要,换句话说,也就是认为可以吃老本了。但是当我接触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概念之后,尤其是通过理论学习了解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知识之后,我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狭隘。原来语文课堂是必须与时俱进的,要想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学起来,形成合作学习型的课堂,语文老师比其他科任老师更要注重自己的知识更新和课堂形式的创新。
  现在贵州卫视有个节目叫“最爱是中华”,收视率很高,我带领学生看过几段视频,发现学生们很感兴趣。于是我就将该栏目的形式运用到了古诗文复习教学中。第一环节,我将本册书中古诗文涉及的作者和书中人物,按照《最爱是中华》节目的形式分别写出八个关键词,制作成ppt。这些关键词首先由每个学习组通过上课笔记和其他资料推选出两个,六个小组推选出十二个,然后在推选出的十二个词语中最终确定八个作为选项。第二环节,将“最爱是中华”中“名师高徒”环节改编成小组合作的形式,实行全组总动员,每人参与一个词语的表演。第三环节则是英雄对决。这种模式达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可以说是学中有乐,乐中有学。
  以前我在讲授《醉翁亭记》的时候,因为课文比较长,就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所以课堂会显得比较枯燥。最近我在讲这篇文章的时候,借鉴了《走遍中国》这个栏目的形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这个表格:
  各组完成表格的填写后,每组派出三名同学分别选出一幅图画进行解说。这种形式不但加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体现了小组合作的理念,使课堂成为了学习型课堂,同时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见,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活”起来,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语文课(其他科目的课堂其实也一样)是需要与时俱进的,语文课的授课模式是需要创新的,应该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语文课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学堂”,而不只是老师的“讲堂”。
  二、由表及里,重视本质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或者说学习模式,正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推广开来。但是很多学校都是做表面文章,只是简单地推行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小组安排座位,而没有真正领会小组合作的精神和实质。当然,我也走了一段这样的弯路,现在我正积极推行“四人小组八人大组”的合作模式,努力使小组合作从形式走向本质,真正形成“学习型的小组合作模式”,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效”。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是一把钥匙,需要我们正确使用,否则在“合作”中就会给那些浑水摸鱼的“懒学生”开方便之门。如果小组合作学习中,仍然只是优秀的同学控制全场,待优生还只是一个课堂教学的“配角”,不能使小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那么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只是一个形式,或者说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无效的”,与普通的教学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小组合作要真正落实,不能一味模仿别人,要力求创新。让每个同学都感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而又不会让同学们觉得“太俗”,没有新意。
  现在很多名校也在搞小组合作,有的是6人一组,有的是8人一组;有的搞小组的特色晋级奖励制度,有的搞小组的加分激励机制……。这些分组形式和激励机制有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不能一味地去“学习”其形,更要重视其本质。现在我在推行的“四人小组八人大组”的模式是很灵活的,可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堂的需要进行机动性的排列组合。在实施过程中我还结合“分层教学”的理论,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和加分机制,使不同小组和同一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都有机会形成合作与竞争关系。现在看来,这种做法的总体效果是不错的,真正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动”起来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显然,只有我们在实施“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准确把握“合作学习”的本质,做到表里如一,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课堂。
  三、积极参与,共同进步
  上文我已经提到过了,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最初往往是成绩好的同学发挥主导作用,成绩差的同学成为了小组的附属品。这种“优等生的学习型课堂”,不是课堂改革中我们需要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动员班级中的各个层次的同学,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通过创新小组的发言形式及合作形式,让大家都知道老师是在锻炼他们每一个人,而不只是“关心”几个所谓的优等生。这样,全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般认为能力差的学生能通过与能力强的学生一起学习使自己受益,而能力强的学生通过帮助能力差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东西。然而有时候的情况却是,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虽然一些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得到了提升,但是却使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同学的潜力挖掘受到了影响。原因很简单:周围的同学对能力强的同学形不成竞争的压力,也就使他们缺少了更强的进取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答案就只能是加长木桶的“短板”,也就是让暂时能力差的同学变成能力强(或者说是比较强)的同学。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要更加关注个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换言之,就是要更加关注那些暂时能力差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他们积累知识,收集资料,指导他们阅读领悟,开拓他们的思维路径,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让他们厚积“资本”,拥有更高的能力,这样才能整体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从这个角度来讲,“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排斥个体的自主学习,而是更加重视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运转基础和效果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尽量控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使教学更有效、更高效。
  四、甩开包袱,坚持到底
