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生悯死与乐天知命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dj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大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是众人熟知的东晋时期的两篇名文佳作。有趣的是,这两篇体裁不同、风格迥异的美文都不约而同地谈及了敏感的生死问题,表达了各自的生死观。不过,两文虽然出自两位同一时代的封建士大夫之手,但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认识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这一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忽视或误读,值得对其加以比较和辨析。
  《兰亭集序》描述的是作者王羲之与众名士们在春暖花开的修禊日里,来到风景优美的山阴兰亭,一起“流觞曲水”、饮酒赋诗、尽情欢乐的盛况,并由此延伸,感叹有生之乐和人生苦短,抒发了对生与死的感慨。《归去来兮辞》描述的是作者陶渊明因向往田园又“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去官职(彭泽令),毅然“归园田居”的喜悦和对秀美风光、诗意生活的热爱,进而表达了疏离官场、终老田园的决心以及对名利和生死等问题的看法。
  从整体上看,两文在生死观上既有同也有异。不过,比较起来,不是通常的“大同小异”,而是“小同大异”“异大于同”。其中,两者较为相同的观点是生年有限、人生易逝。这个方面是比较明显的。例如《兰亭集序》云:“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归去来兮辞》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寓形宇内复几时?”面对良辰美景,两文作者都感叹人生苦短,不及自然万物那样生命持久。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关键是以何种心态来对待这个问题,能否正视这个问题。两文生死观的不同点正是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迥乎不同,差异甚大,有回避与正视、悲观与达观之分。这一点比较隐晦,需仔细辨别。具体说来,前者的态度是回避的、悲观的,不敢正视死亡的必然性。作者认为人生无常,寿夭由天,生命终归幻灭消失,因而为之无限伤感。例如作者慨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表现了在生死面前只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悲伤;他又借“古人”之口感叹“死生亦大矣”,并直接对人生的最终结局发出悲叹,如“岂不痛哉”“悲夫”等。这种感伤情绪在该文的后半部分挥之不去,笼罩着半篇文章,令人产生一定的压抑感。所以,王氏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可谓是“悲生悯死”“谈死色变”。相对而言,后者的生死观虽然算不上是积极、乐观的,却也不是消极、悲观的,而是比较达观、开朗的,亦即看得开、敢正视。陶渊明直言道:“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者认为在有限的、所剩无几的生命中,要顺应自然,随缘自足,恬然自安,安度余生,不可有非分之想。可见,陶氏对生死问题的态度不是回避和悲悯,而是直面生死、乐天知命、“视死如归”。
  那么,同为东晋时期的士大夫,为何在生死观上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应该与他们的个人身份、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不无关系。王羲之出身于晋代名门望族,身世显赫,当时位高权重的士族大官僚王导正是其堂伯父,唐诗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家即指其家族。然而,当时东晋王朝内忧外患十分严重:无力抵御外族入侵,被迫狼狈南迁,残存半壁江山,偏安一隅,苟延残喘,而且仍受虎视威胁。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自相残杀,内乱频仍(如322年王敦之乱、327年苏峻之乱),导致生灵涂炭。此外,北伐严重失利,大败而还,损兵折将,死伤惨重(如349年褚裒北伐、353年殷浩北伐)。如此等等,不能不令统治阶级中如王羲之之类的爱国恤民之士忧心忡忡,心情沉痛。同时,他们也一定会对生命在战争中的极端脆弱感触良深,备感痛惜。另一方面,王羲之所隶属的门阀士族阶级普遍腐朽没落,颓废消极,暮气沉沉,仿佛得了集体“抑郁症”,这同样让人心情压抑。王羲之个人虽然不同凡俗,积极进取,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但他毕竟生活在如此残酷和沉沦的环境里,难免不深受周围士大夫空虚消沉、“贪生怕死”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王羲之虽为成就非凡的书法家,但在文中流露消沉甚至悲观的情调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即为“环境造就人”。只不过,他比同时代同阶层的士大夫们要清醒、理智一些而已,能认识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认为不能将生与死等量齐观,主张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不宜醉生梦死。这也是这位大书法家的难能可贵之处。但消沉、颓唐、萎靡、堕落,毕竟是他们这个阶层的精神常态,是无法从根本上消弭的。因此,从本质上说,《兰亭集序》在生死问题上出现消极、悲观的论调,不仅是王羲之个人思想情绪的体现,更是他所处的整个士族阶级的思想倾向的体现,是腐朽颓废的统治阶级在政权日薄西山、风雨飘摇之时发出的集体悲鸣与哀号。
  与此相反,陶渊明就大不相同了。他虽然也出身于官僚家庭,但不属于士族阶级,没有世袭特权,父亲只做过小官又早亡,家境此时已经没落。他个人虽然也曾为官,但官职不大、官位不高,未进入上流社会,而且后来更是毅然辞官去职,归隐田园,沉入社会最底层,并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整日与下层百姓为伴。“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些就是属于他的生活。诚然,身处社会动荡、生命脆弱的时代,陶渊明难免也会受世风的影响而时有思想消极、内心空虚的表现,如认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等。但是,劳作的磨砺和充实,农人的刚强和友善,乡风的淳厚和质朴等,更会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他,让他能够及时摆脱一时的消极和空虚,及时地调整、矫正偶然扭曲的心态,进而能够正视人生的惨淡,正视死亡的归宿。此亦为“环境造就人”。同时,陶渊明又是个闻名于世的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之人,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忘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般而言,能够参透名利得失的人也通常能够参透生死等问题。所以,陶渊明能用道家顺随自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在晚年曾写了“自挽”的《挽歌》和《自祭文》,从正面直接表明了自己豁达的生死观,其中云:“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乐天委分,以至百年。”“识运知命,畴能罔眷。”。《归去来兮辞》也正和这些诗文一样,较为典型地表现了陶渊明对人生的彻悟和对生死的正视。也正是基于此,他才珍惜现世的生活,并尽力寻求人生的乐趣。例如文中提及和显示的他的各种“快乐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等。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由以上粗浅比较可知,王羲之和陶渊明这两位同时代的文化巨人,在生死观的问题上并非“英雄所见略同”,而是二者之间大异其趣。该现象的出现固然令人颇感有趣,但对促使二者差异形成的因素的探讨则更为发人深思,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鲁迅先生称司马迁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既赞许其为史学巨著,又称其为文学巨著。然而我们知道,历史要的是事实,不可以虚构,更不允许篡改;文学则是艺术,它凭借虚构与想象来塑造形象。那不可篡改虚构的历史事实如何与虚构想象的文学作品和谐统一地存在于《史记》中呢?本讲座讨论这个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质疑与探究的精神,另一方面与学生一道探究想象艺术的特点。  【教学展示】  一、
[摘 要: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过程中更加的顺利,并且可以将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当然这与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的关联,教师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效益,因此本文将从有效性学习方法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希望为广大的教育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与帮助。  关键词:有效学习法;教师教育观念;相关性;研究]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这
[摘 要:全球化已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化全球化为民族文化特殊性与世界文化普遍性的并存提供了契机。对中国而言,文化全球化不仅在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更在于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诗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翻译和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意义。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古诗英译的杰出代表,他的译作选题广,数量多,颇具代表性。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系统分析许渊冲中国古诗英译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写作从模仿课文开始,能使学生逐步懂得写作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模仿中有创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习作水平虽然有限,但他们模仿能力强,模仿是他们的年龄特征,是学习过程中的合理需要。因此仿写成了小学生有效的练笔方式。课文中可仿之处很
[摘 要: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不能处理目前遇到的内部外部应激时所发生的的心理反应,具有连续性、复杂性、破坏性、差异性等特征。大学生心理危机面临各种环境,可通过环境的详细分析和把握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来源、程度、类别等,不同的环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通过建立良性互动的宿舍、家庭、班级、师生关系避免和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环境]  一、大学生
关于“细节”,古人就有“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精辟论断,现今也有“细节决定成败”的成功格言。细节虽小,但意义重大,有“积一勺以成江河,垒微尘以成峻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至理名言予以论证;也有《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中“细节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轻若重”的观点予以解读;更有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透过教学细节,我们可以见理念、见价值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行业也越来越被重视。在高校中,学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也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顶住压力,要积极主动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敢于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不断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使高校能够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学子。通过新教改模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更快捷的方式学习到更多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题解  前四句借用传说故事,抒发登黄鹤楼时古今对比的感受,信笔挥洒,一气呵成。后四句描写登楼时看见的景物,抒发思念故乡的感情,江上烟波和心中愁绪浑融一片。相传诗人李白登黄鹤楼时,读到这首诗,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注释  昔人:指传
一直以来,作文对于学生而言都是痛苦的话题,作文教学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愿意写,而写的内容,便是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教师说要写作文,底下哀声一片。学生拿到题目后,有的觉得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有的是生搬硬套,乱唱高调;有的是脱离生活,矫情造作。对此类情景,笔者一直在苦苦思索解决问题的良策。
“博客”是Blog的音译,也称为“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QQ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网络交流平台。随着网络博客的飞速发展,博客已经渐渐为人们熟悉,把博客运用于教育实践的研究在国内外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所谓“博客平台初中作文实训”,是一种借助博客平台,以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为目标的写作教学手段。作为运用博客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一种新尝试,博客平台作文实训是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环