  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成为高效课堂的重要形式,但是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要想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创新的思想和大胆的实践精神。不要担心班级成绩一时的下降,瞻前顾后,放不开手脚。推行课程改革,要在看准方向的基础上甩开包袱,大胆改革。
  在课改过程中,学生有成绩的浮动是正常的,作为教师不用惊慌。就现在的阶段性的效果来看,我所带的两个班中,其中一个班开展的比另一班要效果好一些。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在这两个班都使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与“分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但是因为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这两个班的学习模式还是是稍有区别的。效果较好的班使用的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以“分层教学”为辅的合作模式,另一个班级则正好相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大家都在探索,目前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模板。我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生水平提高就是合理的、科学的模式。
  改革是有风险的,课改也一样,不应该因为在推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停止实施。在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越是遇到问题就越不能放弃,而是要不断努力寻找新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课改不能半途而废,务必要坚持到底,要一往无前,不断探索。课改是大势所趋,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打造“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是大有可为的。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不能处理目前遇到的内部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的心理反应,具有连续性、复杂性、破坏性、差异性等特征。大学生心理危机面临各种环境,可通过环境的详细分析和把握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来源、程度、类别等,不同的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建立良性互动的宿舍、家庭、班级、师生关系避免和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环境]  一、大学生
关于“细节”,古人就有“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精辟论断,现今也有“细节决定成败”的成功格言。细节虽小,但意义重大,有“积一勺以成江河,垒微尘以成峻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至理名言予以论证;也有《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的观点予以解读;更有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行业也越来越被重视。在高校中,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顶住压力,要积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不断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使高校能够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学子。通过新教改模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更快捷的方式学习到更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解  前四句借用传说故事,抒发登黄鹤楼时古今对比的感受,信笔挥洒,一气呵成。后四句描写登楼时看见的景物,抒发思念故乡的感情,江上烟波和心中愁绪浑融一片。相传诗人李白登黄鹤楼时,读到这首诗,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注释  昔人:指传
一直以来,作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痛苦的话题,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愿意写,而写的内容,便是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说要写作文,底下哀声一片。学生拿到题目后,有的觉得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有的是生搬硬套,乱唱高调;有的是脱离生活,矫情造作。对此类情景,笔者一直在苦苦思索解决问题的良策。
“博客”是Blog的音译,也称为“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博客的飞速发展,博客已经渐渐为人们熟悉,把博客运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所谓“博客平台初中作文实训”,是一种借助博客平台,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手段。作为运用博客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一种新尝试,博客平台作文实训是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环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众人熟知的东晋时期的两篇名文佳作。有趣的是,这两篇体裁不同、风格迥异的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了敏感的生死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生死观。不过,两文虽然出自两位同一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之手,但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认识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这一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忽视或误读,值得对其加以比较和辨析。  《兰亭集序》描述的是作者王羲之与众名士们在春暖花开
几经沧桑,中学时期留下来的东西差不多荡然无存了,偶然从旧书的页间发现四页诗笺,是我的两位老师的遗墨。久巳寻觅无望的珍宝,忽然意外地出现在眼前,使我喜出望外,我把这几页装裱成册页,护以锦制封面,并且写了一段跋话:  “偶于旧书页间得吾师玄童陈先生、孔才贺先生诗笺各二纸。陈先生者,一为北海泛舟诗,写于甲申即1944年,完好:一为赐赠之作,写于壬午即1941年,仅存尾页,贺先生者,一完好,一仅存首页,当
以学定教,即根据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选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作为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这是江苏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首次在试卷中出现材料作文。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江苏高考作文也必将沿用此体式。这样的命题方式,为考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立意和选材都更加灵活和自由,给江苏广大高三师生带来一股新气象,获得诸多好评,甚至有评论认为:“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是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甚至困惑,主要问题之一即“新材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